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探讨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23 16:40:5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大学生思政课实践教学越来越为各高校所重视,在思政课教学中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开展立体化、多层次的教学,已经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推进的重点。大学生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形式多样,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是重要形式之一。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具有现实性、必要性和可能性。

关键词: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

本文引用格式:刘勇,等.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9,6(33):191-192,210.

          习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立德树人的主渠道。高校思政课教学包括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个部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共同构成思想理论教育教学过程。早在2005年《中共中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2005年至今,大学生思政课实践教学越来越为各高校所重视,在思政课教学中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开展立体化、多层次的教学,已经成为思政课教学改革推进的重点。大学生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形式多样,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是重要形式之一。下面就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具有现实性、必要性和可能性作一探讨。

一 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现实性

         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独具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生产和文化活动中形成的精神产品的总和,它既包括物化形态的文化资源,也包括精神文化资源。[1]地方历史文化的物化资源有历史遗址、遗迹、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等,精神资源表现为地方的精神风貌、风土人情、地域品格等。

        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可以转化为大学生思政课的课程资源,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历史文化资源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天然课程资源,开展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条件便利。第一,历史文化资源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天然课程资源。中国历史悠久,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具体到每个省、市、县都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这些历史文化资源是思政课教学实践教学的天然课程资源。中国历朝古都长安、洛阳、开封、北京、南京、杭州等地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例如北京市,中国元、明、清和北洋政府都在这里建都,北京的历史遗迹、历史建筑、博物馆、展览馆、文化馆等随处可见。中国还有大批的历史文化名城,如曲阜、济南、扬州、无锡、淮安、泉州、广州、绍兴、宁波等。如绍兴有璀璨厚重的名人文化、催人奋进的革命文化及别具一格的地方特色文化,这些都可以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成为实践教学的课程资源。

\

 
         第二,开展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条件便利。高校在所在地开展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具有便利的条件,交通方便、成本低、可操作性强。一般情况下,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在一市、一县或一区范围之内,师生一天之内可以往返实践地点,不需要长途跋涉和住宿,既节省时间又节省费用,而且可以减少交通安全问题、人身安全问题,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二 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十分必要。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优化思政课教学资源的需要,是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需要,是增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大学生迈入社会奠定实践基础的需要,是促进高校与社会良性互动的需要。

        第一,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优化思政课教学资源的需要。扩展和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资源,是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前提条件,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断挖掘、扩展和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资源。[2]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治课实践教学研究,是开发、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资源的有益探索,同时也必将深化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资源的认识。

        第二,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需要。[3]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含有学生生活的身边事、身边人、身边话语,是发生和存在于学生身边的具体的、可感的、亲切的文化与生活,具有明显的优势。把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学生能够在教学活动中找到自己思想的积淀与生活的经验,可以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第三,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增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大学生迈入社会奠定实践基础的需要。对于即将迈入社会而缺乏实践经验的大学生而言,实践教学非常重要。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教师指导下的一种特殊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纽带,可以为大学生迈入社会奠定实践基础。

         第四,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促进高校与社会良性互动的需要。[4]高校与社会对于知识青年的成长是不可割裂的统一体,高校大学生需要社会的实践锻炼,社会也需要高校大学生的新鲜血液。地方历史文化不仅承载着形象生动的社会历史,而且表现为具体可感的社会实践。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可以使大学生接近和体验社会,接受社会的检验,另一方面可以使社会接纳和信任青年学生,接收学生的创造,这就实现了高校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三 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可行性

        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具有可行性,不同地区的高校要根据所在地的历史文化资源的具体情况,深入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下面以绍兴高校为例来说明。

       第一,对绍兴境内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和归类。查阅绍兴历史文化的文献和研究成果与实地调查、走访,掌握绍兴历史文化资源总体概貌。查阅的文献主要有绍兴历代史书、地方志、文集等。调查、走访的主要历史文化资源主要包括上虞百官镇、大禹陵、鲁迅故居、徐锡麟故居、大通学堂、秋瑾故居、秋瑾就义处轩亭口、蔡元培故居、绍兴园林、安昌古镇、东浦古镇、绍兴轻纺城、绍兴博物馆、绍兴酒文化博物馆等等。掌握绍兴历史文化总体概貌基础上,对绍兴历史文化资源的性质、功能进行分析和归类。

          第二,在掌握绍兴历史文化资源概貌和对其归类的基础上,将绍兴历史文化资源纳入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体系。确定某类绍兴历史文化可以适用于某门思政课程以及某类专题、某类问题的实践教学,将绍兴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思政课各门主干课程的实践教学资源。如绍兴的虞舜文化、园林文化、书法文化可以纳入纲要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中“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的实践教学环节;绍兴的革命文化,如徐锡麟故居、大通学堂、秋瑾故居、秋瑾就义处轩亭口可纳入纲要课“辛亥革命”的实践教学环节。

          第三,运用各种方法开展基于绍兴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思政课实践教学。首先教师加强理论研究,为实践教学提供理论支撑。[5]理论研究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央和各级部门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策与理论的相关文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相关文献、有关绍兴历史文化的史志资料、历史文献、文集、研究成果等。其次是在理论指引下开展实践教学,学生在教师指导之下自主进行绍兴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参观、访问、调查、研究并且自主完成成果整理与总结。

          第四,总结归纳绍兴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途径和模式。通过将绍兴历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探索,归纳出绍兴历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途径与模式,深刻理解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作用和价值。[6]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途径和模式是:在全面掌握绍兴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基础上,将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研究和归类并且将其转化为思政课各门主干课程的实践教学资源,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融入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让教师和学生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都得到提升和成长,促进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总而言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理论教学发展的趋势,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形式,如果能够在教学中长期坚持,必将提升思政课的时效性和增强学生的获得感。

\

 
参考文献

[1]严考亮.利用地域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J].教育与职业,2011(33):58.
[2]蔡亮,桂署钦.广西历史文化资源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4(21):117.
[3]范连生.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实效的增强[J].教育评论,2011,(11):88.
[4]刘勇.地方优秀历史文化资源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探索与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2):47-48.
[5]吴俊芳.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基本原则[J].教书育人,2018(9):110-112.
[6]裴雯.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基本目标[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10):182-18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63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