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班级管理一直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事务,与学生的成长成才密切相关。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一系列变化,高校班级管理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班级管理面对变化和挑战需要进行适应性的调整。班级作为学校中正式设立的组织,具有其自身的组织特性,探讨班级管理的问题即是组织管理的问题。本文引入组织分析的视角,在组织层面梳理归类了班级管理的难点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班级管理;组织;高校
本文引用格式:邹远,等.组织分析视角下的高校班级管理[J].教育现代化,2019,6(25):135-137.
作为学校组织学习、开展活动、管理教育的最基层的组织,班级是学生在校最基本的归属单位。班级管理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和校园环境下,学生、老师和学校为实现班级良性运行的目标,对班级进行的涉及资源调配、人员管理和活动开展等的一系列措施及其过程。与中小学不同,高等院校的教育体系中班级所处的位置、所占的分量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在诸多新形势的影响下,班级的结构形式和运行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班级管理的模式也就需要进行相应地调整以适应。
面对诸多变化,需要抓住其核心、分析其本质,相对抽象的分析方法的使用是不可避免的,简单陈述各种班级问题现象无益于思考和改进总体上的班级管理模式。本文采取组织分析的视角,试图在组织形成和运行的模型平台上来透视高校班级管理的基本情况。
一 班级与组织:组织分析的意义
首先为了分析的规范性,需要对分析对象进行概念上的说明。狭义来看,班级无疑是由一定数量的学生个体所集合而成的,因此一般而言我们至少可以运用两种概念来定义班级——“群体”和“组织”。个体、群体与组织,基于这三个不同层次的概念,对于班级管理的理解和分析是不尽相同的。
群体是指“为实现共同目标的两个以上保持持续性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个人组成的社会单位。”组织(正式组织)的概念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从两者的关系来看,组织是被正式组织起来的群体,个体之间的关系和行为将会受到规则、规章或制度的约束。因此,班级中个体行为受到来自学校、老师、以及班规班纪的影响,其组成和运行方式更符合正式组织的定义。
确定了分析对象班级所具有的组织属性,就需要引入组织分析的方法。许多相关研究中大都以两种思路为主,心理学的分析和管理式思维的运用,前者自下而上,从学生的心理动机为出发点思考班级管理的问题和对策,后者自上而下,从管理者的角度思考如何改进管理措施。前者的问题在于简单地使用心理还原论的方法,忽视了组织结构层次的问题,这部分是无法通过心理还原被解释的;后者的问题在于将组织的良性运行问题简化为了管理视角的问题,组织自身及其管理者作为一个子系统还要与庞大的环境系统发生作用,组织分析所面临的复杂多样的情况并不都能通过管理者的逻辑框架得到理解。
所谓组织分析是指在组织层面思考和分析问题,以组织层面的变化和差异去解释表面现象上的问题,拒绝向个人心理层面去还原,用系统化的思维模式来全面地考察组织[1]。本文对班级管理问题的探讨从组织的静态和动态两个维度出发,在静态维度中分析组织的结构特征,在动态维度中分析组织的行为特征,将新形势下的班级管理模式变化因素纳入其中,从组织层面进行归类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二 新形势下班级管理的难点
所谓新形势下的高校班级管理,即是指外在的环境、制度所带来的变化和冲击,以往的大量研究对所谓新形势下的高校班级管理问题进行了许多共性的总结,主要体现为高校连续扩招、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实行、网络信息技术的生活渗透等因素。这些变化因素对传统理念上的班级管理提出了挑战,带来了诸多管理上的弊病和问题[2]。所谓传统理念的班级管理模式其实就是中小学教育阶段所坚持的那一套做法,体现为统一、集中、严格的管理模式,而这与高校班级的特点显然是无法兼容的,高校班级管理的难点并不是简单的现象性的,而是涉及到组织的内在结构和运行。
(一)班级组织结构层面
高校班级的组织结构方面存在两个问题,班级规模偏大、班级组织化程度低,前者增加了班级管理的成本,后者弱化了班级管理的手段[3]。
首先就班级规模而言,国内外许多研究指出高校班级规模与教学质量之间存在关联[4]。周平、洪大用、王琪延(2010)指出,从高校学生评教数据来看,存在“课堂规模越小,教学质量越高”的弱相关关系。李宏敏(2009)认为由于小班化教学具有诸多特点与优势,小班化教学应成为我国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5]。班级规模的扩大一方面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给班级带来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班主任或辅导员难以和每名同学进行全面深入的沟通,作为班级管理者无法及时掌握班级成员的信息。班级规模扩大对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影响教师对学生指导、师生沟通以及教师处理方式。
从社会互动和社会关系网络的角度来看,组织规模的扩大将会导致成员间相互交往强度和深度的下降,从人际关系化的交往模式走向非人际关系化的模式,两两个体之间的全面深入交往不再可能,组织内部的小群体分化成为常态。这一系列的后果就是我们常常观察到的,班级的集体认同感和凝聚力下降,班级活动的开展遭遇各方阻力,班级管理秩序难以良好地维持。班级规模作为组织的静态特征,会直接影响到组织行为。班级规模膨胀正是发端于高等教育的连续扩招,杨静、姚利民(2012)的调查研究表明,据1997—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统计数据,在这十三年里,普通高校招生人数扩大了6.39倍[6]。然而高校教师队伍的扩大需要一个过程,高校在校生人数的持续高增长,必然导致高校师生比的不断上升。因此,连续扩招导致了学生人数飙升、师生比例失调,最终班级层面的规模扩大带来了管理上的难题。
一方面组织规模扩大导致班级管理难度增加了,此时恰恰需要的是加强班级管理的力量,但另一方面的现实是班级的组织化程度却很低,远远无法满足加强管理的需要。组织化程度标志着一个组织的成熟水平,组织化程度越高意味着组织的管理将越来越高效。中小学教育体系中,班级的组织化程度非常之高,完全是一套科层化的管理体系,班长、班委、组长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学生管理系统,众多课代表则组成了老师与学生沟通的补充管理体系,班级中“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干”,这就是组织化程度的体现。但在高校中,由于学生的主要活动不再都是围绕着班级展开,因此就导致了班级组织管理系统的自动退化,常常是仅有班长负责,班委名存实亡,也没有其它管理角色进行补充,毫无疑问组织化程度是降低了。其后果就是班主任和班长即使有心但也无力进行过多的班级管理,管得越来越少,班级管理的目标不断被妥协放弃。组织化程度的降低将会制约组织实现自身目标的能力,向群体分化的状态倒退,班级组织名存实亡。
(二)班级组织运行层面
从组织运行的过程来看,班级管理的难点在于组织成员的空间和时间的集中性下降。班级作为一个集体组织,面临着大量组织成员行动脱离组织的问题,组织集体性行动越来越少,组织目标和集体认同被淡化。这一难点则起源于高等教育培养体系改革之后学习活动和课余活动的功能转移。
学分制改革之后,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学习活动的边界被打破了,所属的行政班或自然班不再承担全部的教学活动,选修制度使得教学班和行政班不再重合[7]。班级边界逐渐模糊化,班级不再是一个固定的学习组织,跨校、跨专业选课成为可能,科研创新活动要求整合不同专业领域的人才和资源,个体的行动逻辑经常性地超越班级的边界。同时,学习空间和形式呈现多样化,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不再局限于学校课堂,网络空间、社会实践、社区文化成为新的学习空间,极大地丰富了学习资源,学习不再是班级组织所承担的一项专属功能。个体成员的部分目标不再具有组织层面的共同性,组织目标所承担的范围也逐渐缩小,班级组织以前所提供的核心的学习功能逐渐被分散分流弱化,组织行动不再具有强大的一致性和集体性。
另一方面,高校培养机制的多元化和开放性催生了一大批社团组织,这是与中小学教育具有显著差别的。高校学生自主独立意识很强,兴趣爱好、性格品味各不相同,而高校社团组织蕴涵着丰富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样式,又是学生自发自觉组建起来的组织,能够最大程度上满足各种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和喜好。这部分传统上被视为“课余活动”的功能地位逐渐上升,大量的学生流入社团组织寻求兴趣目标的实现,而这部分功能是班级所难以提供的,因此班级组织的功能性进一步被弱化。
由于高校培养体系的决定作用,班级组织的传统功能被改造,组织日常运行的影响力逐渐下降,组织成员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集中性降低,成员参与组织活动的需求和意愿不可逆转地降低了。从班级管理者的角度来看,能管的越来越少,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脱离管理的意愿越来越强。传统的管理思维模式下,班级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管理的合法性和必要性也遭到一定程度的削弱。
三 新形势下班级管理的对策
随着高校的连续扩招和培养模式的转变,班级作为一个正式组织,其组织目标发生了显著变化,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小学式的班级。组织目标是一个组织的灵魂,它决定了组织的结构设计和行动路线,即本文所涉及的静态结构特征和动态行动特征。
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理念决定了其班级管理思维的转变趋势,班级监督管理功能弱化,鼓励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成长。著名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教育是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班级自主管理的核心、出发点和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这一总体性的变迁是不可阻挡的,传统班级管理的模式需要对其进行适应性调整,不应再强调回归过去的班级组织状态。但同时,我们仍要看到实践过程中班级管理功能进一步弱化之后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名存实亡的班级显然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很多情况下班级组织地位的下降是因为管理模式上确实存在问题而非整体性的转变所带来的,学生对班级的组织角色期望并没有消失殆尽。因此,班级管理改进和提升的必要性仍然存在[3]。
(一)健全班级组织结构
班级的组织结构是决定班级管理水平的直接力量,建立结构合理的班级管理队伍是基础。班主任(辅导员)、班干部是传统的班级管理力量,首先需要解决这部分存在的问题。许多大学中的辅导员常常是形同虚设,只完成学校交待的硬性事务,很少积极主动地开展班级活动。而辅导员某种程度上就是班级组织运转的中心,协调组织成员行为、指导组织运行、实现组织目标。辅导员职能的有效发挥对提升高校班级管理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做好信息交流和传递工作,通过上传下达建立起学生与学校之间的有效沟通机制,充分发挥其在学校各级组织与学生之间的纽带连结作用。同时,需要进一步完善班委的设置,避免出现班长是“光杆司令”的情况,多设立功能性的班委岗位能够适应学生的需求,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促进相关组织活动的开展。在此之外,当前的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寝室逐渐取代教室成为主要的交流场所,寝室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可以考虑强化寝室建设,以宿舍、楼道为组合单位,对学习生活、学校事务等方面实行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
(二)丰富组织运行形式
传统的班级运行方式主要是以大家面对面集会的形式实现的,但如前所述,组织成员的空间和时间的集中性下降,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因此,需要创新组织形式,将班级组织运行转移到网络空间中去以克服人员集中性的问题[8]。微信等社交软件的引入激活了班级管理的新模式,班级微信群的建设成为传达信息、开展讨论、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班级管理的行为可以克服时空的限制去达成,能够极大地提升管理的效率。“班级上网”的意义在于利用社交软件的使用特点,将班集体从边缘拉回到每个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在新形式的互动中增强对于班集体的认同感、提升凝聚力。网络空间中的互动避免了面对面的交流可能带来的约束,人们往往在其中能够更大程度地展现自己的真实意愿,有利于班级意识的形成。
(三)推动组织活动惯例化
班级活动是必不可少的,班级管理中最重要的手段就是通过集体活动来达成管理的目标。当面临着班级之外的其它社团组织所提供的功能性活动时,班级活动难免会显得捉襟见肘,这是不争的事实。但班级活动的总体下降并不意味着班级活动存在的意义被取消,班级活动应该朝着少量而精品化的方向发展,打造班级的品牌活动。班级所发起的兴趣活动尽管在技术条件上比不上专业化的兴趣社团,但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于其所依赖的成员关系,同班同学的感情能够为活动增添价值和意义。更重要的是要使品牌活动成为惯例化的组织活动,推动活动惯例化的意义在于通过其逐渐形成一种班级文化价值或制度,成为联系班级成员的重要纽带,也就是一种班级管理的有效途径[9]。
新形势下,高等教育体系的诸多变化都影响着班级组织的管理和运行。从管理实践来看,固守传统的管理模式已毫无意义,需要做出新的调整,但一味顺应其自身的自然变化同样会带来班级运行的问题,这不是我们希望的结果。因此,思考和改进班级管理模式需要做的就是在自主管理新思维的引导下,保持班级组织运转的稳定和高效,管理功能不能丢掉,向服务型的管理模式转变。
参考文献
[1]于显洋.组织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62.
[2]邵丽丽.当前高校班级管理研究现状述评[J].科学大众,2008,10:63-64.
[3]张艳萍.当前高校班级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05:113-115.
[4]周平,洪大用,王琪延.课堂规模对教学质量影响的问题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0,12:65-67.
[5]李宏敏.我国高校实施小班化教学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大学教育科学,2009,02:32-36.
[6]杨静,姚利民.关于高校班级规模的调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2,07:86-93.
[7]杨静,姚利民.试析高校班级规模扩大的消极影响[J].当代教育论坛,2013,02:22-27.
[8]张梅华,李清水,黄海棠.无边界管理:学分制下高校班级管理新模式[J].三明学院学报,2010,03:297-300.
[9]冯海英,杨剑芳.系统组织理论视角下的高校班级管理[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4,04:79-8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