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核心素养指导下培养学生良好音乐审美情趣之我见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12 12:54:5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对于音乐学科而言,其与文化课具有一定区别,其侧重点不是过多地关注学生的成绩,更加注重学生各项能力的全面发展,重视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音乐审美情趣,为社会培养全面型人才。本文结合当前音乐教学实际,以核心素养为指导方向,将培养学生音乐审美情趣作为基本方向,探讨了全新的教学思想、方法与策略,以期切实提升音乐教学效果,强化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核心素养指;音乐;审美情趣

本文引用格式:徐鸣.核心素养指导下培养学生良好音乐审美情趣之我见[J].教育现代化,2019,6(20):191-192.

         对于音乐而言,源于生活,是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在当前教育领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基本教育方针,因此,要立足音乐课的基本特征,尊重学科的趣味性与自由性,充分重视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向,全方位协助学生掌握认识音乐的技巧,发自内心地热爱音乐,培养学生音乐审美情趣,构建独特的音乐感受,表达自己的情感,实现音乐欣赏经验的积累。

一 立足核心素养角度对音乐教育本质的分析

          对于核心素养而言,主要是指学生在受教育阶段,在学习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品格与能力,与个人终身发展以及社会进步息息相关,也是适应未来社会所必需具备的基本素质。音乐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理念,培养良好的音乐审美情趣。从本质上讲,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实现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音乐教育的目标就是为了学生的全面进步与发展,强化育人与培养人的结合。基于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审美情趣的提升,强化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善于对学生进行引导,促使其以主动的态度投入音乐学习,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关注学生差异化的音乐体验与学习模式,促使学生能够真正地热爱音乐,在音乐享受中提升审美情趣[1]。

二 以核心素养为参照对当前音乐教学中存在问题与不足的分析

(一)音乐课程设置尚未得到有效落实,流于表面,缺乏深度


        立足当前音乐课程教学实践,在课程设计方面存在严重的表面性问题,尚未将核心音乐知识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影响音乐精神与艺术美的传达。具体讲,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音乐课课程设计十分有限,有时甚至被文化课挤占,音乐课程课时数无法得到保障,影响音乐课程质量。有的学校在初三阶段暂停了音乐课,目的是为中考提供更多的时间。这些情况表明音乐课学习时间十分有限,短暂的学习很难有效激发学生兴趣,音乐魅力尚未在学生中得到体现,音乐教学的意义无法得到体现,不利于音乐审美情趣的培养,阻碍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与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相背离[2]。

(二)片面强调音乐理论教学,忽视音乐实践的价值,缺乏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

         立足音乐课堂教学实践,教师缺乏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学生音乐学习感官体验不足。具体讲,教师一如既往地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内容匮乏,影响学生对音乐本质的认识与理解,课堂教学效果不佳,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在音乐学习中,虽然理论学习不可缺少,但是,为了实现对学生审美情趣以及情操的陶冶,音乐实践也不可忽视。只有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才能有效激发音乐学习情趣,促进学生与音乐产生情感共鸣。

\

 
(三)音乐教学内容凸显局限性,亟需拓展与延伸

         对于初中音乐课堂教学,鉴于时间与教材内容的限制,如果一味照本宣科,很难实现对音乐知识点的全面教授,学生对很多知识内容掌握得一知半解,对整个音乐学习十分不利。从音乐本质分析,音乐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兴趣与好奇心,强化对学生疑惑的一一解答,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欲望,这也是培养音乐情趣以及提升艺术素养的基础。课堂时间的限制不利于音乐知识的延伸,尤其是对于一些现代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如流行音乐,很多内容都是课外延伸的知识,如果不适当将其引入音乐课堂,音乐课程将尽显苍白与无力,应用价值无法体现,与素质教育不相适应[3]。

(四)传统教学模式凸显落后性,阻碍音乐情趣的培养以及核心素养的构建

         立足当前音乐教学,主要教学模式仍以教师为主导,一味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缺乏对学生主体地位的正确认识,师生之间交流不多,互动较少,学生很难获得表达音乐感受的机会。对于音乐课的学生而言,本应该可以在课堂畅所欲言,向自己喜欢的音乐表达喜爱之情,课堂氛围需要充满活力与升级,但是,在这种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环境下,整个教学气氛凸显乏味性。因此,新时期的音乐课要以学生特点为基础,寻求教学方法的改变,为学生素养的提升以及音乐情趣的培养创造优质环境。

三 核心素养指导下如何培养学生良好音乐审美情趣

(一)全面提升对音乐课程的重视,为音乐价值的实现奠定坚实基础


        立足核心素养教育方针的指导,学校要重视以课程改革为基础,增强学生素质教育,切实提升学生主动性地位,为学生创造更多发展机会与选择。基于此,音乐教师要重视音乐教育,结合素质教育要求,将音乐教育优先纳入教学计划,保证学生在音乐学习上拥有充足的课时。借助音乐课,有效舒缓学生的紧张学习气氛,实现劳逸结合,对提升学习效率意义巨大,由此可见,音乐课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剂。学校与教师都要给予重视,借助对音乐爱好的培养,切实提升音乐情趣,能够使学生受益终生。

(二)结合初中学生阶段性特征,制定科学与合理的音乐教学目标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其思想特征彰显叛逆性,同时,思想单纯而特别,想象力丰富。基于此,初中阶段学生思想的引导工作十分关键,对未来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影响巨大。借助良好音乐情趣的培养能够强化学生思维逻辑能力的增强,培养形象思维能力,形成开朗与乐观的性格,对其未来走近社会、融入社会有着深远影响。为了更大程度发挥音乐教育的作用,教师需要重视构建更加合理与科学的教学目标,保证与学生接受程度相匹配,借助音乐上的共鸣,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进步。

(三)积极拓展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对于当前音乐课程教材,内容上凸显不完整性,枯燥无味。为了提升学生对音乐课程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教师可以在发挥教材优势的同时,对教学资源进行拓展,同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向学生传递更加生动与有趣的音乐知识,以便更好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另外,鉴于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除了在音乐中培养学生品行之外,还要引发共鸣,为社会培养内心善良、情感丰富、乐观向上的人才。

(四)积极创新音乐教学模式与方法,为教学目标的实现创造条件

        对于音乐教学,教学方法对学习效率影响较大。具体讲,虽然传统的教学方法能够对音乐知识进行传授,但是,很难实现学生主体性地位,教学效果不佳。为了提高参与性,开拓学生思维能力,需要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为学生创造优质的教学环境与条件。对教学方法进行积极创新,可以采取小组探讨的方式开展教学,以便更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融入竞争要素,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为音乐审美情趣的培养创造条件。

(五)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将多媒体教学优势融入音乐教学实践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与教育领域积极融合,应用得到推广,尤其是多媒体教学模式得到应用,强化文章、图片以及声音影像的融合,实现对学生感官的全面刺激。立足音乐教学,借助优质的立体音效能够实现对音乐作品内涵的全新解释。为此,教师要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为学生营造更加有趣的情境,促使其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为学生营造更加真实的感觉。

\

 
四 结语

         综上,对于音乐教育而言,是美育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基于核心视角下,初中音乐教学突破传统知识传授的限制,更显艺术气息,目的是在欣赏音乐艺术的同时,实现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培养良好的音乐审美情趣。基于此,要以核心素养为指导与方向,明确音乐教育的价值,深入分析音乐教学中的不足与问题,找准诱因,制定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有效落实音乐理论知识,培养学生音乐审美情趣,积极培养创新精神,开拓思维,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增强,为未来融入社会做好全面准备。

参考文献

[1]刘天龙.“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基础教育音乐课程的衔接研究[D].中国音乐学院,2017.
[2]林培荣.基于核心素养的音乐课程与评价新思考[J].音乐天地,2015(12):22-26.
[3]杨敬娟.浅析如何在音乐课堂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J].黄河之声,2016(18):5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87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