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完全学分制管理制度在高职院校的实现刚刚展开,在借鉴普通高校实现的完全学分制的经验基础上,依据高职院校特色进行“四平台”课程“素质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专业拓展课程”体系建设,四平台课程资源丰富、分类明确、排序合理,学分设置上做到科学、灵活,并与国家政策趋势保持步调一致,学生在学业导师指导下依据个人兴趣爱好、专业特长进行理性选课确定专业方向,按序完成四平台课程学习,修满学分顺利毕业。
关键词:完全学分制;四平台;课程建设;学分设置
本文引用格式:李晓晖,等.完全学分制下高职院校“四平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13):90-92.
一 完全学分制管理制度
现阶段,完全学分制管理制度已经在普通高校教学管理中逐步完善成熟并得到普及,而在高职院校,学年学分制仍为现行管理制度中的主要角色,完全学分制的实行尚处于探索试行阶段。完全学分制下选课自主化以及修学年限的放宽限制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实现并非难事,难的是选课的自由度和修学年限的范围。修学年限的范围视学生个人努力程度而定,只要学生修够规定学分,便可以获得毕业资格,修学年限依据课程的长短深度难度和学生学力便可以给出合理的范围。而选课的自由度要根据学校开设课程的数量而定。
目前,高职院校课程的开设是由学校根据教育部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统一规划的,课程的内容和学时数都有严格的限定。然后由各个专业根据计划上列出的课程上报相关任课教师和对应的上课时数。这种学年学分制下的模式是学校让开什么课就得上什么课,其实仍然是计划经济下学年制的典型特点,只不过把课程达标分数转化为学分进行统计而已。而完全学分制下应该是任课教师能开什么课而由学生自由选择。
以大学语文为例,现行高职院校开设的大学语文课,大多就是这门统称为大学语文的课程,教材内容基本是延续初高中的教材模式,把各类体裁古今杂烩长短节选的文章进行笼统的讲授,并不能体现出作为大学学习的纵深增加专业细化的特点。各个专业系部将大学语文这门课放在第一学期让新生进行学习,但除此以外,并无相关其他课程开设,偶有经典诵读或普通话辅导内容,也是挤压了大学语文课堂时间增加内容进去或临时增加少量课时进行短期的辅导。这种模式下,教师只能按照学校的计划安排上该门课,学生也无从选择只能按照课程表安排按时来上该门课。而完全学分制下大学语文这门课就应该由任课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开设如《唐宋文学》、《现当代文学》、《医古文》、《朗诵与吟诵》、《传统礼仪》等课程,甚至更细分为《细读<论语>》、《走进<西游>》、《解读<莫言>》等更具研读性的内容,正常课时之外还可以讲座的形式开设第二课堂,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学。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大学的语文课程开设特色以及满足学生提高综合人文素质的教育目的。
以此类推,完全学分制下所有专业开设课程都可如此。将本来是一门综合课程的内容细化为很多小类课程,这就满足了完全学分制下选课制开课数量的要求。在此基础上,由学校进行课程审批和质量监督,就能保证课程的开设质量了。但是,所有的课程不能让学生平行选择,如果学生只选择学习难度较低或修分要求宽松的课程,这就无法保证学生的专业方向和整体水平。那么,就要对开设的课程进行一个合理的层次类别划归,并给学生提供理性的选课指导。
二 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
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有别于普通高校的是依据其职业特色的专业类别划分,全部课程应划分为四个模块进行平台建设,一是基础素质课程,二是专业基础课程,三是专业技能课程,四是专业拓展课程。前三个课程平台的学习对学生没有专业小类的选择要求,属于入校学生的普学内容。第四个课程平台专业拓展课程的学习则是学生基于完成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模块内容之后,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和社会需求选择的专业小类和专业方向技能的课程。所有任课教师根据自身专业特长把能开出的课都划分归纳入四平台中,每个平台再进行分门别类条理划分。这样一个课程资源丰富分类合理的四平台课程体系就建设起来了。学校每学年根据新需求适时增减部分课目,保证课程体系的与时俱进合理更新。教师开设的课程除了保证数量质量外,还应注意课时安排的合理性,该课程的课时安排以及教师自身能上多少课的工作量都要考虑到。
在四平台的学习中,学生要根据一条主线次序依次完成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的学习,基础素质课程配合主线次序在合理排序后贯穿于学生的全程学习中。为保证学生不乱序,平台设置中把一些有着严格次序的课程可以进行思维导图式的锁定排列,该系列课程如果没有完成基础课学习就无法激活相应的技能课程,技能课程没有完成学习就无法激活相应的拓展小类课程。这样就能保证该专业课程学习的合理有序。需要锁定排序的课程进行次序设置,没有严格排序的基础素质课程则无需锁定,学生随时可以激活学习。但是部分基础素质课程也是要进行合理排序和锁定学习。比如,德育总课程下开设有《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概论》、《形式与政策》、《就业指导》、《哲学与人生》等课程。新生就需要必学先学《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就业指导》就可以安排在最后的学期实习前进行学习,《毛泽东思想概论》和《形式与政策》可以穿插在中间学期进行学习,学生可以自由选学《哲学与人生》,还有《大学生婚恋观教育》、《当代世界热点问题研究》、《中西政治比较》等课程。还要注意的是,每学年学生学习课程的门数和课时量要有合理的限定范围,同时也要保证学生每学年学习的专业课和素质课的比例要合理适当。
四平台课程体系建设好了,再进行学分的设置。学分的设置要体现出科学性、灵活性,并与国家的政策趋势步调保持一致。学校要先对课程体系进行一个学分估算,按照课程类别和课程难易程度进行初步的学分设置,然后根据四平台课程的比例进行学分合理调配,学分的计算可以分为两个大类,一类是锁定的必修课程学分配算,一类是非锁定的选修课程学分配算。锁定学分是学生必学必得项,非锁定学分根据四平台的课程分类进行一个比例配算。这个比例的依据是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人才方向所需综合素质能力中的各项能力合理配比。就是说,四平台下的课程再分类后的类别下各课程,按照比例要求进行课程门类的限定和门数的限定,要保证学生选择的自由度和门类的综合性兼备。比如,学生喜欢选修英语课程,英语课程下又开设出了十几个小类课程。学生可以选择喜欢的小类课程进行学习,但是因为时间和精力有限以及人才培养综合素质能力的要求就不允许学生把十几个小类课程都学习了,可以限定学生选学该门类学科的两到三个小类课程,然后其他门类课程每类再允许选学两到三个小类课程。这样,学生就不至于只是因为个人喜好而过于侧重某一门类的课程学习,学生的全面素质能力的提高就得到保证了,这是学分设置的科学性体现。
三 学分设置的灵活性
学分设置的灵活性体现在学分获得的途径上,学年学分制下学生的学分要通过学校的各项考试达标来获得。学校安排的考试分为正式的期末大考和各系部根据情况而定的期中考,在统一考试之外,部分考查课以老师自行设置考试形式进行考分核算学分汇总。但是都需要任课老师在学期计划内实体教室中根据课程表排课时间完成课程讲授以及课程考核。那么,在高职院校任课教师现有人数及教室的数量限制下,要满足完全学分制下开课的数量和完成相应的考核都有很大的难度。教师队伍的建设以及教室等硬件的配套建设是需要时间周期的。那么,通过在线课程的学习考核获得相应学分就是一个势在必行的可选项。首先,目前的高职院校在精品课程的在线建设上工作都已初见成效,包括微课在内的各种线上课程的开发和建设都已经通过上一级甚至更高级别的审核。在线课程平台建设已然成为各高校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一个与线下教学同步并行的教学模块,在线精品课程的质量甚至高于教师线下的部分教学课堂质量。虽然,教师的线下教学以其师生的互动性和教师的实时可控性等特点不可或缺,但是线上精品课程以其学习时间的灵活性及内容的丰富性完全可以自成体系供学生选学。为防止学生无监督学习的随意和不重视,学习平台可以在学生学习时操作设置成锁屏并穿插同步小测试。每个学生的学习账户上设置出一个线上课程作业和考核版块,并进行线上学习考核录像监督保证其学习质量。这样,学生学习的质量有保证,课程体系平台的课程资源也得到极大的扩容。学生可以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方式进行课程学习,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学习、线上学习的态度、作业完成的质量和考勤指标等获得一定学分,又可通过线上线下测验考试达标获得学分,这就体现了学分设置的灵活性。甚至更长远地可以看到,线上课程资源不仅可以来自自己院校建设成的各类线上课程,其他院校或者教育集团建设的线上优秀课程资源都可以根据本院校所需通过互换或租购的方式实现共享,最终达到给学生提供大量优秀课程资源可选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专业能力的人才培养目的。
学分设置要与国家政策趋势步调保持一致。近年来,国家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专创教育方面出台了很多政策,十九大报告以及教育部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里提出要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作为高职院校对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对学生进行专创教育上有着不可推卸的排头领军作用。那么在学分设置上也要及时体现出相关内容来。首先,学校通过组织政策讲座学习和相关培训等对政策进行精准解读;其次,学校组织相关教师团队根据本校职教特色结合政策趋势进行课程设置的研讨论证和确定,课程形式包括教学计划内课程和计划外实践内容;然后,根据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制订相应的学分制度并科学有序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实践教学活动中对于学生社团、学生活动、学生比赛等,要根据学生作出的成绩获得的奖项制订出公平合理的学分等级来;最后,根据实施情况制订长效运行机制,并根据国家政策趋势变化及时作出相应调整。这样,高职院校就能做到在学分制设置上的与时俱进,与国家政策趋势保持同步,最终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的与时俱进。
建设好课程平台、合理设置学分是第一步,在实现了四个平台的课程分类及内容的丰富多样和专业方向的多选性后,那么,学生如何实现理性的选课呢?这就需要引入“学业导师制”来对学生进行选课、学习及专业方向定位的理性指导了。学校在开学之初,提供学业导师列表供学生选择,每个学生都选择一位导师对其在校期间的学习进行跟踪指导,期间允许学生再选择导师两次机会,同时也给导师一定比例的选择权,实现师生合理互选。导师根据名下每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兴趣特长及学力指导学生合理选课,并为学生作最后的专业方向定位提供一定的参考。这里要注意的是,为保证学生的主动性,学业导师给予的一定是一种参考而非确定性指向,一定要让学生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体会自己内心的声音,根据自身综合学力水平进行专业方向最终选择。学业导师在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进行选课指导、学习跟踪、成绩汇总、实习观察等直至该生毕业。这里的学业导师是指在学业上给予学生指导的导师,而原本就设置的班级辅导员要作为生活导师为学生提供食宿、卫生等后勤保障,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生活管理。同时,生活导师也能够辅助学校及各专业系部开展以行政班级为单位的集体活动及比赛。这样学业导师和生活导师的工作相辅相成,共同负责起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部内容。
四总结
总之,完全学分制管理制度下的高职院校“四平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思路是:在学校充分建设好的满足选课制下课程资源丰富、分类合理多样的“四平台”课程体系基础上,学分设置遵循科学性和灵活性原则,与国家政策趋势保持步调一致,在合理的修业时间分配下,实现学业导师指导下的学生在课程平台上进行合理选课学习、专业方向确定并最终完成学业,修满学分顺利毕业。
参考文献
[1]于翊平.完全学分制背景下高校教学管理的改革路径[J].教育评论,2016(7):48-51.
[2]卞海勇.完全学分制下学生管理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5):68-70.
[3]杨劲松,马双琴.基于完全学分制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0(19):101-102.
[4]戴浩,林芝芝.高职院校完全学分制改革实施路径探索[J].西部素质教育,2017(8):5-7.
[5]王桂龙,黄隽.基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改革与实践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3(2):156-158.
[6]史吏.完全学分制下分层教学的对策性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49):347-34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0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