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浅谈高校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的使命和任务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20 11:10:1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高校依托自己的优势学科群,培养出优秀的国际文化交流人才,创新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且能被外国人民喜爱的文化精品,采用合理的方式做好文化交流工作,可以提升国家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地位,构筑有利国家发展的软环境,促进国家外交和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中华文化;走出去;使命;任务

本文引用格式:侯宪章等.浅谈高校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的使命和任务[J].教育现代化,2019,6(28):133-134.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作为人类的古文明发源地之一,从秦代时期一直到明代,中华文化不仅带动亚洲相邻国家的发展,甚至还带动了一些欧洲、非洲和美洲等国家现代化的发展。在历史的盛世中,特别是唐代,周边很多国家都派遣留学生来学习中华文化,其中有一些人参加了当时政府的开科取士考试,科举得中后被选拔任用为官吏。例如日本学者阿倍仲麻吕仰慕中华文化,在公元717年来唐学习,给自己取名为晁衡,他到达长安后,进入国子监(当时国家的最高学府)太学,重点学习礼记、周礼、诗经和左传等国学经典,毕业后参加科举考试,考中进士,将大量唐代的优秀文化传播于日本。一直到明代,国子监培养了大量中外文化交流人才,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对外交流。

        近代以来,国家闭关锁国,经济发展缓慢,文化渐渐落伍,导致国子监日渐衰退,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1949年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人民努力奋斗,从建国初期的一穷二白发展到现在的建设小康社会。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高校的长足进步,很多的高校成为思想、文化、教育和学术交流中心,在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又担负起重要的使命和任务。“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能够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建立良好的国家形象,提高国家的国际地位,为国家的国际化发展打好良好的基础。当前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趋势是要减少政府的干预,弱化官方色彩的文化传播。高校作为国家的重要教育机构,依托自己的优势学科群,形成高校为主、社会参与和政府支持的协作模式,可以有效避免文化传播过程中的政治色彩,在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清代的著名学者和翻译家辜鸿铭老先生是真正意义上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第一人,他学贯中西,以庐山之外看庐山的独特视角来看待中华文化,以自觉来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并成功使中华文化走向西方,成为“中国在世界惟一有力之宣传员也”,他取得的巨大成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从他的成功经历可以总结出高校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的使命和任务主要有下面三方面。

\

 
         首先,要培养出能够担负推广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人才。只有先培养出能够使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人才,才能使中华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像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正是因为鉴真本身既具有中华情怀和世界视野,又掌握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才能够使中华文化中的佛学、医学和建筑学等传播到了日本,鉴真也被日本律宗尊为初祖,其主持建成的唐招提寺至今仍是日本佛教传布和研究律学的著名道场。所以要想推广中华文化走出去,必须要先培养出够担负起推广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人才。高校作为国家高等教育的学校,一定要担负起培养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人才的任务,而这样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需要抓住下面的三个方面:(1)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中华文化提倡“以德为先”,只有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下,能够不辱使命,做好中华文化走出去。(2)具有广博的学识,能够掌握中华文化的精髓,人才的培养需要“德才兼备”,“德”和“才”是相辅相成的,除了要有好的品德职业素养,还需要博学多才,才能把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更好地展示出来;(3)具有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不仅要深刻掌握自己国家的风俗习惯,还要熟悉所去国家的风土人情,做到入乡随俗,避免跨文化障碍和冲突。

          其次,要发展既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又能得到外国人民喜爱的文化精品。中国古代的中华文化之所以能传播到国外很多地方,是因为当时中国的丝绸、陶瓷、纺织品和茶叶等产品生产技术和科技文化处于世界一流地位,得到了其他国家人民的喜爱。当前传播到国外的中华文化内容多集中在太极拳、功夫和杂技等方面,这些带有表演特点的文化虽然能够满足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好奇心,但是这些远远代表不了中华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包含了思想、服饰、汉字、教育、建筑、艺术、饮食、体育、医学和社会等多方面文化资源,但是大量宝贵的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地开发,转化成能得到国际受众认可的文化精品。文化的交流是相互的,想要发展出被外国人民喜爱的文化精品,需要在尊重其他国家文化的基础上,以“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1]的态度有选择性地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创作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和符合国际发展趋势的优秀作品。高校本身具有得天独厚的研究优势,在推行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要积极面对国际文化交流,集中自己的优势在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研究出既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又能得到外国人民喜爱的中华文化精品[2],这样才能使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度和影响力发展的更好。

        最后,要建立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合理方式。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推广中华文化走出去要像水一样,顺其自然,润物无声地进入外国人的日常生活,不能强势进行文化输出,破坏国际社会中的文化平等权力。像唐贞观时期和明永乐时期的“万邦来朝”,这不是刻意追求的结果,而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3]。但是,不去刻意追求不代表无所作为,“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观点是不可取的。当今各国努力发展经济,市场竞争激烈程度达到历史的新高度,使得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深度和广度都大大增加,文化的竞争也斗艳争妍。面对机遇与挑战,高校要采用符合各国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跨文化交际方法来对中华文化进行包装和宣传。高校传统的外出讲学、创办学术论坛、中外合作办学、建立国际教育学院和推广孔子学院等仍然是积极应对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可取方法。然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信息传播的新方式层出不穷,高校的中华文化推广方式也要与时俱进,高校可以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建立中华文化精品数据库,聚合很多主题,并不断优化用户体验,为很多希望学习中国文化的国际友人提供出色的服务;还可以开发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资源,由于具有信息交流手段多、简单易用以及课程参与广泛的特点,可以将中华文化的精品传播范围变得更广泛,大大减少了时间和空间隔阂。高校采用这些先进的文化传播方式可以更加高效地推介中华优秀文化,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展现出当今中国社会建设美好和谐世界的愿望和主张。

          高校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路漫漫其修远兮”,需要在社会参与和政府支持的协作模式下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培养出学贯中西、德才兼备的国际文化交流人才,发展出既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又能得到外国人民喜爱的文化精品,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将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和互联网+相结合,以“上善若水”的文化交流方式,将中华文化推向全世界,构建一个良好的软环境来提供有效的软保护,促进国家的经济、外交和安全的发展,使中国人民和其他国家人民一道共同开辟人类更美好、更和平的未来。

\

 
参考文献

[1]张波,严轩.重庆市历史文化传承问题的思考——以文化共享工程地方特色资源项目建设为例[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5(3):153-155.
[2]杨松,张天舒.习近平中国传统文化论述研究综述[J].学理论,2015(7):10-12.
[3]周虹.中华文化如何更好“走出去”[N].人民日报,2015-01-22(00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39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