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高校贫困生是大学生中的一员,由于家庭经济困难,造成他们缺失理想信念,找不到大学奋斗的方向,自卑感强,不善与人交际,感恩和诚信意识淡薄。高校学生工作者应该针对以上贫困生存在的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去教育、引导他们,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成为社会栋梁。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引用格式:王涛,孙国茜.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20):125-126.
当前,政府和社会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下简称贫困生)的资助工作高度重视,高校贫困学生资助体系不断完善,已基本建立起奖、助、勤、贷、补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面向高校贫困生的救助体系,筑立了贫困生完成高等教育的经济保障[1]。然而实际中贫困生在思想上承受更大的压力,导致部分学生出现厌学、自我封闭等情况。因此,需要加强对其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成人成才[2]。
一 高校贫困生的思想状况
高校贫困生在生活和学习上都比其它同学承受更多的压力,有的同学努力挣扎在温饱问题边缘,课外学习资料较少。但是,有些贫困生却能积极面对人生,在学习上勤奋好学,在生活中他们艰苦朴素,平时做勤工助学或社会上兼职,补贴生活费用。然而,还有很多贫困生不能客观认清现实,学习和生活中消极对待,甚至沉溺于游戏或观看视频,逃避现实。更有个别同学牺牲青春,求包养,做出一些违背道德或违纪的事情。这对学生的成长成才,乃至校园稳定都十分不利。他们思想上的主要问题概括如下:
(一)思想信念不清晰,缺乏人生目标
贫困生家庭往往是社会的弱势群体,特别是一些偏僻山区,真正困难的家庭,在社区或村里面社会地位低,为了办理贫困证明都要送礼,这将扭曲他们年轻的心灵。另一方面,由于自幼就耳闻目睹了很多不公平的现象,导致思想认识扭曲,认为国家政府、制度的不公正。在积怨的情况下,容易在细小事件的诱使下,做出违法的事[3]。
以上种种现象的存在,会导致一些贫困生,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产生怀疑,对社会主义制度不抱有希望,他们的思想和信念产生了动摇,对人生目标缺乏合理的规划,感到迷茫。
(二)容易自卑,排斥与外界接触
贫困生多数从小就家庭经济拘谨,父母忙于工作,造成他们缺失家庭疼爱,时间一久,就容易产生自卑感,付出再多努力,也赶不上别人,最终否定个人存在的价值。具有强烈自卑感的同学,他们的心理特别脆弱、敏感,会变得焦虑、抑郁,甚至有患上抑郁症,这将严重影响贫困生的身心健康发展[4]。
(三)自助意识单薄,依赖思想严重
现在国家的助学力度很大,针对高校贫困生有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和助学贷款等,社会资助也有特别多,学校也会提供勤工助学的机会,社会上需要大学生做兼职的机会也特别多,这都能帮助很多同学解决读书问题。然而却有一些贫困生缺乏自立自强的意识,存在消极依赖思想,缺乏信心和勇气与困难作斗争,把“贫困生”作为获取国家和社会资助的资本。他们认为得到资助是理所当然的事,不懂得感恩社会,不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改变自己生活的状态。
(四)感恩意识淡薄,诚信观念缺失
作为大学生在国家或社会的帮助下完成了学业,应该有一颗感恩的心,但是部分贫困生却感恩意识淡漠、缺少社会责任感。有的贫困生在国家助学贷款的帮助下完成学业,工作后却不积极还贷,导致银行不能及时回收贷款风险,因而也影响了学校的信誉。有的贫困生在社会人士的资助下度过了难关,理应主动联系帮助过自己的恩人,汇报自己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状况。但是有数贫困生不会主动诚心地去联系帮助自己的人,只是在学校下的催促下应付了事。
二 加强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一)加强高校贫困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在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重视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教育。要使贫困生懂得,物质贫穷是暂时的,精神贫穷才真正可怕,引导他们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将贫困看成是锻炼自己的好机会。要让贫困生明白,只要坚信目标,勤奋学习,掌握课本知识和实际运用的的真实操作本领,一定会脱离贫困。抓好新生入学的第一堂课“新生教育”。如在开学之初,应引导贫困学生主动适应新的环境,学会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特别是宿舍同学关系。在新生教育中要特别重要专业教育,让新生对自己的专业有清楚地认识,为以后树立专业目标奠定基础。此外,还应发挥班主任助理的作用,让新生多一些接触优秀师兄师姐的机会,学习他们那种与贫困作斗争的精神,学习他们坚定信念,脚踏实地,努力拼搏,取得优秀成就的成长史等等。通过优秀师兄师姐的成功案例,教育、引导他们正确看待贫穷,要做到人穷志不穷,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主动向老师、同学学习请教,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自立自强。应当加大贫困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使贫困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帮助提高他们的就业率对口率,这将更有效地增强贫困生的自信心。
(二)诚信教育
诚实守信,是公民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基石和标志。做好贫困生的诚信教育有利于提升他们的法制意识,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需要通过制度化的形式,加强约束、规范,逐步形成自觉的诚信意识。
诚信制度应贯穿评定贫困生和资助的全过重。首先,针对部分贫困生材料作假现象,学校应在学生手册里面健全制度,对弄虚作假者,实行一票否决制并给予一定惩罚。其次,建立健全贫困生诚信档案制度。在制度上进行完善外,还应加强思想上的引导。一是,定期举行与诚信教育相关的主题班会、团日活动,鼓励贫困生积极参与,自觉消除一些不诚信的现象。二是,在二级学院内通过以“诚信”为主题的征文活动、演讲或辩论赛等形式,激发同学去思考诚信的内涵和诚信的意义,以诚信行为饯行当代大学生。三是,全校范围内,树立典型,对全体贫困生加以引导,让他们向优秀看齐,自觉做诚信的大学生。
(三)成才教育
有很多贫困生,人穷志不穷,在思想上追求上进,生活中勤俭乐观,学习上勤奋好学,向自己的理想一步步的靠近。学校需要更用心地鼓励贫困生加入团学等组织中,去锻炼自己,提高自信。多鼓励贫困学生学术活动和文体表演等校园文化活动,在活动中成获荣誉,在荣誉中提高自信,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加大对典型人物的宣传力度,发挥榜样的模范作用。通过优秀人物报告会让更多的大学生受到鼓励,更加会帮助贫困大学生放下思想包袱,树立起自强自立的信心,排除自卑情绪,促进他们合理规划大学生活,实现人生的理想。
(四)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可以让贫困生意识到自己拥有的大学的学习机会是幸运的,让他们知道机会难得,懂得珍惜,形成一种感恩意识。自我激励勤奋学习,将来回报社会,传递正能量。
学校做为育人的地方,应将感恩教育贯串到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去。例如大一,通过给父母的一封信的方式,让新生先有感恩父母的心;大二和大三,通过征文的方式,让贫困生了解党、政府和社会热情人士对贫困生的关爱之心,从而产生对党和政府的拥护之心,对热情人士的效仿之心。
(五)人文关怀
思想政治工作者在教育工作中,应让贫困生的个性得到尊重和发展。这需要主动的去联系贫困生,尽量与每位贫困生能有一次交流的机会,让他们感觉到老师的关怀,提高自我尊重度。同时,要营造一个和谐的集体气氛,在各种活动或管理中,尽量淡化“贫困生”字眼,让所有的同学有个平等共处的环境,这将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朝武.高等学校贫困生就业救济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7):77-79.
[2]刘晓荣等.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J].湘潮,2012,(9):45-46.
[3]陈丹.当前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8):175-176.
[4]龙晓东.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3,24(5):90-9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