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不忘初心” 具有丰富的思想、文化和德育内涵,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融入“不忘初心”,将其作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补充,有助于高校与时俱进, 进一步充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转化为青年大学生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需要经过认同、内化 与外化的过程。将 “不忘初心” 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体路径如下: 采用建设教学新形式、开拓 新媒体阵地、发挥党团作用等常态化教育模式, 培育融教育和德育为一体的高质量高校思政工作者队伍, 实施以 “创新” 为核心的激励引导机制。
关键词 不忘初心;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 者 许玉芬,闽南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 (福建漳州 363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1] “不忘初心” 已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守马克思主义崇高信仰、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断把为人民造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 业推向前进的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不忘初心” 是我党带领人民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 是增强中华民族自信心的力量源泉,在我们攻坚克难的过程中给我们知难而进的力量。[2]青年的成长成才在于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于坚定理想信念、脚踏实地、励志笃行。 “不忘初心”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有着积极的作用, 把“不忘初心” 与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有助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思路和路径上的创新。
一、“不忘初心” 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
“不忘初心” 具有丰富的思想、文化和德育内涵,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融入 “不忘初心”,将其作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补充,有助于高校与时俱进,进一步充实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教育的内容。
(一) 思想引领
“不忘初心” 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对思想引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总结了党的思 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经验,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规 律,展现了中华民族毫不畏惧迎接困难的品质。把 握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引领主动权,正是要不忘初心,重视历史,总结历史并从中汲取经验和借鉴精神力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引领的主阵地。课堂上,高校思政工作者应运用自己完善的理论体系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价值观教育, 把握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思想引领的主动权。课堂外, 高校思政工作者应通过多种多样的思想引领形式, 对青年大学生进行培养和塑造,使他们深入了解主流价值观,把主流价值观进行转移和再生成,形成与主流价值观一致的思想观念。
(二) 文化培育
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第四个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我党从成立以来能够带领中国人民不断 地发展中华民族文化,不断地用中国智慧实现着强 国的梦想,繁荣于世界民族之林, “不忘初心” 中的文化自信给了我们宝贵的财富。[3]文化自信的核心是价值观自信, 有了价值观自信, 才会有自觉、有坚守,才会有强大的免疫力。不忘初心, 保持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未来发展的精 神动力。青年大学生如果缺少价值观自信, 对西方“普世价值” 的渗透缺少清醒的认识, 甚至还鼓吹西方政治体制, 那是极其危险的。我们要坚定不移,不忘初心,把握文化培育主动权,培育青年大 学生对中华文化和中国价值的自信。恩格斯说过: “文化 上的每一个进步, 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
[4]国家要富强、民族要兴旺、社会要发展, 都离不开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因此,在思想上对文化的地位、意义予以认同,提升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及认同感并加以传承,也是包括当代大学生在内的一代又一代人肩负的责任与使命。
(三) 德育教育
教育回归初心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新时代,受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与冲击, 青年学生的价值观极易受到误导,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又极大地影响青年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性。德育工作的开展,能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进而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 “不忘初心” 告诉我们要有一种积极进取的状态,只有不忘初心,找对方向,才会坚定自己的追求,抵达自己的初衷。新时代大学承担着越来越多的使命和责任,但究其根本,育人才是大学的初心及本质。高校思政工作者要掌握德育教育的主动权, 回归初心,把握初心, 需要教育者自己成为一个专业人士,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求自己做一个道德楷模,扮演好言传身教的角色,能与受教育者进行有温暖、有质量的互动。
二、“不忘初心” 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思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转化为大学生的情感认 同和行为习惯, 需要经过认同、内化与外化的过程,认同是一种接受,内化是主动将其转化为自己 内心的认识, 外化则是将其融入自己的日常行为。将 “不忘初心” 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全过程,有助于增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代感 和吸引力。
(一) 认同教育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 抓住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5]青年大学生只有深刻地感受到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才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更深的认同。深入的了解及深刻的体会是认同的前提,在进行认同教育的过程中,高校思政工作者应积极鼓励青年大学生坚持学习党的历史和党的理论知识,从历史和理论的学习中领会和牢记我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初心”, 坚持用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 在学习过程中 “知其然”, 更 “知其所以然”,真正理解和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智慧与博大精深,从而从思想上产生认同。
(二) 内化教育
“不忘初心” 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继承历史传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保持优良品质、服务于精神文化的需求。新时代大学生成长在一个伟大的时代,新时代需要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新时代赋予他们重大的历史使命。他们必须通过脚踏实地的学习, 在学习中探索, 在探索中突破,打牢知识功底, 积蓄前进的能量, 立志成才, 才能报效祖国,服务社会和人民。党的十九大报告 中指出,为民族复兴培养能担当重任的时代新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着眼点。[6]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需要文化的引领、道德的约束、信念的支撑。高校思政工作者应 充分利用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把价值观培育贯穿 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各个方面, 贯穿于他们学校、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 不在,使其潜移默化地内化为广大青年大学生的道德追求和精神追求。
(三) 外化教育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 “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青年一代的。青年兴则国家兴, 青年强则国家强,我们需要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年一代”[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的过程就是青年大学生自身成长的过程,高校思政工作者应 时刻提醒青年大学生不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 “初心”,在理想信念的指引下学习、生活和工作。具体来说,高校思政工作者应引导青年大学生立志做 有理想有信念的时代新人,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把学习当作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 生活方式, 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己; 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有知识有本领的 时代青年;自觉锤炼品格,形成有道德有修养、砥 砺品质、修身养德的新时代青年新风;自觉奉献社 会,做有担当有作为的时代青年。
三、“不忘初心” 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
教育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更不可能一蹴而就,高校作为青年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教育的重要承担者,需要将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一 种常态化教育,使之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 “不忘初心” 融入核心价值观教育推动了常态化教育的顺利实施,常态化教育同时需要高校建立起一支能勇 于担当立德树人使命的优秀高校思政工作者队伍, 这支队伍的整体水平将影响到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 终成果。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只有敢于打破常规,不断创新,才能使我们的教育实践永葆活力,取得丰硕的教育成果。
(一) 常态化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 “初心” 就是要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引导大学生把个人理想志向与国家、民族、人民结合起来,以中国梦激励自己。这个 “初心” 需要教育者坚持以生为本, 将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使其有章可循,形成常态。
第一,在教育过程中,高校思政工作者应主动改变传统教学管理中单一、枯燥的形式,充分利用现代化新媒体、新方式与大学生实际接轨, 将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相融合,用更生动、更易传播的方式进行教学。
第二,各学生党支部、团支部应通过组织系列主题活动或比赛的方式,将思政教育、德育教育与日常生活、社会需要、未来奉献相结合,利用实践活动课程组织大学生参观开放的政府机构、民间社团组织和各种企事业单位,在参观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第三,高校应通过开展与校史、学校特色专业及传统文化等相关的活动, 让大学生对母校的发展、办学特色及文化的传承有更深入的认识, 让大学生以参与者的身份亲身体会深远厚重的文化传统,切实提升文化底蕴,增强文化自豪感。
第四,在日常管理工作中,高校思政工作者应引导大学生主动遵守校园规章制度,建立大学生与学校反馈沟通的渠道,让他们能对规章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己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参与感。
第五,高校应开拓更广阔的网络新媒体阵地, 进一步拓展思想,引领新领域,借助网络优势, 大力培育有关理想信念教育的网络精品课程, 拓展理想信念教育的新平台。高校思政工作者应通过新媒 体平台, 与青年大学生积极互动, 了解他们的动态,并及时正确地加以引导。
(二) 队伍建设
“不忘初心” 要求高校建立一支 “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 的队伍,担负起管理、教育、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使命。从人员配备来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应包含直接或间接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及党务行政干部, 这支队伍的德育水平与新时代青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水平直接相关。当前,高校思政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辅导员被繁杂的事务性工作挤占大量时间,党务行政干部的参与度较低,班主任的参与热情不高,高校思政工作队伍规范化建设势在必行。在制度保证上,高校应建立完善的激励和保障机制,规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职队伍的选拔、培养和管理机制,定期对他们进行培训和管理, 激励他们成为思政教育方面的专家,建立专项奖优罚劣制度,把大学生教育管理和大学生德育教育统一成一个整体。在资格准入上,高校应对专职队伍组织专门德育资格培训、考试,并实施答辩考核, 答辩不合格者不能毕业, 切实提升思政教师的准入门槛。在监督体系上,高校应构建学生评价、教师互评、上级部门考核等全方位、多维度、立体化的评价监督机制,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考评和监督的科学化与规范化。
(三) 激励创新
“不忘初心” 要求我们打破常规, 不断创新。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 “我国已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但总体上科技创新基础还不牢”“创新驱动实际上是人才驱动”。创新需要把新的生产要求和生产条件重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现代意义的 “创新” 概念主要包括四个基本要素:创新意识、创新平台、创新能力和创新文化。大学作为国家人才、科技、创新的摇篮和保障,应提供适当的条件和平台,增大每个大学生成为创新型人才的可能性, 在教育的过程中激励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要科学设置课程, 深层次认识大学生的需要、兴趣、能力和偏好,建立既规范又个性的发展方式,对专业、课程和教学管理体制进行理论、内容、方法的创新改进。二要充分应用课堂。课堂是以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主阵地, 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质量,注重培养大学生个性、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同时,教师要将自身在专业领域中负责的科研项目穿插到课堂教学中,并引导学生对项目的研究过程及成果进行交流和探讨,让大学生在学习中了解最前沿的科学动态和成果,引导他们热爱科研,尝试创新。
三要结合社会实践,发挥大学生专长, 培养创新型人才,辅助和引导大学生进行创新和实践尝试,带领大学生走进社会实践,通过学术讲座、创业经验报告、择业咨询报告等,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四要创立科研平台,鼓励、引导、带动大学生参加科研项目和创新创作,进一步培育大学生的科研理想,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科研素质, 增强创新意识;要主动开设创新系列学术报告会, 成立实践社团,帮助大学生开阔视野,丰富思维; 要制定公共实验室开放计划,鼓励、要求大学生走进实验室,与教师一起参与创新实验和科研项目, 在科研层面实现教学与实验相结合;要积极面向大学生提供校企合作项目,建立创新创业基地,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大学生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6][7]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18(5).
[2]任云飞 .不忘初心的科学内涵与时代价值[J].宁夏党校学报,2016(5):19.
[3]章琳 .文化自信:“不忘初心”的时代内涵[J].思想教育研究,2017(4):44.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95: 45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