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20 17:47:3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是衡量才培养质量的考核依据。文章从人才培养目标设计的合理性、实验实训室建设和实验教师队伍、课堂教学方法、教师职业能力四个方面来阐述如何保证落实人才培养的目标。

关键词: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建议

本文引用格式:袁新建.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28):3-4.

       在当前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当中,很多院校是从专科层次的学校升格而来,在这之前,专科以职业教学为主,而且已经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及方法。升本之后,为适应该层次院校之间的竞争(中国高校普遍热衷于搞科研、找经费的现状),很多院校把办学精力和有限的资源麻木的用在了科研上面,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教学[1]。再加生源迅速扩张,质量下滑,从上至下默认了目前的人才培养的现状,教学工作受到很大冲击。目前我国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方面研究较多,但人才培养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的研究甚少[2]。影响人才培养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的因素众多,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阐述:

一 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有效性


       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一切教育活动的最根本依据,只有坚持人才培养目标,才能使学生按预期的目标发展。目前在人才培养目标设置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第一,很多院校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对企业的调研不够,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轨;第二,对毕业生缺乏跟踪评价制度,要检查学生毕业之后的继续学习能力及发展情况。

        借鉴《华盛顿协议》的要求,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反映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与专业领域预期取得的成就。对工科类毕业生工作5年左右,以达到工程师职称或技术骨干等作为衡量的指标。因此培养目标是否达成应采用校内外结合的评价方式,综合来判定。

(二)课程设置对培养目标的支撑度

       人才培养目标是通过每一门课程来支撑的,因此课程设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措施[3]。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缺乏对课程目标及毕业要求之间关系的分析。其中要研究课程内容是否覆盖了毕业标准中的所有要求;本专业学生是否全部掌握了的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所需的专业知识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不能一点代面。因此必须根据毕业条件逐条对应各门课程,确保学生毕业时掌握的知识达到了毕业要求,从而保证专业的培养目标达成度。

\

 
二 配套完善的实验、实习设施及教师队伍

        高校的实验室可以分为科研与教学两大类型。教学实验室又分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很多新增本科院校专业实验是基本由过去专科阶段的实训室升级而来,而且实验设备充足;而缺少的基础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因为各学科基础实验室内容变化较小、办学历史悠久的高校在这方面经验丰富,可以借鉴。但科研实验室的建设,要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教师研究水平和研究方向逐步建设。教师科研必须面向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实验室建设要在充分调研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根据区域行业需求购置相关设备。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对接不同的企业,购置既能生产又可科研的设备,一来可以为企业建设实验室节约成本,减少科研人员的培养及负担;二来可以着重培养教师的横向科研能力。教师既是企业的科研人员,又是学校的教师,这样有着企业科研经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带着学生以项目化教学,学生就是助手,这样的反哺教学即实现了企业和学校的双赢,也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产学研相结合。

三 开发符合培养目标的课堂教学方法

        一个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首先要有一个合理的目标和达成目标的必要硬件和软件,第二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执行力,执行力就是教学质量。教学质量主要反应在课堂教学,这是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环节。由于很多学校扩招,在师资上配备上严重不足,从目前本科高校评估来看,各高校的师生比例达标率都较低,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普遍现象。教师教学工作量大,教师课后没有充足精力对教学进行反思与改进,再加上生源质量下降等原因,很多教师对教学、教改失去了兴趣,整体课堂效率低下。这严重影响了培养目标的达成。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要鼓励教师探索新的教学方法,集中智慧,集体备课,用于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使每门课的教学任务清晰,教师明白所教课程目标,每堂课程的重难点,学生明白要学什么,教学效果用科学的考核体现出来,这样就可以避免教师盲目地教,学生盲目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利用网络教学,借助网络、慕课等传授学生最新、最前沿的知识;适当安排课外学时,同时加强课外教学的管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于新教师要实行“青蓝工程”,安排经验丰富的教师帮助他们在教学和科研上成长及提高,使其快速成长。

四 提升教师职业能力

       教师的职业能力是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是否达成的决定性因素。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师要有鲜明的特征即双师型。一所院校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就需要什么样的教师。所以,按照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提升教师职业能力就成为学校重视教学工作的表现。双师型教师不是“双证”教师,只有教师做到“双能”才为合格的“双师”,即要在实际教学中做到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呈现出合二为一的境界[4]。目前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着以下问题:

        第一,把“双证”等同于双师。很多高校把拥有本专业相关资格证书和教师资格证书的教师归纳为双师。但这只是理论上的,而实践中这样的双师不能解决双能的问题。大多数教师在实际操作层面过不了关,或许还没有一位没有证书的工人经验丰富。

        第二,把“双师”教师终生化。有些高校从企业引进教师,但是这类教师如果在教师队伍中长期不与企业联系,不参与企业生产研究,将会与企业脱节,那这种“双师”也是过去的“双师”。

        第三,教师引进单一化。很多应用型高校,在人才引进时更多的是注重学历、学位,但从专业教学角度来看,一位经验丰富的企业工程师要比一位刚毕业的博士更能够把专业更好的传授给学生。

         第四,现任教师缺乏学习机会。要想成为真正的“双师教师”离不开生产一线的锻炼和学习,而我们的教师恰恰缺少这样的机会,多数高校都是做些表面文章。

基于以上提高教师职业能力的一些问题,提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在学校财力、人力允许的条件下,可以分批安排专业教师带着课程教学的需求,有目的下厂实践;

      第二,部分学校财力、人力受限的情况下,可以逐年安排不同的专业教师,在学生大四校外实习时与学生一起下到企业,既起到学生管理的作用,同时教师零距离接触企业,了解企业、行业最前沿的信息。

      第三,鼓励教师多申报横向课题或者参与企业产品研发,教师科研最终是为教学服务的。学校在制定科研奖励和职称评定时应该向横向课题倾斜,这样才能提高教师与企业合作的积极性。

      第四,广泛邀请企业有经验的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等返校任教、作报告,努力搭建教师、企业人员与学生之间的桥梁。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只是计划,而培养目标的达成度是对结果的考核。因此我们要加强对人才培养达成度的研究,来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达成度的衡量也是一个系统的、复杂工程,但不管是用什么办法去衡量,要做好人才培养首先需要学校从源头上重视教学,从制度上去保证,然后全校逐层落实加强考核,才能将人才培养的目标真正落实。

\
 
参考文献

[1]沈春英,张华,胡秀兰,杨建.工程教育培养目标有效性评价的探索[J].高教学刊,2016(4):175-176+179.
[2]杨燕,马永强,唐慧佳,杨慧.提高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质量的几个关键问题[J].计算机教育,2017(6):62-65.
[3]杨有振,王书华,卫博.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设置改革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10,13(4):10-15.
[4]王丽玫,张春丽.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师资队伍建设[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17(1):113-114+11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45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