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首先讲述了笔者初“混”大学课堂的感受,然后阐述了笔者在课堂上以及自身所做出的一些改变以及改变后的成果及收获,重点是采用了“混合式教学”,最后对未来课堂进行展望。
关键词:大学课堂;混合式教学;师生关系
本文引用格式:韩雪等.初“混”大学课堂有感[J].教育现代化,2019,6(31):136-138.
Feelings and gains of“playing”in college courses in the beginning
HAN Xue,XU Hai-lu
(Pujiang College,Nan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Nanjing,Jiangsu,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the feelings of teaching in college courses in the beginning is narrated in the first place.Then,the measures taken by the writer and the gains which brought about by it are elaborated.The point is“Blending Learning”.Finally,the outlook of the future classroom is described.
Keywords:college courses;Blending Learning;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逢人被问到职业,一听说是大学老师,有的认为很稳定,又光鲜体面,有的觉得轻松愉快,还有寒暑假,有的觉得大学课堂很好“混”啊,不就是念念PPT嘛,但其实只有自己真的步入这个职业,才能真正的去体会其中的感受,而且不同的人感受也是不一样的,我没有资格去评论别人,我只说我自己,只谈自己的感受和收获。
一 感到痛苦
工作步入第三年的我,少了一些初为人师时的紧张,多了一些孤独,甚至可以说是痛苦。我痛苦的原因,归根结底主要还在我自己,因为我没有能力把枯燥的知识以生动有趣的形式讲给同学们,一毕业就进入高校当老师也限制了我的经历及阅历,没有任何工程经验的我去教工科的课程,我能讲的也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而且因为本身平淡无趣的性格,让课堂更加的乏味无聊。所以,有的时候,学生在我的课堂上“混”,不听我讲,我不怪他们,只要不是在玩,不讲话,也不打扰别人,自己在看书学习,有什么不可以呢?我并不觉得他们必须要听我讲才能学会,自学完全也可以,反而,我觉得主动去学,比被动的接受,效率更高。
我痛苦的是,有大部分同学仰着头,看着我,却是一脸生无可恋的样子,我能感觉到他们不开心,甚至是痛苦,而且我认为这痛苦是我带给他们的。我痛苦的是,不管我问什么,大家就是不开口,甚至连眼神交流都没有,一脸茫然,甚至是冷漠,完全零交流,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像个神经病一样在前面自说自话,自问自答。我痛苦的是,我工作的价值究竟是什么?意义是什么?这样的独角戏课堂能有什么样的教学效果呢?老师和学生都在“混”,纯粹浪费时间而已,最后的结果就是考前突击,死记硬背。
后来,我有跟同学们聊,有的同学是跟不上,基本上听不懂,有的是根本没兴趣,一听就头大,有的同学觉得内容太枯燥无聊,注意力没办法集中,大部分同学也都迷茫,不知道为什么学,学了有什么用,当然,这些问题我相信在任何一个高校,几乎所有课堂都会出现,我记得自己作为学生时,在课堂上也几乎没怎么听过,但我课后会自己去看,去学习,去理解,问题是,现在我面对的大部分学生追求的是60分万岁,他们不在乎成绩,不缺吃也不愁穿,甚至不愁工作,没有一点生活的压力,也没有生活的动力,每天就是浑浑噩噩的窝在宿舍里打游戏,即使你告诉他们考试就考这题,他们也懒得去背,有的学生考试的时候就在算分数,差不多能考六十分就不再写了,赶紧交卷走人。
二 做出改变
当感到痛苦的时候,就是该做出改变的时候。我是个很容易受别人情绪影响的人,如果我早上上了一堂死气沉沉的课,那我一天的心情就郁郁寡欢了,就开始怀疑自己怀疑人生了。为了痛苦不再持续,或者得到一定程度的减轻,一个暑假我都在思考怎样让我的课堂变得不那么无聊。随着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但随着第一轮研究与实践的热潮退去之后,人们逐步回归理性[1-2]。在线学习的方式具有丰富的多媒体资源、便捷的协同交流、友好的互动等独特优势,但不能完全替代教师的课堂教学,如果缺乏了教师的参与,学习效果并不像预期的那么理想。如何充分体现在线学习的主动参与性,以及如何充分发挥教师或专家的引导作用、人格影响、学习和研究方法的渗透的优势,已经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3-4]。在此大背景下,Blending Learning(混合式学习,或混合式教学)的概念应运而生。所谓Blending Learning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B1ending Learning是学习理念的一种提升,这种提升会使得学生的认知方式发生改变,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角色也都发生改变。这种改变不仅只是形式的改变,而是在分析学生需要、教学内容、实际教学环境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在线教学和课堂教学的优势互补来提高学生的认知效果[5-6]。具体采取了以下措施:
首先,通过手机让学生参与进来。我不想再唱独角戏,不想再“混”,也不想让同学们再“混”,这是他们的课堂,我要他们尽量多的参与进来,尽量多的跟我互动。我注意到学生不想听的时候基本都在玩手机,那我就让他们玩个够,充分发挥手机的作用。刚好暑假前去参加了一个“未来课堂与混合式教学”的培训,于是也想尝试着好好的“混”一下。应用微助教系统,在课堂上,同学们需要用手机进行签到、做课堂测试、抢答等活动。学期刚开始的第一节课,我就要求同学们来上我的课必须要带手机,而且还要保证有足够的电量和流量,还通过一些幽默的方式让大家了解以后上课的流程,让同学们觉得还挺有趣,至少没以前那么无聊了。以前上课前几分钟我都会给大家回忆一下上节课的内容,算是复习,也仅仅是我一个人在回忆而已,同学们大多比较茫然,有的还没有进入上课的状态,现在我不再自己在讲台上自说自话了,通过随堂测试,我让同学们自己去复习,可以翻书,也可以讨论,通过几个小的选择题,能在同学们在较少的时间里,快速的自己温习上节课的内容,效率和效果都有了,也能让他们快速的进入上课学习的状态。看到他们忙的热火朝天,有的翻书,有的讨论,还有直接百度,我内心是十分开心的,这才真正是他们的课堂啊。
其次,通过抽奖让气氛活跃起来。我不想再看到他们整堂课都一脸冷漠、生无可恋的表情,不想他们来课堂就仅仅是因为我点名才来“混”点平时分,不想课堂永远就像一潭死水毫无波动,我想要他们开心,想看他们的笑脸,学习不一定都是痛苦的。很多公司的年会或者其他活动很多都会有一个抽奖环节,为的就是活跃气氛,那课堂气氛死气沉沉为什么不能试一下呢?让我头疼的是奖品的选择,为了突出他们的个性,每个礼物都是私人订制的,或刻着他们的名字或者有一些祝福语,书签、钢笔、书、笔记本、阳光罐子,还有私人订制的饭,到后来经济紧张了之后,换成加平时分。抽奖不仅能把大家的热情调动起来,还能对同学的表现做一个反馈,抽奖的同学一般是作业做的好的,或者随堂测试做的好的同学。效果当然是有的,我发现不管是不是自己抽奖,同学们都对这件事有兴趣,这个环节是能够让他们脸上露出笑容的,是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的,能让那些用手机低头逃课的学生抬起头的。
最后,通过关心鼓励让学生主动起来。
有一句话我一直觉得说的挺有道理的,就是,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我也一直是这么做的,所以我对学生都是以鼓励为主。就像抽奖,如果有学生随堂测试所有的题目都做错了,我也是会让他抽一次奖,理由当然也很充分,这次全错了那么下次做对一题就是进步了,进步空间很大所以鼓励一下。不管是批改作业的时候,还是在课堂上不吝啬夸奖,然后在生活中,不管遇到什么事情,先听他们说,多站在他们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多关心他们的兴趣爱好及生命状态,而不仅仅是成绩。成绩并不是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如果他是一块铁,我们为什么非要他变成刚呢?我们要做的是帮助他找到自己,然后做一块有用的开心的铁就够了。受到关注,感受到关心的学生会表现的越来越好。总之,就是要发自内心的爱他们,尽量去理解他们,尊重他们,做有温度的教育,不做“赶尸人”。
三 收获进步
做出改变之后,我收获了很多。通过多样的课堂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课堂的活跃度;通过各种活动互动,增加了师生感情;通过奖品鼓励和关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部分同学作业认真写了,测试认真做了,期末复习也认真了,以前考前几乎没有同学来办公室问问题,现在是常事,最终结果反映在卷面上就是学生的卷面成绩比以往有很大的提高,我把16级和17级两个课堂气氛相对活跃的两个合班的成绩做了
一个对比,如图1-2所示,变化一目了然,16级学生人数最多的成绩段是60~70,90分以上没人,60分以下的17人,包括30分以下的4人,而17级学生人数最多的成绩段是70~80,90分以上9人,两个满分,60分以下的5人,30分以下的0人,不管从哪方面看都是进步了的。当然每个学生的学习境界不同,有的同学是因为我真的喜欢上这门课的,当然也有学生处在道德境界,他本身并不喜欢这门课,可能是给我面子才学的,就算他们认为是给我学的给父母学的,我觉得也没什么不好。托尔斯泰说,人生只有一种确凿无疑的幸福,就是为别人而生活。
四 展望未来
首先,以后希望通过尝试翻转课堂来控制学生的课余时间,减少他们窝在宿舍里打游戏的时间,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其次,注重平时的积累,减少考前突击背答案的现象,小作业通过课堂测试活动完成,大作业验收;后,注重学生的思考能力及思维的培养,注重交流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本身。
参考文献
[1]余胜泉,路秋丽,陈声健.网络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一种新的教学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05(10):50-56.
[2]袁磊,陈晓慧,张艳丽.微信支持下的混合式学习研究——以
[3]张其亮,王爱春.基于“翻转课堂”的新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4):27-32.
[4]赵国栋,原帅.混合式学习的学生满意度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北京大学教学网为例[J].中国远程教育,2010(6):32-38.
[5]Jones N,Lau A M S.Blending learning:widening particip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J].Innovations in Education&Teaching International,2010,47(4):405-416.
[6]林雪燕,潘菊素.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与实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15-2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