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国际生数量随之大幅上升,汉语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世界范围最为重要的语言之一,越来越多的国际学生加入到汉语学习的队伍中来。青岛以其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成为发展国际学生教育的亮点城市,文章探讨依托青岛“区域软实力”发展国际生教育,开辟在青国际生中国文化认同的新路径,并以国际生教育为契机,塑造青岛区域形象,这对于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青岛;国际学生;文化认同
本文引用格式:孙晓等.依托区域“文化软实力”开辟国际生中国文化认同新路径——基于青岛高校的调查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28):163-165.
习近平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强中外文化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我国“软实力”一词最早在2005年2月27日《光明日报》被提及,随后在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出现。21世纪的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影响力逐渐扩大,国家“软实力”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涉及到生活的各个领域,是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力量,也是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参照系。中国为让世界了解本国文化而不懈努力,在全球范围兴起一股学习中国文化的热风,国际学生以会说中国话了解中国文化为荣耀。
“语言传播的最高目的,不再是语言,而是被其他民族理解与容纳,并贡献出本民族的智慧。”国际学生来到中国,开始了异国他乡的崭新生活首先要通晓语言,同时还要了解中国历史、文化、艺术、社会、经济等相关知识,这就要求国际学生教育既要展示中国又要面向世界,需要互学互鉴共成长。20世纪50年代来自东欧国家的33名国际学生是我国接收的最早一批国际学生,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治环境安定,经济持续发展,国力与国际地位稳步提升,国际生教育事业高速崛起,其中主要以亚洲国际学生为主,占总体百分比近百分之八十。
一 青岛区域国际教育优势
“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是青岛驰名中外的标志元素。随着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青岛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与人文优势,使得教育国际化迅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内涵日益丰富。繁荣的文化环境,青岛是一座文化名城,中国道教的发祥地之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三次登临现位于青岛胶南市的琅琊台。秦代徐福曾率船队由琅琊山起航东渡朝鲜、日本。青岛昔称胶澳,在清朝末年已发展成为繁华市镇。在元明清三朝科举中进士者多达71人,举人232人,贡士614人。到了近代众多文化名人驻足于此工作、生活、创作,康有为、老舍、梁实秋、沈从文、闻一多、洪深、王统照、萧红等构成了青岛文脉。
多样的历史环境,青岛远古文明的曙光发端于7000年前的北辛文化,作为当时齐国东方繁华城市,春秋战国出现流通货币——即墨刀币。近代青岛曾经是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目的地,1894年德国强占青岛,一战爆发日本侵占青岛,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以收回青岛为起因,1938年日本再次侵占青岛,直到1949年青岛解放,利用城市优势快速发展,至20世纪80年代成为全国计划单列市,90年代成为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国际化的经济环境,青岛是沿海对外贸易交流的重要港口,是中国重点发展的港口城市,也是胶东地区最大的工商业城市,著名企业海尔、海信、青岛啤酒等为世界所熟知。2008年北京奥运会帆船比赛,2018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等国际性赛事会议的举办加快了青岛国际化城市的步伐。除此之外,青岛实施国际城市战略,举办了许多在全球范围内颇具影响力的会展。
繁荣的文化、多样的历史以及国际化的经济条件提供了发展国际生文化认同教育的良好环境。近年来,青岛地区国际教育蓬勃发展,随着中国政府教育市场化政策出台,开办外国人学校、成立国际学生专门教育项目,2010年前后普通中学设有国际部、国际班,设立与国外学校交流学习互访项目。与此同时,各高校设立国际教育学院或者国际教育中心增进大学国际间的交流学习,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为国际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也为中国学生拓宽国际视野。为适应时代国际学生的要求,青岛的国际教育正逐步提高教育理念、完善教育过程、积极学习优秀的教育经验。
二青岛国际生中国文化认同现状
2012年3月教育部颁布的《留学中国》计划中提出了新的目标,即培养知华、友华的高素质优秀来华国际学生,这就要求首先以语言铺路架桥,与国际学生达成一定的价值共识,致力于民心相通,传播好中国文化,加强国际学生对中国文化价值的认同。目标的制定给国际交流提供了良好契机,同时对国际学生中国文化的认同感教育提出了新课题。据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课题组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双高”青年对中国文化认知意愿高,对中国文化印象正向为主,多数认同中国文化价值观。在此良好的基础上,如何发挥好青岛“区域软实力”,促进国际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尤为重要。
截止2018年12月青岛中小学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增至9所,共计2347人,外籍教师300余人,普通中小学外籍学生有1369人,在青外籍中小学生共计近4000人。这其中大部分学生毕业后选择继续在中国升学,做中外友好交流使者。因此开辟国际学生文化认同教育新途径亦可以筑牢大学国际教育的基础。
青岛市教育局相关数据显示,驻青高校留学生2015年4378名,2016年5028名,2017年5778名,2018年将近6000名,数据呈逐年增长态势。本研究自2018年9月到12月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以青岛本地大学国际学生为对象进行研究,其中包括语言研修生,本科生,研究生等100余名国际学生,收回有效问卷105份,去掉其中未答完问卷以及不诚实问卷,一共100份。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多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项目,其中主要包括中国美食、地理概况、传统民俗、书法绘画、汉字、经典国学、宗教信仰、古代教育、文化典籍、科技成就、传统建筑、古典文学、名胜古迹等十几个大方面。
研究对象分为19岁以下、20岁-23岁、24-26岁、27岁以上四个年龄层,按照基础教育、本科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博士研究生教育及其他过程受教育年龄阶段分类。结果显示大学的满足度以及对中国文化认同最高的为20岁-23岁之间的国际学生,各项结果最低认同感的是19岁以下国际学生群体,其中认同度男性高于女性,除此之外研究表明对中国文化认同度从高到低依次为中国美食、名胜古迹、书法绘画、汉字、地理概况、地域文化等。通过访谈了解到国际学生大多会选择通过互联网了解中国,并表示十分愿意参加传统节日活动感受特有的中国文化,对于糖醋里脊、锅包肉较为喜爱,对于长城、故宫等有过游览经历,对于绿茶、武术与京剧有着极大的体验好奇心,对中国大熊猫甚为喜爱……总体而言中国美食,长城、武术、京剧等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元素打开了国际学生认知中国的窗口。
三 以青岛区域“软实力”为依托,开辟国际生教育新途径
青岛作为国际学生喜爱的留学目的地之一,必然有潜在的吸引力。国际教育是全球范围内打破国界的教育,旨在培养各国学生对于世界性问题的知识、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国际教育又是开放、多元、包容的,单一的中国教育不是国际教育,要积极吸收接纳优质的教育内容、教育理念,使国际教育多元化。教育体系中包容的文化元素越多,国际化程度就越高。在知识社会中强化国家经济,需要提升高校的国际化程度,发挥好高校面向世界的窗口作用,由此开辟国际学生教育新途径是非常必要的,特别对青岛“区域软实力”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
第一,做好国际学生思想引领工作,端正国际学生学习动机。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首先明确中国语言与文化的学习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其次适当引导国际学生建立集体荣誉感与归属感,同时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激发学习成就感。例如,提升奖学金资助力度、不断完善国际学生学习生活以及学习设施的资助力度,并扩大相关资助范围、奖励项目范围等。教师是学业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思想的引领者,通过良好的师生关系,构建良好的班风学风,激励并增进国际学生合作精神,加快国际学生大学适应能力,提高学习动力,提高中国文化认同感。
第二,提升教师队伍国际化素养。人是第一重要的因素,培养专业中国文化知识导入人才,建设一支高水平的队伍十分必要,需要培养与引进并行,发挥好中外学术人文学者的作用,挖掘培养“兼通”人才,即多语言多文化视角的对外汉语教学人才。使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能力、原创能力、交流能力、教学能力得到整体提升,进而提高对外汉语教育教学水平。
第三,构建国际化培养体系。首先,补充完善现有对外汉语课程及教材,优化中国文化知识获得途径,建议增加中国经典国粹鉴赏、中国经典文学赏析、导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等,主旨要把中国文化渗透到平日的教育教学当中,其次,有效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为每一位学生提供更加适合的高质量中国文化教育。利用好数字化学习的教学手段,通过慕课、翻转课堂等新的教育形式,以新的眼光传播中国美学与美育,让国际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感受中国文化的美好和精神的魅力。
第四,优化教育教学模式。打破以往传统课堂教授中国文化知识的单一模式,扩大文化体验课教授中国文化知识的范围,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国际学生可以参与学校中国学生的社团活动、中外学生结对子,中外学生联谊活动等。多提倡走出校园亲身体验的教学模式,对外汉语教师应鼓励国际学生多走出校园,并积极拓展校际间的文化课交流体验,鼓励国际学生参加青岛市志愿服务,社区服务团队等,在生活中积累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多借助中国媒体,中国家庭,举办形式多样的中外学生活动,与此同时做好宣传工作,建设特色鲜明的国际学生交流平台。
第五,提高教育国际交流合作质量。注重内涵式发展,加强质量工程建设,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建设国际学生示范基地、树立标杆国际教育学校、学院等示范单位,优化国际学生生活与学习环境,完善服务与管理意识。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办学资源,改革创新、拓宽渠道,丰富教育国际化的质量,努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国际教育。坚持中国特色,青岛地域文化。结合青岛“区域软实力”试图开辟一条具有地域特色的、不同于其他地方的文化体验教学之路。
四 结语
康有为曾在1985年建议为更好地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推举儒学大师像基督教教士那样向全世界传道,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让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文明之林;有学者指出传播与交流的前提是承认不同文化的差异,建立起信任和理解,对外汉语教育是一把双刃剑,既要教授国际学生中国语言,使其有过硬的听、说、读、写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增进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使其产生兴趣;余秋雨曾提出让世界了解中国人是要通过“文化艺术作品的海外传播”,原因在于“经济可以使人富裕,但是只有艺术才能带来尊严。”
本研究以驻青高校的国际学生为研究对象,立足有效提升国际生文化认同感,探索文化认同新途径,以期将国际生培养为优秀的中外文化交流使者。通过调查得出结论在青国际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情况及其所呈现的主要特点,即国际学生通过互联网了解中国的传统民俗、美食文化、名胜古迹等,十分喜爱参与到传统节日活动中体验中国文化,分析得出在青国际学生文化认知需求的整体情况是认知度最高的是20岁-23岁的青年国际学生,年龄偏小或者偏大的国际学生对于中国文化认知度较低。
发挥青岛区域软实力,需要加强政策规划、国际合作、校际交流、国际教育服务。推动教育国际化有序发展、国际化人才培养探索、教育文化传播以期助力城市开放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文化交流的最基本方式,国家的发展不仅看国内发展,更重要的是要重视外部国家间的交流往来。文化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文明创造出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搭建起中外交流的桥梁,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发挥青岛区域软实力,促进中国文化更快更全面的走向世界。中国文化在国际学生当中得到广泛认同,对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具有重要意义。向国际学生传授中国文化并让其接受,把他们培养成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中外交流的友好使者,对增进我国和世界各国的相互理解、发展友好关系一定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发挥青岛区域软实力,积极学习借鉴世界各地、各校教育国际化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汲取专家关于教育国际化的指导意见,博采众长,探索发展,青岛教育的国际化刚刚步入全面发展阶段,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近年来教育国际化被热切关注,期待在未来能并肩携手,创新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模式,推动青岛教育率先实现高水平现代化,也期待合作共赢走向教育国际化的美好明天。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18),(44).
[2]王学松.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层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6):88.
[3]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课题组.“一带一路”沿线七国青年对中国文化认知的调查[N].北京:光明日报,2017-08-24.
[4]余秋雨.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N].北京:新民晚报,2005-12-03.
[5]陆德阳.加强留学生中国文化教育的思考[J].当代青年研究,2006,(4):7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