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堂路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12 13:05:2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红色文化是中国特有的、具有时代特色的资源,有着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意义。新时代下重视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政课堂中的重要作用,在高校营造红色校园氛围,将红色文化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两大路径融入思政课堂,有利于发挥红色文化的激励作用,从而提升思政课堂的效果,提高高校学生的人格素养。

关键词:红色文化;高校思政课堂;重要性;路径

本文引用格式:龚婷,等.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堂路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21):162-164.

Research on the Way of Integrating Red Culture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roo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GONG Ting,LU Tao

(Hu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unan Yueyang)

Abstract:Red culture is a unique resourc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in China,with rich connotation and important significance.In the new era,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important role of red culture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n order to create a red campus atmospher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red culture should be integrated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es throug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teaching,which is conducive to giving play to the incentive role of red culture,thus improving the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es and improving the personality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Red culture;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Importance;The path

一 红色文化概述

        红色文化是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资源,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实现中华民族解放的历史进程中,整合、重组、吸收、优化古今中外的先进文化成果,经历长期革命和改革实践活动后传承下来的价值观念。红色文化是一种重要资源,包括物质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其中,物质资源表现为遗物、遗址等革命历史遗存与纪念场所;非物质资源表现为包括抗战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红色革命精神。红色文化往往都包括奋发图强、积极向上、勇往直前、不求回报、服务社会等精神层面的内涵,大力弘扬红色文化,开展融入红色文化的高校思政课堂,有利于高校学生树立爱国精神,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国红色文化[1]。

二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堂的重要性

         深入研究和探索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堂的路径和方法,挖掘红色文化的现代教育意义,有利于红色文化和精神的传承与发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和价值观,将红色文化思想应用到实践中来,会对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

 
(一)提升高校思政课堂效果

        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课普遍存在着教学内容枯燥难懂、教师教学方式单一、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等问题,而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堂,不但丰富了教学内容,使内容生动有趣,而且对教师来说也能够更好地把枯燥无聊的知识点变成一个个小故事,引发学生的听课热情。教师采用多种方法授课,如开展红色小品、革命歌曲学习、红色故事重演等教学活动,或者是课前让学生自行搜集一些跟本次课堂内容相关的红色文化典故或者英雄事迹,在课堂上讲述,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增强学生对于思政课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高校思政课堂的最终教学效果。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以积极向上、永不放弃的信念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出来的优秀资源,是中国人民以爱国主义为基本方向,书写的艰苦奋斗、不怕牺牲、勇往直前、服务他人的红色故事。红色文化中包含的积极内涵,有助于新时代大学生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2,3]。例如,红色文化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有利于新时代大学生树立爱国主义信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红色文化中蕴含的艰苦奋斗精神,有利于新时代大学生努力学习和奋斗,不畏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努力提升自我,克服种种困难,寻求解决方法。

(二)提高大学生人格素养

        健全的人格是一个大学生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素养,红色文化在大学生人格素养的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在革命实践中共同创造的优秀文化,蕴含着高尚的社会主义道德,将红色文化融入当前高校思政课堂中,有利于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形成的发展。红色文化中积极进取、帮助他人、团结友善、服务社会等良好道德品质,是引导大学生道德人格形成的重要资源。在高校思政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红色人物故事的解读,向大学生传达红色榜样的高尚道德,引导大学生学习红色榜样精神,树立良好行为习惯,促进道德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红色文化书写着中华民族革命历史,记录着中华名族不畏艰险求得胜利的红色史歌,是中华民族坚定意志的重要体现。革命岁月中,壮士先烈不畏牺牲、不惧困难,为中华民族独立奉献出自己的生命与热血,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红色传奇。长征精神中表现出的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不怕牺牲、坚定向前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正是红色文化中坚定意志的重要体现。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堂中融入红色文化,向学生传递革命先烈不屈的意志,有利于培养其面对困难不放弃、面对挫折不丧气的意志人格。

三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堂的路径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激烈的革命奋斗史中,形成了拥有深厚历史底蕴的红色文化,为高校开展具有红色底蕴的思想政治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当前高校将红色文化运用到思政课的水平仍不够成熟,需要在高校发展中不断探索新的、更为有效的融入路径,才能更好地发挥高校思政课堂的红色育人作用。

(一)融入高校思政课堂理论教学

         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将红色文化与课程各个环节相结合,从课堂教学中将红色文化传授给学生。

1.准备环节:教师接受红色文化培训与学习

         教师的红色文化水平是保障高校思政课堂中红色文化教学顺利实施的重要条件。首先,要求教师深度掌握红色文化的发展历史,搜集现有的红色文化资源和感人事迹。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从全国各地走上历史舞台的共产党人如璀璨繁星,他们为中国革命胜利做出了载入史册的巨大贡献,我们应该铭记他们的名字和感人事迹,尤其是对本土红色革命中出现的英雄人物及其历史典故,必须烂熟于心,以便于在课堂中随时举例。教师只有充分学习红色文化的发展历史,结合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特色,才能将红色文化更好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堂中去。

         其次,高校教师要深入研究红色文化的内涵及特点,从理论层面将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课堂结合起来。高校教师要从红色文化的三个维度:马克思主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的红色实践活动,进行红色文化新时代发展与价值的研究,挖掘红色文化的时代魅力,建立属于自己的红色文化教学模式,保障红色文化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堂并发挥积极的意义。

2.实施环节:将红色文化融入主干思政课堂教学高校思政课不同于基础教育阶段的思想政治课

        其包含的课程种类既有专业课也有通识课,但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思政课程,都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形成坚定的爱国主义精神,明确人生目的和意义的任务。高校开展的主干思政课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要加强这些高校主干思政课的红色文化融入效果,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更好地进行“红色思政课堂教学设计”[4-6]。

\

 
        主干思政课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重视红色精神的融入。在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共同的革命实践史中,形成了一系列优秀的红色文化,其中提炼出具有丰富内涵和宝贵意义的红色精神,包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红船精神、抗战精神、雷锋精神、延安精神、苏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塞罕坝精神等。除了将这些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堂外,还要分析不同类型的红色精神和红色文化的内涵及意义,这样才能更好地将不同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到与其内容相关的具体课时中,并且有效地将红色文化及其精神传达到每个学生的心中。

3.拓展环节:开设红色文化选修课

         主干思政课的红色文化育人效果可能存在一定的不足,高校可以通过开设专门的红色选修课,使学生对红色文化进行专门地、更深层次地学习。选修课可以包含三种大类:红色文化发展历史、红色人物及故事、红色精神,从这三类着手开展,由有红色文化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的思政课教师担任教学,着重补充主干思政课忽略的或者是涉及不到的内容,使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发展历史、特点和时代内涵更加清晰,培养学生传承红色文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7]。

(二)融入高校思政课堂实践教学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红色文化内涵,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还需要安排实践教学环节,有助于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对学习红色文化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弘扬红色文化。

         高校思政课堂除理论教学环节外,还应开设实践教学环节。首先,课内实践环节可以从红色演讲、红色电影观看、红色小品表演和红色故事演绎等环节进行。围绕高校思政课教学重点和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合理安排课内实践环节。每节课开始前安排1-2名学生进行演讲,演讲内容主要是课后学生自学的红色故事;适当安排时间进行一次红色电影观看;分小组进行红色小品或红色故事演绎。其次,可以安排红色主体的课外实践活动,如红色著作读书会、红色演讲比赛、红色歌曲大合唱等[8,9]。提倡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表演结束后教师可根据节目形式进行总结和实时教育,而且在活动准备过程中学生对红色事迹有了切身的体会,同时也学习到不同红色文化的内涵及意义,既提高了高校思政课红色文化的学习效果,也丰富了高校学生的课余生活。安排红色文化实践环节有利于从不同路径使学生了解红色文化,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模式更能减轻理论学习环节带来的枯燥感,提升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三)融入高校校园文化氛围

        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操和行为模式,有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红色文化。首先,高校组织建设校园红色文化基地,挖掘地方红色资源,将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红色资源汇总放入校园红色文化学习馆。学习馆中设计红色文化长廊,组织学生参观,帮助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历史;设计红色专题参观区域,如“抗日会战区”“红色名人区”,帮助学生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红色文化馆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辅助方式,形成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的长期路径,学生通过参观学习后写下自己的红色观感,提升自身的红色文化认同感和使命感,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其次,高校在校内营造红色文化氛围,将红色文化贯穿于学校教学工作与管理工作始终。同时,在校内多处布置红色文化宣传栏,教室布置上加入红色标语或人物,利用学校公众号等新媒体方式定期向学生推送不同的红色文化内容和相关英雄人物事迹,使学生在校园日常生活中也能欣赏和学习红色文化的发展历史及深刻意义,达到潜移默化的学习效果。

四 结语

        红色文化是中国特有的、具有时代印记的文化资源。新时期我们更应该弘扬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高校将红色文化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两大路径融入思政课堂,有利于发挥红色文化的激励作用,从而提升思政课堂的效果,提高高校学生的人格素养。

参考文献

[1]韦红霞.红色文化有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1):89-91.
[2]李勇.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8(33):258-259.
[3]舒雅婷.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路径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6,3(19):134-136.
[4]李焕.网络环境背景下沂蒙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8,5(31):348-349+371.
[5]薛改霞.依托榆林红色文化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路径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7,4(44):300-301.
[6]魏斌,马晓丹.红色旅游对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8,5(42):280-281.
[7]周艳红.中国红色文化演进与发展的历史评价和现实启示[J/OL].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19-02-18].http://kns.cnki.net/kcms/detail/36.1346.C.20190118.1439.036.html.
[8]梁罡.红色文化融入高校“三全育人”体系的价值维度与实践向度[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01):104-108.
[9]赵越一.红色民族音乐及其在互联新时代的传播形式[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06):811-81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87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