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新时期下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路径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17 11:58:0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新时期代表着当前中国的发展环境,当前世界均处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一个国家若想要在未来的环境中做到富强,其内部便必须要拥有多元化和高质量的人才。高等教育是当前我国较为重要的人才培养方向,而高等教育国际化具有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教育事业竞争力的综合作用。故针对此,本文以提升国家高等教育培养质量作为根本目标,将新时期作为背景,首先分析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本质与发展特征,而后针对国际化发展的问题对具体的可选发展路径进行了阐述。望文中内容能够为教育国际化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些理论上的辅助。

关键词:新时期;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路径

本文引用格式:白冰.新时期下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路径[J].教育现代化,2019,6(23):83-84.

        高等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一般情况下会直接培养社会新人才,也就是即将进入到社会参与工作的大学生人才。高等教育与其他形式的教育相比,高等教育的视角更加宽阔,校方也理应为大学生们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方向。当前随着各类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每个国家进行信息沟通的频率已大大增加。在多个沟通契机的持续作用下,高等教育领域便逐渐开始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国际化意味着高等教育院校需要与其他国家进行接轨。接轨的方式有多种,可以在师资上进行接轨,也可以输出本国的高等教育内部人才在其他国家进行学习等。近年间,随着“南南合作”、“一带一路”倡议等发展需求,越来越需要高质量的大学生人才,因此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已经越发迫切。

一新时期内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本质与特征分析

(一)新时期内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本质


         高等教育国际化这一概念已经成型一段时间,该概念最初在国外产生,契机为各个国家之间进行贸易和传教往来后,双方文化在教育层面产生交流,最终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教育交流局面,于是结合教育交流所涉及到的各个要点,这种现象就被定义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对于我们国家而言,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种学习的过程。长久以来,我们国家在高等教育方面都在模仿和效仿国外的教育模式,这是因为中国在教育发展方面始终存在一定的短板。因此当其他国家逐渐在高等教育层面中实现密切的沟通交流,且留学生制度收获了相对正面的反馈时,我们国家便逐渐也开始拓展对外发展空间,即开放了与外部环境的交流。因此从上述内容中我们可以分析,新时期内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本质就是一种上进和发展的态度。国家在理性思考和多元分析后,认同教育对外发展所具有的正面价值,因此在对教育国际化发展制度进行完善的编订后,高等教育国际化这一概念便也正式在国内推行。

\

 
(二)新时期内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特征

         1.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特征。对世界环境内各个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国家进行分析后发现,世界上多数国家实现教育国际化均具有三点特征。第一点为历史背景需掌握。每个国家在决定对外发展的方向时,都会对对方国家的历史背景与双方的交往背景进行调查。教育国际化不但意味着本国需要接纳外部的学生人才与教师人才,更加意味着本国需要输送大量的国民,甚至是青年人进入到对方国家中。因此我国便必须要确认两个要点,即对方国家生存环境是否安全,以及对方国家教育环境是否具有合作价值。第二点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必然趋势。简单而言,当前每一个内部具有特色产品的国家都需要不断谋求国际化发展的道路。教育事业也是如此。教育事业代表着国家的未来,每个国家也都需要探索多个路径对学生人才进行培养。既然教育国际化具有拓宽学生眼界,升级学生专业能力的作用,那么每个国家便都会将国际化放置到考虑层面中。因此我们可以肯定,教育国际化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必然的发展方向。第三点为信息化素材的价值极具提升。教育国际化与国际发展态势密切关联,而信息化技术已经成为每个国家均格外看中的技术内容。因此未来的教育国际化发展背景中,信息化技术便必然会与高等教育密切融合。

       2.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特征。首先,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基本都会以升级竞争力作为主要的发展目标。近年间,提升自身在国际范围内的教育声誉也成为了重点目标。其次,在我国环境内开展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行为,直接受到我国政策的大力支持。因此实际上国内各个高校进行对外发展时,难度较低,且需要协调的内容也相对较少。故国内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整体输出形态相对稳定,且比较统一。

二 新时期发展背景下国内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显性问题

         首先,国际化输出方向层次低属于核心问题。解释说明即为,国内的各个高等院校在实现国际化发展的过程中,内部人员通常会选择的国际化发展形式过于固定。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可协调性极强,内部人员可以在国家政策和国际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多的拓展新发展空间。但因思想观念上的限制性,绝大多数的高校都仅仅会与外国高校进行短期交流,交流形式基本都以会议形态为主。讨论的性质较多,而研究活动的开展频率却相对较少。其次,人才流失现象过于严重。当我们国家输出内部人才对外学习时,常会有学生直接留在外国参与工作甚至移民。虽然学生们在大学期间接受外国教育,但其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基础夯实阶段均在国内进行,大学生人才的持续流失,必然会对我们国家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再次,高等教育商业化无法避免。本质上讲,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根本目的为提升国内教育质量和新人才质量。且教育工作本身便与商业交流较浅,不应为商业目的而服务。但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留学生教育已经成为了各个培训机构商业竞争的主项目。这种竞争形式从根本上而言便不正确,若长期未能得到压制便更加会影响国内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整体质量。

三 新时期下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路径

(一)意识拓展,养成多元化高功能人才


         新时期的含义就代表着一种迫切的思维,即我们国家已经到了发展的高速率阶段,每个传统的组成部分都应该同步发展,这样才能配合国家整体的发展节奏,尽早实现伟大民族复兴这一宏伟目标。因此在迫切发展的情绪推动下,国内高等院校内部的组成人员便应该充分拓展自己在国际化方面的意识。一些常用的国际化发展形式可以保留,例如研讨会等。但讨论形式需要做出一些变动,即双方应该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的进行研究,产出一些具有实际价值的教育研讨成果。而同时也应该拓展新的国际化交流形式,例如以主动出击的形式,为国内的各个大学生人才找寻具有对应性的上升方向。不仅如此,国内各个高等院校也应该在内部的教育教学体系中加入国际化的教育素材,继而为国内学生提供一种缓冲课程,减少他们进入到外国教育环境中的不适应性。这种高校内部构建缓冲课程的形式可以起到两方面作用,一方面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国际化教学环境适应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控制商业行为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影响。只有当国内不断拓展新合作形式,学生才能在更加高质量的教育环境中升级自身能力,继而成为多元化高功能人才。

(二)重塑制度,强化国际化人才环境管控力度

        为了稳定国内人才的回流状态,我们国家从多个角度对高质量人才进行培养。简单而言,虽然每个大学生都拥有家国责任意识,但现实生活的压力也的确正在对他们进行施压。大学生在父母资金的辅助下获得多个求学机会,因此他们需要获得稳定的工作环境和上升空间,这样才能满足父母和自身对于自己的期待。而当国内不具有稳定且高质量的工作场所时,他们便很难回到国内参与工作。针对此,国家应该尽可能维护人才的需求。例如为其创造高质量工作环境,以舆论引导国内群众,令其正确看待海归人才等。这些管控方式都能够稳定人才情绪,调动他们的家国责任感。

(三)升级技术,提升本国学科竞争能力

       高等教育国际化属于双向交流行为,也就是说,我们国家内部的教育质量必须具有一定的特色与优势,这样其他国家才能够进入到中国进行交流学习。因此国内的高等院校便应该尽可能升级教育技术与科学研究技术,直至提升本国学科竞争力,如此方能吸引外部强国进入到中国进行学术交流。

\

 
四 结语

          综上,文章以新时期作为背景,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路径进行了深入分析。当前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对外发展的必然局面,因此笔者希望相关的高等教育院校应该重视教育国际化这一概念,尽可能充实对外发展竞争力,如此方能提升中国在教育领域中的国际地位。

参考文献

[1]程良龙,邵晓琰.系统论视角下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课程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07):163-166.
[2]李洁,邓莹“.一带一路”背景下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39(05):37-42.
[3]郭强.“一带一路”视阈下的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思考[J].高校教育管理,2017,11(06):83-88.
[4]伍宸,宋永华.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式发展的依据、维度及实现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8(08):17-2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16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