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基于卓越工程师需求的土木工程专业层次化实践教学体系探索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19 12:45:2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以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为出发点,对传统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优化,构建基本技能层面、专业技能层面、综合技能层面的层次化、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并提出以科学规范化管理考核制度为纽带、以实践教学基地为载体,以创新教师队伍为保障,实践“三维课堂”联动机制,保障实践教学体系的实现有效的实施。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土木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层次化

本文引用格式:马魁,等.基于卓越工程师需求的土木工程专业层次化实践教学体系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26):122-124,132.

          教育部推进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人才计划,其培养目标体现在培养有创新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所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是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常指由实验、实践、课程设计、实习等课堂环节实现的训练实践能力的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巩固和拓展,是实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对培养卓越人才而言,完成理论课程的教学只是实现了专业培养目标的一部分需求,而实践教学是否合理,才真正体现培养的质量,也从根本上表达和体现了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故,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和关键[1]。土木工程为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同时又具有应用性和创新性,专业人才的培养应朝着高质量卓越工程技术人才的方面发展,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响应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的需要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适应经济社会的应用型人才,是我们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的共同目标[2-3]。在土木工程专业卓越化培养背景下,教学过程中尤其要重视建立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本文主要探讨卓越工程师培养背景下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层次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并以科学规范化管理考核制度为纽带、以实践教学基地为载体,以创新教师队伍为保障,实践“三维课堂”联动机制,来保障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为高质量的工程应用技术型人才服务

一 传统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待优化的问题

         在我校土木工程专业以往的实践教学中,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曾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受到固化思想的影响,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内容设置及完成形式方面存在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协调,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首先,我校土木工程专业以往的实践教学体系训练主要是通过实验、实训、课程设计、实习等课堂环节来实现。校内安排的实验项目多为验证性实验如力学实验、土力学实验等,在实验过程中主要以老师示范操作、学生按照既定的实验流程完成实验为主。实践教学过程中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环节偏少,实践的完成方式较单一未与工程实践充分相结合。其次,在一些可以辅助结合工程实践训练的课程中,未能充分开展实践训练内容,比如结构力学课程中可以加入数值模拟实践训练,房屋建筑学课程中可以加入设计建筑施工图训练等。结果学生感觉学到的理论知识较抽象,要理解和掌握起来较困难,同时也不明白为啥要学习这些理论知识,不能及时的体验理论知识的工程实践应用。这种专业知识教学与实践的剥离以及不融合,最终导致学生不能有效的实现理论知识的工程实践的应用。难以培养出学生在复杂工程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实验、实训、课程设计、实习等开展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校内实验、实训教学场所和设施平台的限制,有些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项目往往无法开展,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校外实践教学主要指认知实习和毕业实习。由于认知实习的时间较短,在实习过程中实习单位难以提供大量与职业岗位对口的岗位,学生无法全面的实现顶岗实习。毕业实习采用分散实习的模式,以学生自主实习为主,实习基地不稳固,同时对学生的管理难度很大,无法客观的评定实习效果,最终导致实习的内容和目标难以落实。基于以上种种原因,现行的实践教学体系已不能满足高等教育特别是卓越工程师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必须对现行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与创新。在卓越工程师大发展趋势下,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优质量的工程应用技术型人才已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

 
二土木工程专业层次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经过近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我校土木工程专业构建了由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实训中心和实习基地组成的多方位的实践与创新平台。优化了传统教学中单项技能简单训练的教学体系,建立了注意前后层次化、渐进式、相对独立又彼此融合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并尝试增设综合性、创新型、设计性实验项目,优化教学内容,全面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及应用能力。构建三维课堂联动的层次化实践教学体系,其中第一维课堂指基础及专业实验、课程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第二维课堂指特色技能培训、学科竞赛、结构模型大赛、科技创新活动等)及第三维课堂指素质拓展、创新创业实习、产学合作等。

(一)基本技能模块培养

          在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进校的第一、二年,主要以培养学生面对职业岗位时的基本能力为主,是必备的基础能力。如政治修养、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英语交流能力、工程制图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训练主要通过思政社会实践、计算机训练、工程绘图技能、认知实习等实践教学模块内容来体现和完成,基本技能的实践教学模块内容方案见表1。通过工程制图实训,提升学生的识图能力。在认知实习时,通过给学生播放教学视频及深入施工现场体验的方式,让学生对建筑行业有更直观的认识。


\


(二)专业技能模块培养

        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技能主要包括力学原理与方法的应用能力、专业技术相关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工程项目经济与管理知识的应用能力、结构基本原理和方法应用能力、房建方向知识应用能力,旨在全面的训练学生的力学、施工与管理、预算、设计方面的实践应用能力。这些能力是本专业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专业技能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动手实验、课内实践、课外课程设计及实训、认知实习等实践内容来实现。专业技能动手实验内容,如:工程材料实验、材料力学实验、土力学实验等。专业技能的实践教学模块内容见表2。在实现专业技能培养方面,在实践教学内容方面,我院对专业大纲进行了优化修订。一方面,删减了部分实验项目,增加了有助于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实验项目,如测量仪器的实操作训练;另一方面,在课程设计中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项目,跟上社会的发展,全面的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此外,在部分理论课程中增加了实践学时,如结构力学(一)课程中增加了8学时上机实践操作环节,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的充分融合。另外在课程设计的教学环节,要求教师将专业特点与新颖性和实用性结合起来选题,除此之外在实训的教学中,既维护现有的实习基地又开发新的实习基地,让学生在有限的实习时间尽可能多接触各种岗位,对将来的就业岗位有一定的认识,提早作好职业规划。

(三)综合技能模块培养

        土木工程专业综合实战技能的培养主要依靠创新创业大赛、BIM技术实训、结构模型竞赛、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教学模块内容见表3。

\


         在专业综合实战训练中,结合行业发展的新动态,删减了部分实用性不强的实训项目,让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与行业信息技术发展融合起来,增加了综合性实验实训项目如BIM技术实训等,与信息时代充分接轨。同时,在毕业实习期间,加强指导老师对学生实习的动态管理,将毕业实习落实到实处。另外,在毕业论文(设计)的实施中,坚持从源头抓起,严格按照人才培养的要求审核选题;同时在开题、实验(设计)、论文修改、答辩等环节层层严格把关,实现综合提高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此外,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通过竞赛全面了解了自己掌握的专业技能水平,同时在竞赛中又提升锻炼了自己的专业技能。

三 实践教学体系的运行保障措施

         以科学规范化管理考核制度为纽带、以实践教学基地为载体,以创新教师队伍为保障,实践“三维课堂”联动机制的构建。以充分的调动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一)以规范化管理考核制度为纽带

        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如:挑选合格学生,开展“卓越班实践”教学方式;配备班导师,同时将导师制与毕业设计、思想工作及就业指导相结合运行;另外实施学生创优、科技创新奖励机制,将奖励对象落实到教师和学生个人;此外,毕业设计实行老师和学生双项选择制度,选题紧密与行业动态接轨;联合企业制定针对性培养方案,开展定点和定单式培养。同时在本科四年教与学的过程中,将三维课堂的实践教学内容模块的训练效果统一纳入学分制评价管理轨道,并以学分制为基础以实现三维课堂实践内容的联动机制,以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全阶段的考核与奖励激励机制。

(二)以实践基地为载体

          为了强化实践教学的实用性和技能性,突出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土木工程学院积极更新教育观念,探索适应行业发展的土建类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朝着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办学之路迈进。土木工程学院先后在武汉市、鄂州市、红安县、团凤县、大冶市等地与湖北华宇建筑总承包公司、湖北广电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多个教学和实习基地的建立,为学生参与设计、施工、管理、造价等岗位生产实践提供了机会。实现了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充分的调动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有效地提升工程实践教学质量。同时通过聘请校外工程导师,介绍实际工程情况,让学生充分了解工程背景知识。另外通过积极的建立省级、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现实验教学向网络化、开放式的管理模式发展。

(三)以创新教师队伍为保障

         实践教学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每年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工程单位、政府工程部门挂职学习,全面提高教师“双师”素质。这些举措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和科研能力。同时积极鼓励教师取得相应的职业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其次,积极聘请和引进行业中的高级技术专家到校任教、指导实践、开讲座、带学生,促进校企人才资源的互补优势。同时,加大对自有教师的培养培训和资助力度,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职称层次和教育理念层次,重视教师培养工程、人才引进工程等项目。

四 结论

        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背景趋势下,优化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修订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并有效的运行,以培养高质量的工程应用技术型人才是我们的目标。我院土木工程专业建立层次化实践教学体系及实施,以实现卓越人才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海龙,王玮琳.“合格+卓越”土木工程师培养模式及路径探索[J].价值工程,2017,36(22):195-197.
[2]孙丽丽.基于卓越土木工程师培养的结构力学教学改革[J].安顺学院学报,2017,19(03):127-129.
[3]王宝玺.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校教育管理,2012,6(01):15-19.
[4]郑鑫,张燕,解恒燕,等.地方院校卓越土木工程师教育培养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5,17(04):43-45.
[5]陈卫增,胡永举,李凝,徐洪.工学结合“分层递进”式实践教学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2(36):57-5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36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