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基于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的食品质量与安全课程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培养路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19 12:07:3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的融合培养能够全面提高高职食品质量与安全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从而有助于提升食品职业人的职业归属感和就业竞争力。本文从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食品质量与安全课程培养机制入手,深入剖析当下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职业精神培育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构建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的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课程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融合培养路径。

关键词:职业精神;职业技能;现代学徒制;食品质量与安全

本文引用格式:郑婷.基于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的食品质量与安全课程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培养路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26):52-53.

一 引言

         一方面,民以食为天,食品的质量和安全切实关乎国民的生命健康和社会稳定,而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课程的学生作为食品一线的主力军,他们是否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将直接影响食品安全。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升级转型和持续发展,技能型人才不可或缺[1]。而食品行业的用工企业对劳动力的要求更加全面,用人单位愈来愈需求兼具较强岗位实践技能和较高职业素质的全面型人才[2]。《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显示,企业招聘员工时,最看重员工技能的占9%左右,而最看重员工职业精神的企业高达85%[3],因此,提升技能型人才的职业精神是促进食品专业学生更好就业的现实需求。因此研究现代学徒制机制背景下的食品质量与安全课程职业精神培育路径,有利于更真实、更具体、更全面将行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有机融合,对进一步深化推广现代学徒制的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课程实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归属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二 高职食品专业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现状分析

(一)过往高职院校重职业技能的提升,忽视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


         过去,很多职业院校将能能否在技能大赛中获奖作为培育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人才的终点,重视职业技能的提升,却忽视了食品职业人最重要的职业精神的培养。而由于专业教师对职业精神理解浅显,且教学条件仅限制在课堂上,授课过程单一[4],使得学生并没有真正养成职业精神。

(二)学生对职业精神的理解浅薄

        高职食品专业学生的群体特征是:学习能力强,动手能力强,对新事物接受快,因此对于食品质量管理岗位所需的工作技能理解快、学习快、掌握快[5];但自身年龄的限制以及0工作经验的限制,学生普遍对事物的理解不够全面、深刻,因此对于工作岗位所需的职业精神缺乏清晰、准确、深刻的认知,使得学生对于工作岗位不够规范、严谨。

(三)职业精神的评价机制不健全

        当前,并没有针对性的职业精神评价机制,所谓的职业精神评价仍然以学生课程考试成绩为主,所做出的的评价并不能真实、全面反映学生的职业精神。

(四)企业反馈渠道不通畅,职业精神培育缺乏针对性

         不与企业进行深度反馈,理论与岗位实际脱节,单单院校老师并不能全面了解真实的工作岗位所需的职业精神,因此就很难根据真实工作岗位的实际情况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

三 现代学徒制背景下培养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课程学生的职业精神的有效途径

(一)职业精神培育融入课程体系的重构中

         通过深入多家食品企业调研,了解当前社会动态和食品企业对于“食品安全管理”方面人才的需求,全面考虑学生(学徒)在食品安全管理与质量控制的工作岗位上,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工作技能和职业精神。校企合作教学中,我院与獐子岛(荣成)食品有限公司建立“现代学徒制试点班”,针对食“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课程,共同建设基于工作岗位内容的项目化校内教学模块和基于典型工作过程的实训项目,开发基于真实工作岗位工作内容和内审员证的项目化任务大纲。在此基础上,基于“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通过工学结合、双师指导,将职业精神培育渗透融入到课程体系上,构建“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双提升”的课程体系。首先在授课计划和授课教案中应体现不同教学项目预期培养的具体职业精神。其次,在进行课程教学时,经常引导学生关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络和食品安全有关的热点新闻和视频,随时了解最新食品安全动态和食品安全事件通报,教育学生谨记职业良知,坚守食品职业操守。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持续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了解和掌握最新食品安全管理知识和食品质量控制技术,以不断适应食品行业快速发展和职场对于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不断提升。

(二)职业精神养成纳入学徒制实践教学

         实践出真知,在真实的企业一线工作岗位上进行实践锻炼是培育和践行职业精神的最终平台。现代学徒制背景下,学徒后半段课程在企业,由师傅带领学徒完成实践性培训。校外的企业实践环节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首先让学生先去企业参观观摩,初步了解工作岗位所需的职业技能;第2阶段学生转变角色成为学徒,由企业岗位师傅一对一带领学徒深入生产车间第一线,言传身教,根据产品(某类食品)生产工艺要求将教学任务布置给学徒,让学徒了解并熟悉工作任务后,跟着师傅学习专项实训操作,初步学习职业技能和了解岗位职业精神;第3阶段学徒独立完成工作岗位,完全掌握工作技能、深刻领悟职业精神。

        通过“参观——学习-独立完成”的企业实践“三部曲”,学生完全转变为学徒,完全融入真实的工作岗位、真实的工作环境、真实的车间设备,才能真正体验、感知、养成职业精神。现代学徒制下的深度产教融合有助于实现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无缝衔接,助力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职业精神。

(三)职业精神培育作为多元化考核重要组成

        完善以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和职业精神养成为本位,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制定的多元化考核评价机制。针对《食品质量与安全》课程的特点,实施以知识点理论性考核和技能实践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双重考核标准、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的评价模式、构建对学生学习情况全面、合理的考核机制,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校内考核侧重理论性考核,由校内专任老师负责,综合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课堂表现;企业考核侧重实践性考核,由企业学徒制试点班负责人进行,考核内容包括技能水平、工作能力和职业素养,职业素养又涵盖在企业工作中完成工作任务的职业态度、价值观、责任心和人际团队能力,这更接近于真是工作中企业对于员工的考核要求。更为社会有培养适应企业、行业的高技能高素养的“工匠型”人才。
\

 
(四)校企文化共塑工匠食品人

        以化育人、外化于心、内化于行。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的食品质量与安全课程教学将校内和校外两个教学场所相结合,校企深度融合共塑具有工匠精神的食品职业人。在校内课程教学层面,将职业精神渗透到专业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强化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和塑造。

         现代学徒制培养机制充分赋予了学生深入企业锻炼的机会,当学生初到企业,鲜明特色的企业精神文化、严格规范的企业制度文化能迅速帮助学生理解职业精神内涵[6];而当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企业“师傅”的娴熟的专业技能、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以及一言一行间,都将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逐渐养成敬业的职业品格、严谨的工作态度、创新性的研发思维,从而不断对职业精神产生认同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在身体力行中践行职业精神,从而将职业精神的培养与生产实践中的职业技能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郝永贞.职校生职业精神培育的生命意蕴及模式建构[J].职教论坛,2015(20):19-22.
[2]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课题组.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J].大学生就业,2017(11):34-41.
[3]成岩娜,李兴霞.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工匠精神培育[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17(23):41-43.
[4]梁峰.浅析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2017(2):251-252.
[5]王美荣.职业精神培育与职业技能提升融合现状调查及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18(09):72-76.
[6]邱吉.培育职业精神的哲学思考—从职业规范的角度看职业伦理[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2(2):32-35.
[7]刘玉婷.工匠视角下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优势分析[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8(12):19-2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35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