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前我国医学教育逐渐由精英化朝大众化教育的方向发展,教育质量成为制约医学院校发展的重要问题,而这个问题的关键因素在于师资队伍的综合水平。医学院校临床学院的教师必须要同时具备教育学理论知识和临床教学的实践经验,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大部分临床教师均毕业于医学院校,并接受过医院临床实践培训,尽管大部分临床教师具备丰富的临床知识,但缺乏专业的师范类培训,导致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受限。本文基于以上观点,对医大临床学院教师的教学能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培养临床教师教学能力的实践措施,希望能为医学院校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医大临床学院;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研究
本文引用格式:唐敏,刘北忠,贺春香.医大临床学院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23):75-76.
医大临床学院教师多为在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的教学人员,承担着教学和医疗的双重工作任务,临床教师是医学院师资队伍的核心资源,也是推动医学教育进步的中流砥柱,其教学能力的高低对医学人才的质量有关键影响,因此提高临床教师的教学能力意义重大。近年来随着医学教育的改革,报考学生越来越多,导致院校教师在质量和数量上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在教学方面出现诸多问题。以下将从临床学院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要素和结构特点分析入手,探讨了教师的教学问题,并提出了实践对策。
一 医大临床学院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要素和结构特点
(一)教学能力的构成要素
在信息时代,医学院临床教师要具备更新的能力结构,例如临床教学实施能力、信息素养能力、系统化教学设计能力、素质教育和终身学习能力。考虑到医学临床教育具有很强的人文性、社会性和实践性,临床教师的劳动具有“高深学问和文化”的特征,需要更好的适应国家素质教育方针和培养创新型高等医学人才的需求。从临床院校教学过程来看,教师需具备以下基本能力:①思政与人文教育能力、临床实践知识认知能力、临床技能规范执行能力、教材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教学创新能力。
(二)教师的结构特点
以某医科大临床附属医院为例,其临床学院教师队伍有4个突出点:①高级职称比例偏低;②整体学历高;③年龄≤35岁的青年教师基数大;④承担授课工作的教师多为中高级职称教师,更注重理论知识教学,而实践教学工作则多由青年教师承担,理论转化实践的教学模式效果不理想。
二 医大临床学院教师教学问题
(一)课前准备
①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忽略了“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参与课题的积极性不足,尤其是在设计中没有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思维对课前准备进行强化,将教学方法单纯的寄托在课堂临场发挥上,虽然对活跃课堂气氛有一定的效果,但如果涉及到高深的专业知识,则可能会出现冷场的尴尬境地,影响教学效果,导致教学内容详略不得当,学生无法掌握教学的重难点;②青年教师对教学设计的针对性和创新性缺乏重视,课前准备的教学方案大多局限于自身的教学思维模式和知识水平,没有考虑到结合创新型教学环境将学生从“灌输式”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无法对学生的临床思维进行启发,最终导致教学设计与临床教学的要求存在差距。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
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是大多数青年教师和高职称教师存在的通病,课前没有根据学生特征和教学内容采取灵活的针对性教学方法,导致学生无法透彻理解教学内容,短时间内教师也难以利用课堂进行教学方法的突破和创新;此外,新时代的医学院学生处于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的关键阶段,他们需要的是民主、活跃的教学环境,但目前大部分教师缺乏正规的师范教学培训,缺乏创新思维去构建民主的教学环境,更多的是凭个人意愿和兴致教学,导致教学内容和方法缺乏足够的理论和实践依据,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固有的逻辑和知识结构与学生的思维和认知水平特征不符,缺乏互动性,降低了教学效率。
(三)教学工具和师资培训
①青年教师和高职称教师缺乏对教学工具使用的直观认识,借助多媒体互联网辅助教学的行为较少,导致学生无法直观理解教学内容,尤其是某些抽象的医学术语,无法灵活运用科学技术来强化教学效果,影响了教学进度;②临床教师的教学能力与培训机制、考核机制有直接关联,院校没有将科研与教学进行严格区分,教师在教学前缺乏足够的锻炼、培训等提高教学能力的机会,在严峻的晋升态势下,教师将工作重点放在了学术论文和科研项目上,实际教学经验积累不足,无法结合教师的学术素养和教学能力,导致临床知识教学的拓展能力受限。
三 培养医大临床学院教师教学能力的实践对策
(一)立足学生需要,强化课前准备
①根据学生需要合理设计教学目标,缩小教学内容和学生之间的差距,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和思维状态充分准备课前教学方案,力求将临床领域的知识和教学方法结合起来,提高教学效果,在详略得当的前提下让学生充分掌握教学的重难点内容;②激发临床教师的创新教学能力,将学生从“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下解放出来,提高教学方案设计的针对性和创新性。例如可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需求、课程进度评价、课堂效果评价,然后根据这些信息弥补课前准备的不足,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重视程度。
(二)活跃教学环境,创新教学方法
杜绝根据个人喜好和意愿进行教学的行为,强化临床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建立民主、活跃的教学环境,结合学生的需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严格区分教学重点、难点、次重点、延伸知识,将固有的知识逻辑结构与学生的认知和思维水平结合起来,增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例如在“人体解剖学”这一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可运用解剖模拟教学培养学生的基本临床技能,提供直观的三维解剖结构模型,在教师指导下训练学生在模型上进行插管、穿刺等技能培训,在训练过程中同时兼顾到理论知识,力求每一项操作掌握规范方法,注意各项适应症、禁忌症,不能让学生以操作成功为最终目标,避免其养成不良操作习惯。此外,教师在授课时需搜集多领域的资料,更新知识体系,让教学内容和方法相辅相成,例如还可采用启发式教学、问题导向式教学(PBL)、案例立体教学(CTTM)等教学方式,充分运用教师的临床经验,将如何认识问题、获取知识、总结要点的方法传授给学生,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灵活运用教学工具
教师需针对临床知识点借助多媒体和互联网辅助教学,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直观和透彻的理解。例如在“麻醉学”这一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多媒体资料将人体的神经、血管、器官生动展示出来,让学生对麻醉知识的抽象理解转化为多维概念,展示时可自由切换静止和动态的画面,从而调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再如“失血性休克”的教学过程中,可先启发学生思考“这类患者有何特点,采取哪种麻醉方式,术中可能遇到什么问题”,先对临床有感性认识,然后转移到生理模拟病理,运用高仿真生理驱动模型(HPS)构建近似“真实”的失血性休克病例,模拟活动性出血、心律失常、心脏骤停等多个临床病理现象,安排学生分组进行诊断、处理、施救训练,充分调动学生手脑,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
(四)强化师资培训
院校需引导教师将科研与教学工作严格区分开来,根据工作形式指导教师合理安排科研项目、学术论文和教学的精力和时间,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师范培训,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增强教学底蕴。例如在院校内开展教育心理学、语言表达艺术、教学环节工作规范、教案设计和撰写、课堂PPT制作、临床教学管理规范等专题培训,鼓励教师学以致用,例如根据教育心理学和技术学知识,针对学生心理特征精心设计教学模式和课堂环节,做到因材施教;此外,可在院校打造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平台,建立教师岗前培训、岗位培训和教学绩效评价制度,组织教育专题讲座、教学观摩、教学竞赛等培训活动,结合校内外优质教学资源,促进教师树立投身教学、热爱教学、研究教学的终身信念,逐步提高其教学能力。
四 结语
综上,临床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任务,医大临床学院需结合院校发展规划不断探索,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鼓励教师不断提升自我,丰富教学方法,灵活运动教学工具,同时持续开展师资培训,从而建立更为科学有效的教师教学能力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姜兴明.医学院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12):20-21.
[2]徐华,张海英,蒋凤艳,等.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调查分析及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12):43-44.
[3]罗文浩,吴小冉,韩忠宇,等.浅谈临床技能中心专职教师培养[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7,25(5):789-791.
[4]万宝俊,谭飞,万爱华.促进临床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长效机制研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7,34(2):122-125.
[5]陈金梅,蒋凤艳.全程教学视角下的临床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思路探究[J].学园:学者的精神家园,2016(30):146-14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