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企业家精神的提出对创新创业教育产生新的思路。本文从政策背景、文化根基进行了阐述,提出了企业家精神的构成要素,结合企业家精神与人才培养质量的相关性,提出企业家精神培养的途径。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企业家精神;内涵;途径
本文引用格式:叶华.创新创业教育企业家精神培养:背景、内涵与途径[J].教育现代化,2019,6(33):16-18,24.
企业家精神是一种稀缺资源,既是智力资源,又是精神源泉和资本保障,在创造新市场、增长新就业、增加新产品和新服务以及提升核心竞争力、创造新财富,推动区域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企业家精神不仅体现职业能力,更是一种创新创业精神。企业家精神作为一种优秀的职业精神文化,对其传承和发展具有新时代的教育价值和意义。
一 企业家精神的提出背景
企业家精神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容忽视。我国从新时期国家战略出发,在推进创新创业进程中,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激发与保护企业家精神相关政策文件。2016年5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正式印发,指出要倡导企业家精神,树立创新光荣、创新致富的社会导向,充分发挥企业家在创新创业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36字企业家精神。这是中央稳步推进创新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行动指南[2]。2017年9月,《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正式公布,提出了企业家是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完善了27条具体措施,更好地营造环境,发挥企业家作用。同时,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3]。这些重磅文件,明确了企业家精神的地位和价值,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战略。
二 企业精神的文化根基
(一)企业家精神的研究评述
针对企业家精神研究,学术领域还很年轻,属于前沿问题,同时,引起了社会各方关注。笔者通过梳理有影响力的文献,涉及企业家精神学术研究主要观点如下。一是关于企业家精神的内涵研究。熊彼特认为,企业家精神是产品创新的驱动力[4]。彼得·德鲁克认为,企业家精神是一种革新行为,对社会进步具有杠杆作用[5]。马克思·韦伯认为,敬业精神是企业家精神的动力。道格拉斯·诺斯认为,企业家精神是合作精神。杰弗瑞·德登认为,企业家精神是一种思考、推理和行动模式。二是关于企业家精神的要素研究。米勒认为,创新创造、诚信守法、合作进取和社会责任感是企业家精神的基本内涵。Lumpkin和Dess认为,冒险、变革、创新、独立性、竞争性进攻是企业家精神的五大要素。靳卫东和高波认为,创新性、抗风险性、工作态度和自身价值感等是企业家精神特征体现。三是关于企业家精神的作用研究。Davidson和Wiklund认为,应从个体层面转向团队层面进行企业家精神研究,指出团队层面直接影响新创企业绩效。威廉·鲍莫尔认为,从对经济绩效的影响,可将企业家精神界定为四种,即创新型、模仿型、寻租型和非生产性型。综上所述,企业家精神的产生与市场经济息息相关,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驱动力。
(二)企业家精神的构成要素
企业家精神最早是由熊彼特提出的。从文化根基看,企业家是市场经济的灵魂,企业家的首创精神、成功欲、意志力、事业心,无不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年青人,推动一轮又一轮的经济增长,因此,系统了解企业家精神,有助于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探索和优化企业家精神培养途径。
(1)企业家精神的关键:学习精神。它是一种进取意识,通过学习和获取知识,不断挖掘探索运用新知识,提升企业创业创新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企业家精神往往通过后天精心组织来加以学习和培养,形成一种进取意识和精神状态,对创业活动产生坚持不懈的影响。
(2)企业家精神的本位:创业精神。它是在实践活动中激发出来的,蕴含从小到大、从无到有的创造过程。企业家精神往往通过创业主体的意识、价值观、行为方式等,形成一种思想理念和精神状态,一种精神支柱,对创业活动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6]。
(3)企业家精神的灵魂:创新精神。它是一种精神活动,包括意识、思维、魄力等创新精神特征。企业家创新精神是实现组合创新的原动力,往往通过新产品开发、新市场开辟、新模式应用来加以激发和驱动,形成一种心理意识和精神状态,是企业家精神的灵魂,善于察觉机会、利用资源,能够为经营活动占领战略制高点,从而带来发展机遇与挑战。
(4)企业家精神的天性:冒险精神。它是一种勇往直前的精神,具有不服输,善于抓住机会,敢于冒险,出手果断的特征,这是企业家要获得高额利润和成功的前提。在企业经营过程中,无论是战略制定与实施、经营管理与活动、技术产品使用与开发等,都应该有敢于冒险的魄力。往往通过创业主体的革新、突破、冒险等,形成一种创新进取的精神,敢于第一跳出来吃螃蟹,才能取得成功。
(5)企业家精神的精华:合作精神。它是一种大局意识,包括沟通、信任、协作等合作精神特征。正如艾伯特·赫希曼所言:企业家在重大决策中实行集体行为而非个人行为。创业活动鼓励正确的“创造性碰撞”,唯有碰撞才能擦出为花。真正的企业家精神,不是一个人的表演,而应该擅长合作的,需要扩展到企业的每个员工。往往通过创业主体的协同合作,知识能力互补,形成一种企业竞争优势,善于结网,当好教练角色,带领企业的员工合作创新[7]。
三 企业家精神与人才培养质量的相关性
企业家精神的提出对创新创业教育产生新的思路,要求创新创业教育与企业家精神实践更深层次融合。因此,高职院校将企业家精神培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符合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要求。
(一)融入企业家精神培养,是创新性技术技能人
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需要高职院校作为创新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应把企业家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把培养双创人才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去完成。这要求教育工作者把握企业家精神的构成要素,在人才培养中渗透其内涵精髓。事实上,高职院校作为办学主体,对创新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也是实践企业家精神培养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在探索实践校企合作过程中,提供场地、资源、项目、资金等支持,这也为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提供发展机会。
(二)融入企业家精神培养,是创新创业发展新生态的需要
融入企业家精神培养,使培养的双创人才适应社会进步,引领社会发展,满足创新创业发展新生态的需要。实践证明,机会意识、冒险精神、创新精神是企业成长的根本动力,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创业者需要有勇气、有谋略、有胆识,不断识别机会、创新管理和承担风险,才能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对企业家精神和态度的教育,符合企业成长规律,是高职院校实现双创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三)融入企业家精神培养,是人力资本素养改善的需要
实践证明,要促进社会发展,必须极大地改善人的创造力。研究中发现,大学生作为高智群体,缺乏一种有价值的思维方式,对知识的快速储备、转化能力也比较欠缺。因此,提高知识转化为经济效益的素养,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要实现这一素养的提升,必须将企业家精神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进行融合,通过教学、实践和文化熏陶,促进大学生深刻领悟其精神内涵,不断学习,知行合一,才能实现思维方式的变革,才能养成企业家式思维方式,从而帮助大学生学会用变革眼光、创新思维审视和解决问题,这将有利于人力资本素养改善,进一步促进知识转化为资本,创造出更多的财富价值。
(四)融入企业家精神,是毕业生职业面向的需要
着力培养和打造大学生企业家精神,是毕业生职业面向的需要。企业家精神作为时代发展的产物,是人力资源独特的生产力形式,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企业家精神培养,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从而促进大学生就业。
四 大学生企业家精神培养途径探索
(一)大学生企业家精神培养的创新方法
(1)利用专题渗透,开展理论学习。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及创新创业教育课堂,引导大学生进行学习领悟,从而奠定理论基础知识。
(2)利用项目训练,开展实践锻炼。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外大学生挑战杯、攀登计划、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职业技能竞赛等活动,发挥项目训练的优势,与专业实训相融合,引导学生进行研讨,并内化化学生行为准则,在实践中践行企业家精神。
(3)利用企业家论坛,开展案例教学。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大讲坛,开展企业家论坛月活动,组织系列讲座,营造榜样文化,突出宣讲企业家精神对企业家成功的潜移默化作用,增加大学生对企业家精神的理解和信仰。
(4)利用专业实习,开展访问学习。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有目的、有计划组织学生对企业家进行访问学习,学习企业家在经营过程中所体现的企业家精神,学习其精神实质,为将来投身企业经营活动打下基础。
(二)大学生企业家精神培养的有利条件
(1)人才培养目标制定需要企业参与。随着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融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面向企业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创新性技术技能人才,可见,培养方向是直接面向企业,为企业输送创新性人才,这决定了人才培养目标制定需要企业参与。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德技修行,努力为企业造就创新性人才,为企业家精神的培养提供了天然优势,也为企业家精神的培养提供了强大后盾。
(2)人才培养实施过程需要企业协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施与保障,各环节都需要与企业不断循环往复,在参与中实现人才培养标准、课程体系内容、实施过程协同,这充分说明了企业参与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教学实践方面,包括课内实习实训、社会实践以及企业顶岗实习,占比50%左右,企业协同参与人才培养实施过程,将为企业家精神培养提供便利条件,与学校共同做好职业启蒙教育。
(3)人才培养主体需要企业情感。从招生数据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主体大部分来自贫困家庭,希望通过大学改变人生。其实,这也是很多学生的学业目的,他们渴望通过了解经济活动,参与企业生产与管理,迫切想凭借自身的努力,改变经济状况和命运。这决定了他们会更加主动、积极地学习企业家精神。
(三)大学生企业家精神培养途径
(1)创新教育理念,为大学生企业家精神培养营造校园环境
企业家精神的文化基因是多元的,高职院校应秉持学术自由,培育创新创业文化。高职院校营造企业家精神文化环境的重要目标,就是通过企业家精神文化的熏陶,把创新创业的理想和价值传播给大学生,最终转化为大学生自主的创新创业实践和行动。同时,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要注重更新教育理念,将企业家精神培养融合到人才培养目标中,牢固树立“敢于创新、勇于创业、宽容失败”意识,加强组织制度、环境建设,使师生在思想上达成一致,保障企业家精神培养的有序开展。以营造企业家精神提升创新创业文化为主方向,重温工匠传统,强化文化认同,营造全方位立体式“双创”教育氛围,营造尊崇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如,我院通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校园网、“双创”专题网、微信各种新媒体以及墙报、学生手册等进行文化熏陶与基因植入,开设“交院建设者”“交院校友”“交院故事”等专栏对优秀教师、校友、优秀学生等典型进行报道,充分挖掘培养大学生企业家精神的可行路径。
(2)有效聚合资源,为大学生企业家精神培养提供后备支撑
培养企业家精神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而不只是开餐馆、开公司。高职院校需要对资源进行有效聚合,才能为大学生企业家精神培养提供后备支撑。
①加强课程资源建设。高职院校在推动课程资源建设方面要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利用尔雅平台和智慧云平台,开展校企合作共建课程资源。我院在推进课程资源建设方面。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强化价值激励,以验收合格为标准实施项目经费配给。同时,设置部门绩效考核前置条件,如,二级学院课程建设的前置条件是3门,基础部或人文社科部课程建设的前置条件是1门,否则部门绩效考核不合格。在此措施的推动下,我院连续两年入选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资源50强”单位。
②强化创新创业师资资源建设。随着创新创业推进,高职院校积极探索建设专兼结合“双师型”创新创业师资队伍,通过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采取外引内培并举的方式,广泛吸纳高层次且有企业经历的人才,强化创新创业师资资源建设,全力保证创新创业教育师资资源的大跨步发展。
③加强平台资源建设。通过协同创新,广泛开展形式丰富多样产学研合作,搭建更大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高职院校在推进创新创业平台建设过程中,开展校企深度合作,一是在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中增加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功能,建立项目工作室、技能大师室、创新工程坊等。二是全方位开放校内实训基地、校内实践平台,为全体学生的技术技能训练、创新思维训练创造条件。我院充分依托协同创新发展中心、工程技术开发中心、科技服务团队等平台,改善实践条件,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科技创新能力锻炼的机会。三是设立创客空间、创业孵化基地,为具有创新能力学生的自主创业开展持续帮扶、全程指导和一站式服务,坚持“扶上马、送一程”。
(3)协同多元主体的育人机制建设。
新实体经济时代,企业家精神是最重要的供给要素。众所周知,企业家精神培养不是单一主体能够完成的,会受到环境和资源条件的限制,因此,高职院校应主动出击,密切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组织的联系,加强与经济实体的合作交流,为大学生企业家精神培养构建“三联五共”协同多元主体的育人机制。
为大学生企业家精神培养建立育人机制,即通过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组织来共同实施,共同承担。具体措施如下:一是加大政府规制变革,通过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提供税费减免,提高多主体协同参与的积极性。二是加大校企合作力度,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创新创业育人实践活动,利用企业资源平台优势,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梯级课程体系,开展课程资源建设,探索实践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三是强化协同育人机制改革,系统顶层设计,在组织机构、人员分工、管理实施、考核评估等方面做出周密的安排,制定实施方案、管理办法、服务机制,助推创新创业教育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朱乾,杨勇,陶天龙,等.企业家精神影响因素的国外研究综述[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7:53-58.
[2]《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政策解读http://www.scio.gov.cn/34473/Document/1478594/1478594.htm
[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的报告[EB/OL].http://www.china.c;om.c;n/c;ppcc;/201710/18/content_41752399.htm.
[4][5]吴楠,张季芳,石秀杰.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视角下的高职院校企业家精神教育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7:65-68.
[6]王敏.基于企业家精神视角的中小企业创业创新研究[J].理论学刊,2012,07:48-53.
[7]姜忠辉,徐玉蓉.企业家精神的内涵与外延探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1-7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