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辽宁省高校学生海洋文化意识培养与教育策略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13 14:08:0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针对“辽宁要转身向海”的发展战略,从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资源利用的角度论述海洋文化意识在辽宁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以及海洋文化的支撑作用,并对辽宁省高校如何提升学生海洋文化意识、如何促进辽宁海洋经济和环境和谐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海洋文化意识;可持续发展;学生培养

本文引用格式:姜昳芃.辽宁省高校学生海洋文化意识培养与教育策略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24):173-174.

        21世纪是人类大规模开发、利用、建设和保护海洋的新世纪。当今,世界各沿海国家把海洋开发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加速向海洋进军的步伐,从而推动世界海洋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而要切实经略好我们的海洋,需要认知海洋、研究海洋,学习关于海洋的各种学问。其中,海洋文化意识的培养无疑是值得关注的方面之一,而构建辽宁省高校学生海洋文化意识培养模式,对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高校海洋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推动海洋强国建设,不仅需要强大的海洋经济、科技等硬实力的支撑,海洋文化意识等软实力同样重要,提高全民族的海洋意识,繁荣海洋文化,已成为当务之急。2016年,国家海洋局发布的《全民海洋意识宣传教育和文化建设“十三五”规划》中指出:建设海洋强国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要进一步加强全民海洋意识宣传教育和文化建设,提升海洋强国软实力。2017年,国家海洋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宏从树立陆海统筹的海洋国土意识、树立依海富国的海洋经济意识、树立与海为善的海洋环保意识、树立守海有责的海洋权益意识、树立和谐包容的海洋合作意识五个方面把握中国特色的海洋意识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要求“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还要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坚持陆海统筹,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而作为高等教育的前沿阵地,高校在海洋意识培养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高校应当率先构建大学生海洋意识的教育体系,肩负起培养海洋专业人才的社会责任。这体现了高校海洋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对于海洋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海洋意识宣传方面,政府已做出了很多工作。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17-2018海洋科学专业大学排名》显示:目前全国共有30多所大学设有海洋科学类专业,其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厦门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和同济大学,可见我国已初步形成了海洋专业教育体系。中国历次航海日的主题口号也一再倡导增强海洋意识,普及海事教育的相关理念。

        虽然政府在促进海洋事业的发展已做了很多工作,但我国国民的海洋意识还非常薄弱,特别是在大学生海洋意识培养方面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专业教育体系。《国民海洋意识发展指数研究报告(2017)》显示,我国各省(区、市)海洋意识发展指数平均得分为63.71,相比2016的分数有明显提升,近8程省份达到“及格线”。该指标体系为开展海洋意识宣传教育工作提供了参照和依据,表明很多大学生对海洋不够了解、不够关注、实践方面也比较薄弱,长期海洋意识、文化和历史等方面的缺失导致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未能形成鲜明的海洋意识,而高校海洋意识的培养工作迫在眉睫。

\

 
二“辽宁要转身向海”的海洋文化支撑

       辽宁省是我国沿海最北部省份,濒临浩瀚的黄海与半封闭的渤海,背靠幅员辽阔的东北大地,与日本、韩国、朝鲜隔海邻江相望。辽宁省海域面积约15万平方千米,海岸线长约2100千米,渔业资源丰富,有经济渔类80余种。全省沿海风能资源储量约3200万千瓦,潮汐能约3.6万千瓦,波浪能约152万千瓦。

         海砂储量约30亿吨。丰富而优越的自然环境使辽宁省海洋经济占辽宁省总经济增长的比例越来越大。1986年,辽宁正式提出建设“海上辽宁”,之后的《辽宁省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实现从海洋大省到海洋经济强省的跨越,李克强总理在2018年两会期间参加辽宁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会议中提出“辽宁要转身向海”,可见辽宁正积极“转向大海”,努力推进“海上辽宁”的建设。无论是贯彻落实国家海洋战略,还是践行“辽宁要转身向海”战略,不可忽视海洋文化的作用,了解海洋对人类生存发展的意义,推动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省离不开海洋文化的支撑,离不开人们海洋意识的提高。

       一方面,辽宁转身向海应培养学生的海洋环境意识。根据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辽宁区内海域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局部海域污染较重,部分滨海湿地和海湾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滨海休闲旅游娱乐区的海洋垃圾密度较高,近岸海域沉积物综合质量一般,局部海域沉积物中镉、锌和硫化物含量超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究其原因在于陆上经济活动的不断加剧导致了海洋环境受到严重的污染,。为了不重蹈陆域“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建设海上辽宁时要充分意识到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调整经济发展的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另一方面,提升学生的海洋资源保护意识也是辽宁转身向海的关键。海洋蕴含着大量的资源和能源,辽宁也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渔业资源丰富,港口优良,滨海景观优美,石油天然气储量不低,还可利用海风能、潮汐能和波浪能等海洋能源,对于海洋的开发与保护应得到重视。但是海洋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矛盾突出,人们虽然意识到了利用海洋的重要性,但在利用的过程中并未遵循海洋的自然规律,无序、无度的开发海洋,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形成较大压力。建设海上辽宁要充分利用海洋资源,但也要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绿水青山,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转身向海”建设中高校学生海洋文化意识培养的对策与建议

        第一,将“海洋情怀”作为重要元素,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针对高校学生海洋文化意识较为薄弱的现状,辽宁高校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在人才培养中融入“海洋情怀”的相关理念,形成多类型、多层次、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为突出蓝色教育,在涉海类学校的课程设置方面,可尝试“浅蓝-蔚蓝-湛蓝-深蓝”阶梯式递进。在“浅蓝”“蔚蓝”层次课程中,注重海洋意识教育,拓宽专业视野;在“湛蓝”“深蓝”层次课程中,突出实习实训实践,独立设置创新创业课程模块。学校不光应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海洋文化意识,还可把此类知识融入到实践环节当中,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打造海洋产教融合机制,优化校企合作模式。为助力辽宁“五大区域发展战略”和“一带五基地”建设,促进辽宁省海洋产业领域供需双侧深度融合,准确把握海洋产业发展机遇并积极融入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大局,辽宁高校应在海洋渔业、海洋药业和生物制造业、海洋工程业和海洋服务业等领域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和服务工作,为辽宁振兴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可结合涉海企业的需求在课堂上定向普及学生海洋文化意识,并让学生深入企业的实际发展当中,掌握更多的技能。

        第三,增强学生的海洋资源和环境保护意识。而学校在培养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学校应通过各种各样的宣传来增强大学生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譬如学校可以利用各种机会、采取各种方式,开展经常性的海洋环境保护宣传工作,提高全民的海洋环保意识和法制观念及对环保工作的参与意识,在学校形成“爱护海洋为荣,污染海洋为耻”的良好风尚。还可以结合海洋年、海洋日、世界环境日等,组织海洋知识竞赛等大规模的宣传活动,加强涉海法规、规章的宣传,营造全面爱海、管海的良好氛围,让大学生珍惜我们的每一寸蓝色国土,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

 
参考文献

[1]张潇月,曲乐,田鸽,等.海洋强国和“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海洋意识培养的思考[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8,18(08):25-26.
[2]董敏慧.辽宁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研究[J].经贸实践,2017(5):126-127.
[3]周庆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职学生素质教育模式创新[J].教育现代化,2016,3(39):246-248.
[4]高雪梅.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中高校海洋意识培养与教育策略研究[A].辽宁省法学会海洋法学研究会.辽宁省法学会海洋法学研究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辽宁省法学会海洋法学研究会:辽宁省法学会海洋法学研究会,2017:8.
[5]高雪梅,孙祥山,于旭蓉.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中高校海洋意识培养与教育策略[J].高等农业教育,2016(06):13-1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98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