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师徒制模式下工匠精神的培养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20 13:19:2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工匠精神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与职业态度的高度契合。培育具有卓越工匠精神的人员是现代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在职业院校大力推行合作办学、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下,以师徒制模式带动工匠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探讨了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及如何在师徒制模式下进行工匠精神的培养。

关键词:师徒制;工匠精神;协同培养

本文引用格式:单仲,等.师徒制模式下工匠精神的培养[J].教育现代化,2019,6(26):20-21,29.

Cultivation of Craftsmanship under the Mentoring Mode

SHAN Zhong,JIANG Shao-zhong

(Automobile&Aviation Department,Tianjin Sino-German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Tianjin,China)
Abstract:Craftsmanship is a high degree of conformity of professional ethics,professional ability and professional attitude.With the implement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cultivation of craftsman spirit with Mentoring mode.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Contemporary Connotation of craftsmanship and how tocultivate craftsmanship under the mentoring mode.

Key words:Mentoring system;Craftsman spirit;Co-cultivation

一 引言

       随着港珠澳大桥的竣工和顺利通车,这一震惊世界的奇迹工程让我们见识到了“匠人”精心打磨、专注负责的工匠精神。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社会各行各业都亟需对工匠精神进行传承和发扬。2017年两会,工匠精神被[1]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2]

二 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及必要性

(一)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


        传统意义上的工匠指的是“手艺人”,《韩非子·定法》说:“夫匠者,手巧也……”,可见工匠指的是具备熟练技术技巧的人员[3]。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工匠精神与大国工匠的培育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参与。作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的应用技术大学承担着主要的职责。

       工匠精神除了注重对专业技能等显性素质的培养,同时也非常注重对职业道德、职业态度等隐性素质的培养。师徒制在我国由来已久,是一种传统、有效、便捷的培养模式。师徒制模式“一对一”以及更注重学员现有知识结构特点及成长规律,注重学员对职业隐性素质体悟的特点非常有助于对其工匠精神的培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在技术性、实践性较强的专业,随着时代变迁,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赋予了工匠新的内涵和意义,工匠已经泛化到各行各业,各种技术能手、带头人、技术骨干等各行各业的技术精英都是工匠的杰出代表。[4]而工匠精神也不仅仅指具备高超的专业技能,它已成为一种深层次的职业态度、文化理念和精神追求,成为一种时代精神。新时代工匠精神具有以下特点:(1)融入创新要素。传统视野下的工匠精神注重在长期实践工作中的经验积累,新时代背景下越来越需要注重对产品、工艺等渐近性的改良,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发展模式中,技术创新、个性定制已不可或缺;(2)突出职业素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干一行,爱一行”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归属感、专注负责的工作态度、敬业守信的品格等以德为先的职业素养已成为工匠精神新的时代内涵。

(二)弘扬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十三五”时期,我们仍然面临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大任务。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必然需要大量的能工巧匠。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不断培养爱岗诚信、精益求精的技术创新型人才对积极推动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是非常必要的。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区域合作、项目共建日趋增多,提升中国制造产品的质量才能在竞争中取胜,才能获得认可。只有充分发扬工匠精神,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大国工匠,才能提升产品的品质和质量,进而增强与各国之间的理解信任,实现互利共赢,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三 师徒制模式下工匠精神的培养策略

(一)深化校企合作,精心打造师傅团队


        校企合作可以充分发挥院校和企业双方的优势,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是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企业重视理论知识运用和实践操作能力,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特点也是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载体。校企协同合作培养模式已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非常有效的措施,如德国的“双元制”,日本的“产学合作”等模式。目前我国校企合作存在着企业参与动力不足、校企合作保障机制不够完善等不足之处。

        校企合作模式下,由学校和企业共同选出和认定一批德艺双馨的师傅团队。为学生配备学校师傅和企业师傅,共同承担着指定学生的培养任务,参与学生的整个培养过程,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学生通过师傅的“传、帮、带”逐步掌握专业技能,并不断感受其专注负责的职业素养,使工匠精神逐步渗透。

\

 
(二)课堂内外融入工匠精神

         通过对毕业学生就业状况的调查,目前用人单位普遍反应学生专业技能较为扎实,但是吃苦耐劳、敬业奉献等精神比较缺乏,对企业的忠诚度不够高。究其原因,主要还是缺乏职业素养。工匠精神作为职业素养的重要内容应当贯穿学校整个教学环节当中。[5]

          1.项目教学,培养学生责任感。传统教学方式无法落实学生的责任感,教师应当模拟企业真实工作场景,将学生的素质培养融入到项目教学当中。在项目教学过程中,教师已由传统的单纯性教学转变为答疑、解惑的师傅角色,学生在项目参与过程中既要完成个人工作,又要与团队成员交流合作完成相应的工作,进一步树立责任意识。教师通过组织小组之间的评比、竞赛等培养学生精益求精、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强化了学生的工匠精神。

         2.拓展课堂,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在师徒制模式下,教师的育人任务不仅是在课堂当中,更是延伸到课堂外。学生能否“知行合一”,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师傅的言传身教。教师在课堂外,通过带领学生参与其科研项目、进行专业知识技能的拓展等都可以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的工匠品质。师徒制的教学模式可以很好地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密切的关系,有助于学生从教师身上学到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甘于奉献的可贵品质。

(三)丰富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对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促进科技创新、提升教育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学生通过参与科技创新活动进行自主性探究性学习、持之以恒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6]。

       学校通过设立大学生科学基金项目、开放实验室、设立指导教师等一系统举措可以有效地保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有效开展。我校历来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2018年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共计立项173项,立项资助经费达25万元。值得一提的是,在每一项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中,学生担任项目负责人,但是都配备了指导教师。学校鼓励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就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当中。这样学生可以从学习、生活、科研等方方面面向指导教师寻求帮助。这一师徒制模式对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强化其科研能力和职业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四)树立榜样,培养工匠精神师资团队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好的典型具有积极的示范、带动和导向作用。一位德才兼备的老师不仅能有效带动学生,更能正面带动整体的师资团队。对于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需要一大批优秀的教师团队,也是有效开展师徒制模式的基础。

          在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发场过程中,师带徒的师徒制模式不仅仅体现在教师对学生培养当中,也体现在德高望重的大师对于年轻教师的影响和培养中。学校通过树立典型,选取优秀的校内外大师、能工巧匠演讲、座谈等不同方式树立楷模,在师生中使得工匠精神成为时代标杆和价值导向。“名师出高徒,高徒成名师”,名家师承效果非常明显。学校通过鼓励年轻教师拜师,拜师德高尚、技艺精湛的教师为师傅,提升其技艺修养。通过师徒制模式的层层传承,不断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打造出卓越工匠精神的师资团队。

\

 
四 小结

        培育具备工匠精神的应用型人才是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要求,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工匠精神作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发展,需要方方面面的参与。在当前院校不断加大校企协同培养力度的前提下,通过师徒制模式,树立典型榜样,在课堂内外融入工匠精神,将其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新华社.政府工作报告[EB/OL].[2017-03-16].http://bi g 5.x i nhua ne t.c o m/g a t e/bi g 5/w w w.x i nhua ne t.c o m//politics/2017lh/2017-03/16/c_1120638890.htm.
[2]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EB/OL].[2017-12-19].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12/19/content_5248564.htm.
[3]杨冬梅.观察思考工匠精神的内涵及时代意义[N].工人日报,2017-03-14(07).
[4]刘引涛,陈会玲.基于“工匠精神”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南方农机,2018,49(18):23-24.
[5]廖淋森.新时代高职院校教学名师培养路径探讨[J].陕西教育(高教),2018,10:39-40.
[6]熊雅洁,张彧.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方略探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8,26(31):15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41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