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学分制改革下海洋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 ——以华南农业大学海洋学院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20 16:51:1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为适应国家和政府高教改革的总体目标和相关精神,响应学校学分制试点改革,本文以华南农业大学海洋学院为例探讨了学分制改革下新增海洋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以及该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思路与方案,以期更好地服务于海洋科学专业人才培养,并为其他高校海洋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及修订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学分制;海洋科学;人才培养方案

本文引用格式:黄仙德,等.学分制改革下海洋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以华南农业大学海洋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26):12-15.

        由于海洋科学在解决全球性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和食品医药问题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使之成为当今发展最快、活力最强的学科领域之一。在国家《“十三五”海洋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里,就明确提出以建设海洋强国为目标,“立足近海,聚焦深海,拓展远海”,推进海洋领域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相互融合与协调发展。国家海洋战略需求和海洋事业的发展必将推动对海洋科学类人才的需求规模。近年来国内院校纷纷成立海洋学院,如中山大学
(2008)、浙江大学(2012)、浙江工业大学(2013)、广西大学(2014)、河海大学(2015)、华南农业大学(2016)、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16)和华东师范大学(2017)。目前,全国设置海洋科学的高校已有30余所,主要分布于我国沿海。不同高校海洋科学结合自身的特色,在专业定位、办学条件、培养人才方向上都有所不同,有些侧重基础性学科,如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学,中国地质大学海洋地质学,有些侧重应用性技术学科,如浙江大学和河海大学以海洋技术和海洋工程应用基础研究为主,浙江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以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为主[1]。

\

 
         学分制和学年制都属于目前国内外高等教育中实行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年制是以读满规定的学习时数和学年、考试合格为毕业标准的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则是以学分计量的选课制为基础的教学管理制度,而选课制是学分制的核心,使学生自在主课程、教师、专业、学习进程等方面都可以自主选择。除自由选课外,学分制实施还需要配套的教学资源、教学计划和相关管理规章制度,如弹性学制、主辅修制、导师制等等[2]。学分制已在我国高等学校普遍实施,而学分制本身也需不断地改革其弊端,比如学分的获得未必能真正反映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技能水平,学生选课过程中的盲目性和功利性等等。学分制改革是现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其实施上须结合国情和本校实际(本土化和校本化),既要合理地借鉴国内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又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3]。其中,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是实施学分制的首要工作。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纲要性文件,人才培养方案是教学改革的基础,其能影响学分制推进深度和实施广度,也体现社会对专业人才培养中长期需求。

         海洋科学专业是我校2017年新增本科专业,其隶属于2016年6月正式成立的海洋学院,是由原隶属于动物科学学院的水产养殖系发展壮大而成立的新学院。为适应国家关于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总体目标和《广东省教育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实施学分制管理的意见》精神,以学校开展学分制改革试点为契机,海洋学院也实施学分制。在学分制改革试点下探索海洋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制,挑战和机遇并存。一方面,时间紧,任务重,没有旧例可循,还得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另一方面,则是没历史负担反弹少,可以轻装上阵,起点高。在此形势下,更好定位以承载海洋使命,并制订科学合理的海洋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仅可为海洋科学专业更好发展提供纲领性文件,还可为更好的人才培养奠定理论基础,而且也具有良好的示范意义,为我校及其他高校以后在学分制下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 海洋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一)培养目标和规格


        培养目标可分解细化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并按照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三个方面建立海洋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与课程体系。其可分解成以下标准,包括以思想品德、人文素养、身体素质等构成素质结构;专业相关的基础理论和知识;本专业领域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专业领域实践中常见问题的能力,具备相关行业行政管理和科研的能力。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矩阵与课程体系设置如表1。


\


(二)学分制改革下培养计划的制定

       人才培养方案总体可分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拓展教育和实践教育四个部分,课程结构及设置要求见表2。其中通识教育包括:1)通识通修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阳光体育等);2)创新创业课程;3)通识特色课程(语言文化类、信息技术类课程等)。专业教育包括:1)海洋科学专业导论、海洋生物学等5门专业平台课程;2)海洋微生物学、海洋环境化学等6门专业核心课程。拓展教育则是为学生提供49门,共78.5学分专业类相关课程,可任选30学分,涵盖海洋科学专业选修课程,以及同一学科门类下相近专业或专业方向的选修课。实践教育课程分为通用技能实践、专业技能实践、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实验,其中专业技能实践则包括专业课程实验、整合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拓展教育课程作为选修课主体,是本专业课程体系中贯彻学分制理念、体现学分制人才培养思路的核心,其与实践教育课程共同组成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体系主要落实点。本专业教学计划中,课内总学时为2112学时,学生毕业应取得总学分为160学分,其中必修课程62学分,选修课程50学分,实践课程48学分。选修课比例>总学分36%,实践环节比例>总学分30%。


\


二 海洋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及实施过程中的思考

(一)培养目标方面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希望达到的目的,在制定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时,基本过程是:结合海洋专业评估,确立学术型、应用型、复合型等不同类型培养目标;进一步将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细分,凝练符合专业定位的人才培养规格(知识、能力、素质);构建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目标落实的矩阵图。此外,还需要考虑以下几点:

       1.学校方面出台的相关指导性意见文件,主要是《关于制定学分制试点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华南农业大学关于2017年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指导意见》,此外须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实行的培养模式;

      2.海洋专业的特点,如所在海洋学院的现状、往届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科研实力、师资、在同类高校中的地位等;

      3.不同学生群体个性需求,如考虑继续深造、就业、创业等,则需要有多样化培养目标;

     4.国家和地方海洋科学方面的投入和趋势,产业前景及相关公司发展状况及对相应人才的需求;

       5.兄弟院校海洋科学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作为参考和借鉴,有无必要定位于不同“生态位”进行错位发展。

(二)学分制改革下课程体系构建方面

        对于学分制改革下课程体系构建方面,总体思路为合理搭配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拓展教育、实践教育等课程的学时和学分比例;提高选修课程比例和范围,满足学生的个体发展需求差异,增强教学计划弹性,体现学分制精髓,并结合当前学校和学院实际,循序渐进,实施有限学分制或不完全学分制。考虑到通识课程、数理化等学科基础课程由学校统一安排,撇开不谈,其他课程具体执行如下:

         1.专业教育课程方面,通过召开本院教师座谈会,根据海洋科学专业特点,在参考借鉴兄弟院校的基础上,商讨并确定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体现专业侧重方向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加强专业类基础课程构建和整合,并合理安排课程顺序,避免课程内容重复、次序混乱、学时学分不合理等现象。比如在专业基础课中设置《海洋科学导论》,并在第一学期开课,由相关学科教授、副教授及优秀讲师讲授专业发展的前沿知识和学科发展动态,以让学生了解海洋专业概况,强化和稳定专业思想,减少因不了解专业而转专业现象;并且设置两个学分的《海洋科学进展》专业核心课程,其内容是在各学期邀请国内外专家进行海洋大讲坛讲座,并要求学生参加一定次数的讲座并上交心得报告。

         2.拓展教育方面,在师资许可下,全力扩大了选课的范围,使选修课学分达到要求最低学分的两倍以上,保证学生享有较大的自主选择权。此外,通过设置模块,设置一些跨专业课程,在要求范围内自由选择每个模块里的课程[4]。模块设置形式上按照不同培养类型(学术型、复合应用型或专业学术类、就业创业类、交叉复合类等)的人才培养需求来设置多元化课程体系,体现学分制的因材施教和个性需求。而有些本专业方向的特色重要课程,则考虑反其道而行缩写选课范围必须修读,比如《R语言及其应用》和《生物统计及试验设计》,考虑到其在统计中的重要性,导师指导选课时可要求选其中一门。选修课设置上,除了增加体现学科发展前沿或生产管理实践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的课程或教学内容,还可体现南海区域特色。此外,鼓励并引导学生跨专业、跨学科或跨学院选课。通过拓展教育,加强专业教育学习,培养专业素养和技能。

         3.实践教育方面,其由军训、创新创业等社会实践、教学实习、实验课、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环节构成;对于基础课实验和重要专业课实验,单独设置。在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并增设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相关的综合性、设计性、科研型实验,并将学生实习纳入科研、科技推广和社会实践,如开展创新科研训练计划、大学生科技下乡等,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并提高其社会阅历。

         考虑到海洋科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需更注重实验性和野外考察性,校外实践教育成为重中之重。为使本专业学生能将所学习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方面基本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实践,能掌握海洋生物资源基本调查方法和实验技能,并具有从事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研究方面的基本能力。重点强化了学生以下实践能力:

      (1)掌握海洋生物资源基本调查方法和实验技能。使学生熟练使用各种分析仪器设备,了解各种分析检测流程,了解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洋生物如何与环境统一,了解不同海洋生物生活习性,学会不同海洋生物标本采集和制作,掌握海洋不同区域位置生物资源调查基本方法。

        (2)提升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研究方面基本能力。通过参观红树林保护区、海洋博物馆、海洋公园等,使学生了解相关生物生物学特性、关键分布栖息地、生命周期、面临的人类活动威胁等。通过参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实验室和相关企业等,使学生对海洋生物资源检测和开发利用有直观的认识。通过参观高校研究所科考船并进行附近海域航行,使学生切实感受“海洋”。到生产企业或实验基地进行专业观摩和参与生产实践,对海洋生物养殖的生产环节、生产技术管理有全面而直观的认识,并具体了解和深入调查不同海洋生物的养殖和利用现状。

          (3)锻炼和培训相关配套能力。在野外实验和参观过程中,有意识的将学生纳入参与相关项目计划和实施过程,训练其组织能力和项目统筹管理能力。通过组织学生撰写调研报告、经验交流讲座、相互评定等,构建实践教学管理和考核标准。考虑到海洋科学很多情况下会与“水”打交道,将学生游泳能力直接纳入考核范围,并引导部分学生在开放水域开展潜水培训,为后续海下海洋生物资源调查等做准备。

(三)海洋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措施保障方面

      学分制的实施,对于教学资源、条件和相关管理也有更高的要求。在学院层次主要保障措施具体如下。

        1.建立有效的导师制度学分制下导师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5]。导师将为学生进行学业生涯规划,指导选课和就业等,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发挥重要作用。考虑到宜早不宜晚,建议从学生入学后(最迟不超过第三学期)就开始实施导师制度,加强对学生的选课指导及其他各种指导,如树立专业思想、更快的融入大学生活,以更好地引导、培养学生。在选导师时,海洋科学专业的学生优先考虑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系相关老师。

       2.学分制下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并需要反映科学理论的新发展、新变化的教材。

       3.加强师资力量,主要有:通过引进人才、教师进修、教师培训等途径,进一步完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学缘结构;改革相关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教师人才培养制度、客座教授与兼职教授制度和教学管理制度等;通过不同级别科研项目的开展,提升教师的科研实力,同时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4.加大实践教学投入,一方面完善和提高现有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扩大实验场地,改善实验条件,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实习基地尽可能地建设成为具有实验教学、课程实习和科研等功能为一体的基地,提高利用率,成为专业教学和能力培养的实训基地。校外实践基地方面,积极与企业和研究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调动社会各行业资源共建实践教学基地。

三 结语

       本文探讨了华南农业大学学分制改革下新增海洋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以及该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思路与方案。由于研究立足于我院刚建和新增本专业的现状,在学院快速发展过程中需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以更好地贴近教育教学改革,保证人才的培养质量,满足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需求,还可为其他高校海洋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及修订提供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丁光辉,周利民,等.海洋科学专业特色建设改革探索[J].学周刊,2017(13):31-32.
[2]许明月梁领胜.完全学分制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高教学刊,2016(16):54-55.
[3]肖云,郑有飞.行业高校学分制改革的实践探索与反思[J].教学管理,2013,7(1):86-90.
[4]陈省平,韩墨香,等.“学科大类—专业方向—综合提升”海洋科学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科教导刊,2017(1):43-45.
[5]曹十芙,周清明.学分制下本科生导师制探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6(9):45-4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44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