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为了解决混合式教学试点课程中存在的学习评价方式对学习行为覆盖不够广、评价结果不够客观等问题,在分析混合式教学实施过程的基础上,利用泛雅网络教学平台实现对学生在线学习活动的过程性评价以及针对最终学习成绩进行的终结性评价,构建与混合式教学模式相匹配的学习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表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学习评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学习评价;泛雅平台
本文引用格式:王芳.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学习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26):112-115.
随着信息化教育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学习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出现了信息化学习环境。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存在传统学习环境和信息化学习环境混合并存的现象。如何利用这两种学习环境的各自优点,整合传统教学和信息化教学,即采用混合式教学,是高职院校现代化教学的趋势[1]。
目前国内外关于混合式教学研究中,学习评价大多集中在评价指标理论体系的构建上,对具体技术支撑和实践评价方案研究较为欠缺。本文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为例,以学校泛雅平台活动记录跟踪为技术支撑,构建一套较为具体的实践学习评价方案。
一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是把传统面对面教学与在线学习优势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启发引导、监控教学的主导作用。基于这种教学理念,依托学校泛雅平台,将混合式教学实施过程设计为3个阶段,如图1所示。
(一)课前——导学、测学
学生根据泛雅平台上教师发布的课前导学案提前预习课程内容,包括观看助学视频、浏览PPT课件、提出问题、完成课前小测、参与讨论等,泛雅平台记录学生学习进度及学习行为。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并汇总整理,做好课中教学内容与教学情境的设计。
(二)课中——促学、评学
教师针对学生课前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共同探究。根据学生讨论情况,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并分层指导。要求每小组派代表展示汇报完成情况,自评及小组间互评,最后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课中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培养学生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后——拓学、思学
教师将使用的资料整理上传至平台供学生复习。同时,要求学生完成课后在线作业及在线检测,加深、巩固对所学内容的学习;上传作业和作品至平台个人电子档案里供同学间相互学习、评价;利用思维导图对本次课的知识进行梳理,反思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个人表现。此外,鼓励学生运用所学进行课外拓展,如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技能大赛等。
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教学行为在网络与课堂之间交替展开,因此,学生的学习行为也随之分布在线上与线下,这就需要遵循混合式教学的理念,建立与之适应的学习评价体系,客观地对学生线上、线下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二 学习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学习评价是混合式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评价指标的遴选应该是过程化和综合化,不但包括传统的考试成绩,还应包括协作评价、作品评价,以及学习态度等能够反映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评价内容[2]。同样,评价方法也应多样化,包括观察法、测验法、档案法、自评与互评法,作品展示法、成绩评价法以及借助泛雅平台学习监控数据的评价等。
(一)学习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本研究结合泛雅网络教学平台活动记录功能,将评价维度、评价节点、评价指标、评价内容等9个方面纳入学习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社会评价相结合的考核办法,使学习评价与日常教学活动同步进行,见表1。
1.过程性评价
①课前评价
主要评价学生对教师课前所布置的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教师借助泛雅平台查看学生进入课程次数、观看助学视频时长;查看学生提出或回复的贴数,考查学生是否有问题意识;查阅导学案和在线检测,考查学生任务完成率及完成效果,从而获得学生预习情况,为课堂教学提供重要参考。
②课中评价
通过自评与互评法、观察法、作品展示法等评价方法评价学生在课堂中与团队的协作探究、互动交流以及成果展示情况,考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及语言沟通能力。
③课后评价
课后评价主要是教师对学生课后线上线下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跟踪。学生通过泛雅平台完成并提交课后作业和项目检测;利用思维导图对本节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反思。
2.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是指在阶段性学习结束后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的评价。本研究将期末综合测验考试作为对学生本学期学习效果的终结性评价。
3.社会评价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定期有全国等级考试和各类比赛,学生在期末完成学习后,要求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一级考试并拿到证书,同时推荐学生参加各类相关比赛。在比赛过程中,能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团队力量与个人能力,而比赛名次也是一种能够反映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水平的评价方式。
(二) 评价指标权重设计
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学习评价体系中权重是衡量某一指标的作用与地位的数值。确定权重系数的方法很多,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它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层次策分析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设计层次结构模型
根据表 1 设计的评价指标建立决策目标、决策指标,具体指标的层次结构模型如图 2 所示。
2.构造比较判断矩阵
层次分析法中采用两两比较的方式来确定各层次、各因素之间的权重。比较判断矩阵的定义如下:
其中 aij 表示因素 i 与因素 j 比较得到的相对重要程度,取值 1、3、5、7、9 分别表示:
同样重要、稍微重要、比较重要、十分重要、绝对重要;2、4、6、 8 表示介于两个相邻重要程度之间。比较判断矩阵中的元素具有如下关系。在给相关专家发放了 10 份关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学习评价的层次结构各指标之间排序问卷后,收回了有效问卷 10 份。据专家给出的统计结果,分别构造了如下比较判断矩阵,见表 2- 表 5。计算评价指标权重Yaahp 是一个以层次分析法为基础的综合评价辅助软件。将每个评价指标的权重与其所在维度的权重相乘,得到该评价指标在整个学习评价体系中的实际权重。对权重结果进行四舍五入,最终建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学习评价指标体系,如表 1。为了解决学习评价过程中一些量规的等级定性评价不好汇总,利用 EXCEL 软件实现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把质性评价转化为定量的分数评价,最终通过泛雅平台统计出最终成绩 [3]。
三 学习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一) 评价对象
为了验证学习评价体系对学生的促进作用以及完善该系统,选取本校相同专业的不同两个班级学生进行验证分析。其中 1 班 53 人,采用混合式教学的学习评价体系进行评定,2 班 52 人,采用混合式教学的传统评价方式即“考试成绩 + 平时成绩”,其中考试成绩占 60%,平时成绩占 40%。两个班级授课教师相同,教学学时相同,授课内容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二) 应用结果分析
1.学习评价系统使用效果分析
课程结束后,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围绕学习评价系统对学习的促进与帮助、对学生的自我监控与调节能力、对学生的合作交流与总结反思能力、对教学的支持等方面开展调查。见表 6:其中 1-5 分别表示“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不确定、同意、非常同意”。根据统计数据显示,88.3% 的人认为学习评价系统促进了自己的学习积极性;86.8% 的人认为学生评价系统对自己开展独立学习有较大帮助。有 100%的人同意学习评价体系促进了课堂互动交流,这说明全班同学都积极参与了课堂活动;有 85% 的人同意学习评价系统对自己总结反思方面起到了促进作用。在对学生学习帮助方面,83.9% 的人认为学习评价系统有利于帮忙他们了解自己的学习和缺漏情况,84.5% 的人认为过程性评价能及时让老师快速了解的同学的学习情况并据此调整教学策略。88.32% 的人认为评价系统使用方便,透明。
由此可见,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基于泛雅平台的学习评价系统能激发学生潜能、能加强学生自我监控调节力度、能客观地评价学生。在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策略、及时了解学习情况等方面有重要促进作用,同时在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制定教学策略方面也有较大帮助。
2.成绩统计对比分析
为了便于比较,将 1 班终结性评价和社会评价成绩结果归为考试成绩,将过程性评价归为平时成绩。采用两种不同评价方式的学生平时成绩、考试成绩、总评成绩的比较结果如图 3 所示。由图 3 可以看出,1 班的总评成绩比 2 班高出 6.1分、考试成绩高出 9.2 分、平时成绩高出 1.5 分,学生的整体成绩明显提高。
两个班学生总评成绩按分数段统计对比情况如图 4 所示。图 4 表明,与 2 班相比,1 班的总评成绩优良率提高较大,不及格率明显下降。
综上,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学习评价体系全面覆盖了学生的学习行为,细化了各评价指标权重,所以能更加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能充分考虑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那些不可量化的努力和探索知识的过程[4]。实践表明,应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学习评价体系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评价方式,而且评价结果更能体现全面、客观、公平。
四 结语
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学习评价要坚持过程性评价与多元化的设计原则,采用线上监测与线下考核并进的方式进行,学习评价不仅要关注最终成绩结果,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在通过使用网络学习平台进行学习活动中的表现,使得混合式教学的学习评价真正从注重“知识本位”继而转向“学识+能力本位”的综合考量[5]。当然,混合式教学下学习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6],在日后的教学中还需要不断地深入,使其更加科学和优化。
参考文献
[1]李克东.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4,08:1-6.
[2]高凌飚.过程性评价的理念和功能[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6):102-106+113-160.
[3]Michael Zastrocky,Marti Harris,Jan-Martin Lowendahi(2008).E-learning for Higher Education:Are We Reaching Maturity.lndustry Research,ID Number.G 00156361,27 March 2008.
[4]欧阳芬.《多元智能与建构主义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应用》[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7.
[5]郑明达.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6]曹梅,李艺.网络学习评价的意义及若干原则[J].教育科学,2002(05):50-5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