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高校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阵地,受众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文化的继承、创新和传播者。因此在高校的体育环境中,应给民俗文化一些空间,让更多师生了解并喜欢上民俗体育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继承具有很大的价值。让大学生接受民俗体育文化教育,是内涵的丰富,是精神境界的提高。本文主要论述了民俗体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意义,并列举几点高效的利用方式。
关键词:民俗体育;高校;体育教学;效率;品质
本文引用格式:杨广波.浅谈民俗体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高效利用[J].教育现代化,2019,6(20):96-97.
民俗体育,重点在于“民俗”二字,体现的是人民风俗,是与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智慧息息相关的。和普通的体育项目比较,一方面具有更高的娱乐性质,另一方面因其衍生于传统文化,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对国家传统文化的发扬,民俗体育渗透于高校体育教学的呼声越来越高。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加入民俗体育元素,不仅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让更多人的人珍视“传统”,也有利于高校体育内容的丰富,拓展师生的体育锻炼视野,提高体育活动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给高校体育教学注入新鲜血液。当然发挥这些作用和意义的前提是可以高效利用并发展民俗体育教学,于高校体育教学完美融合。
一 民俗体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的作用和价值
(一)渗透民俗体育,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弘扬传统文化,推进文化创新,是国家对大学教育提出的最新要求,也是发挥其作用的价值使然。渗透民俗体育,将传统体育的教学内容和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在体育娱乐中改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印象,不知不觉受到其熏陶和感染,甚至爱上这些运动项目。民俗体育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价值不仅是一种体育形式,也传承了许多传统文化精神,可以促进文化的交流和传承。这种教育和宣传途径,在国际上已经应用众多。如日本高校,将民间的武道、软式网球和民间舞蹈等都纳入了体育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喜好自由选择。近年来,高校又开发了众多民俗体育项目,既保护了民族遗产,又起到了创新传统体育教学的效果,让学生眼前一亮。再如韩国的跆拳道也为高校教学的重要内容,随后朝鲜民族舞也被引入。因其良好的锻炼效果,后来也被多国引入,加入了自己国家的特色,成为最新的运动形式。民俗体育,以饱满的民间生活状态,将更多有趣、简单的形式加入到体育活动当中,感受那种离开电子产品后的快乐和轻松。渗透民族体育,将更多的中华文化挖掘出来,甚至成为一种热潮,由大学生带动,逐渐转变成全民的运动。
(二)渗透民俗体育,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高校是一个大熔炉,也是一个小社会,以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为目标,就必须要将社会的角色代入到大学生活中,将学生带入真正的生活。英国有一个谚语,翻译过来的意思是,英国的圣贤都是在运动场上诞生的。当时的背景是运动昌盛,人们向往运动和锻炼,并将其作为一种事业。如今也是,更多的人愿意投入精力锻炼身体,有一些人也将运动当作自己的职业,在其中获得成就感。体育运动中,一些美好的东西是能够影响和迁移到社会生活当中的,可以改变从事者的心态和心境,能感受到更多的快乐和满足。民俗体育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更贴近群众生活。可以增强参与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升自信心和人格魅力。社会竞争激烈,对大学生的要求也更加严格,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知识,更要有过硬的技能,而且能更好地融入社会,使用这些技能。渗透民俗体育,带领学生走进社会,培养和树立学习自信心,更锻炼和展示综合素质。
(三)渗透民俗体育,树立学生终身锻炼意识
体育锻炼是一项长期和毅力坚持的事情,必须要有热情的支撑。即便很多学生不喜欢运动,但是却依然喜欢做游戏,是因为游戏让人感觉到快乐,减轻锻炼的疲惫感。而且从游戏中获得的不是身体的劳累,更多的是心灵的满足,反而会更加轻松。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不重视体育活动。这些都是错误的观念,校园体育教学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本领”学习的机会,通过系统的课堂教学,让学生掌握某种体育技能,而不是为了体育课的分数。渗透民俗体育,改变传统体育教学“繁杂而不实用”的情况,也激发更多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从终身锻炼意识的培养角度来看,只有做好当前的体育专业教学,才能解决延续和发展的问题。民俗体育具有较强的群众基础,形式活泼,学生在学习之后,能在社会上的许多场合找到“共鸣”,成为激发学习积极性的理由之一。再来民俗体育形式简单,互动性更强,学生容易学习上手,培养兴趣。民俗体育项目能满足普通大众的需求,能快速在朋友中进行传播,找到和自己一起的伙伴。久而久之,就会成为自己的运动习惯,也是一项不错的技能。
二 民俗体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高质量的利用方法
(一)因地制宜,选择高质量且合适的民俗体育项目
民俗体育项目一定要重视选择的科学性,对现有的民俗资源进行筛选,和深入地调查研究,并通过科学数据分析,确定民俗体育项目。因为有一些民俗项目是受限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或者是缺少安全保障,以至于被其它活动所代替。在筛选时,要做到有重点,有舍弃。而且要考虑“因地制宜”,不仅对民俗体育项目这单一变量进行研究,更要对教学资源进行探索,找到高校体育和民俗体育的融合点,不是为了增加民俗成分而增加。首先要对高校所在的环境进行分析,是否有充足的教学资源,哪些民俗体育项目在周围比较受欢迎,甚至成为了一种传统。从而减少时间和空间的冲突,能够就地取材,减少浪费。再者,就是对民俗要做一些取舍,不是只能全盘接受或完全否定,可以对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只有将地方性的、民众的变成全民的、全国甚至全人类的,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合作发展,民俗体育与高校体育合作共赢
高校体育多是根据国家的体育教学课标设定,选择的体育项目也多是国际上被认可的,被多数人所从事的。民俗体育则具有区域性的特点,更贴近人们生活。要求民俗体育和高校体育和谐、合作发展,而不是一方主导另一方的关系。学校作为使用方,要注意衡量体育教科书内容和民俗体育活动之间的关系,采取一些措施来协调和牵引,实现两者的友好共存。例如在体育课上以体育教材内容为主,给学生更正规、国际化的体育教学指导。但也要拿出课时来进行民俗体育教学,给学生更多自由选择的权力,既可以进行体育教材上要求的活动,也可以进行民俗项目,因为两者所锻炼的部位或活动技巧相似,可以达到相同或相近的锻炼目的。寻求两者的合作和发展,还需要校方真正建立相应的“机构或机制”,建立研究小组,对民俗体育“出谋划策”,能创新出更多趣味的体育活动方案,推进教学课题的进步。许多人认为“民俗体育融入高校体育教学”不需要特殊立项,只要在日常教学中稍加注意即可。其实不然,两者融合的过程是非常值得科学探索的,若是没有设计、预演、科学组织等步骤,很难发挥民俗体育的真正价值,或是变得“不伦不类”。
(三)探索新内容,丰富民俗体育融入高校体育的内容和形式
民俗体育融入高校体育教学,体现了创新性。但若一直采用一成不变的方式融合,或者是“换汤不换药”的内容,那创新性便会大打折扣。从民俗体育的内容来看,西方的体育活动竞技性更强,而我国的娱乐性要更加明显,强调“寓教于乐”,它和人们的生活习惯紧密联系。和传统的体育教学相比,民俗体育更倾向于室外环境,适合在课堂外开展。因此,加入民俗体育教学内容,不能拘泥于现有的教学形式,实现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在进行民俗体育教学时,要深入研究不同民俗体育项目的特点,根据这些不同采用不一样的教学方式。适合室内教学的,可以与体育知识性学习结合起来。适合课外进行的,就必须要放到室外,而且要提供足够的场地和器材,以保证更好的教学。在进行民俗教学时,要将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结合起来,特别是可以利用特定的节假日。在我国一些传统风俗节日里,教师可以安排更多彩的体育活动,号召校外人员参加,增加项目的多样性,扩大民俗体育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
三 开发校本课程,记录教学组织心得
校本课程往往代表这一个学校的特色教学,更会成为学校的传统和“标签”。民俗体育教学相比其它要更加灵活一些,更容易加入一些特色的东西。因此是作为校本课程很好的素材,而且也能被记录下来,成为支撑学校教学的“法宝”。高校应当以服务学生为宗旨,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有充分的选择权。将民俗体育加入到校本课程中,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学生可以通过选课的方式来完成这门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定,更能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身体状况,也就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作为编制教材的教师,要列举事例,甚至可以在电子版教材中加入录制的视频,后来将会成为宝贵的教学资料。另外,开发校本课程,要求教师记录下教学心得,成为校本课程的辅助资料,其它教师在展开教学时,减少走弯路的时间,能在最短时间内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校本课程的整理也是一次重新梳理的过程,让教师们的教学更有逻辑性,而不仅仅将民俗体育作为一个“调节剂”。
总之,民俗体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既是一种内容上的丰富,也是一种形式上的创新。在社会中,更是传统文化的传播,是国家精神,历史灵魂的铭记。让更多的民俗体育活动重新加入到体育教学之中,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减少历史文化的遗失。同时也会因为民俗体育的娱乐性、生活化,让体育受到更多人的喜爱。
参考文献
[1] 李绍成.民族传统体育与高校体育教学[J].体育科学,2002,22(4):19-21.
[2]文景伟.民族传统体育在现代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参与价值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版),2011,27(2):243-244.
[3]于奎龙,吴长稳.民间民俗体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价值体现及发展模式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2009,31(4):140-14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