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高校参与国防科技创新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11 15:12:0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综述高校参与国防类项目的优势和问题,并着重论述和研究了参与国防项目的对策,其对策包含国家层面促进基础科研良性发展,高校结合自身优势和特色,建立国防实验平台等,重视与军工企业、国防科技主管相关部门之间信息沟通等。

关键词:高校;国防科研;对策研究

本文引用格式:原雅芸等.高校参与国防科技创新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22):171-
173.

         当今社会,世界各国均高度重视国防科技,建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创新体制。我们国家也确定构建“寓军于民、军民融合”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重大方针。高校的一项重要职能是为国防科技工业创新发展提供人才、知识和技术支撑。同时肩负着承担国防基础应用研究和国防前沿探索方面的任务。本文详细综述了参与国防科技创新中,高校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为促进我国高校积极参与国防科研工作,服务国防科技事业具有指导意义。

二 高校参与国防科技创新优势

(一)原创科技成果和国防基础研究的发源地


        高校是原始创新成果的重要来源,擅长理论性和基础性研究。基础研究为国防科技创新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并推动国防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和开发。如原子物理研究导致了原子弹、氢弹和核电站的出现。军工科研项目具有尖端性、超前性、强制性、保密性等特点,因而基础研究相对薄弱,某些国防科技领域的技术储备甚至耗尽,急需高校的科研资源。

\

 
(二)科技人才汇聚和培养的战略高地

        高校是凝聚高层次人才的基地,拥有大批精神力旺的科研人员及富有创新力的科研团队,为国防科技创新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高校培养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为国防科技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力军,高校是培养国防人才的重要基地。

(三)多学科交叉和协作交流优势

       高等学校具有人才学科密集的优势,利用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特点,打破校内、甚至校与校之间条块分割的学术孤岛。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将利于国防科技重大创新和实现多方位的应用,充分发挥国防科技溢出效应,为全面、多方位解决国防科技瓶颈难题奠定基础。高校与国内外学术机构有多种联系方式,可及时了解国际前沿科学和技术研究。避免了研究的盲目性和时限性。

三 高校承担国防科技项目问题分析

        高校参与国防科技项目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也存在基础研究薄弱、创新资源分散、保障不力、文化认同不够和管理体制冗余等突出问题。

(一)高校科研基础研究较薄弱

         与发达国家比较,我国的基础研究工作处于劣势,整体形势不容乐观。如科研积累、科技储备严重不足。原创研究薄弱,不利于基础研究发展;研究队伍结构不甚合理,也不够稳定,近年来拔尖人才流失严重;课题研究水平不高,科技效益低下,研究手段相对落后等。

(二)资源分散,保障不力

        国防科技创新工作具有学科跨度大,技术复杂、涉及面广的特点,需要众多优势资源的有效整合、集中攻关。高校涵盖各类学科门类及相应专业的专家学者。但是高校优势学科、创新人才、实验室等往往分部在不同高校,难以有效整合;第二,与科研院所和军工企业相比,高校在人、财、物等方面很难集中投入;此外,高校人员流动性大,常常导致国防科技创新项目的实施与后续服务中,由于项目组负责人或成员出国、访学等原因而得不到及时回应与跟进,进而影响了国防科技创新项目的承接与完成。

(三)文化认同不够,信息不畅

       高校校园文化与军工文化有着较大的差异,导致高校科研人员对国防科研模式、过程、管理等认识不够。长期以来,各自发展的氛围、环境的不同,制约和阻碍了高校教师对国防需求的了解。大部分教师对技术成果在实际军事需求上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研究与借鉴,进而制约了高校国防相关领域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信息与交流渠道的限制,导致高校与国防科技主管部门与军工实体缺乏互信与了解,直接限制了高校科研成果有效应用于国防科技领域。

\

 
(四)国防科技成果转化评级体系

        对国防科技成果而言,由于自身保密性,再加上军民两大技术处于不同的体系,导致我国国防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率一直不高。自2009年起,高校国防授权成功专利转化仅为6%左右。国防科技创新活动的成果体现形式往往与“民口科研”有着不同形式,科研人员的贡献与付出往往得不到体现,高校应积极推进国防科技评价体系改进,调动高校科研人员参与国防科研项目的积极性。

(五)国防项目管理难度大,思想不重视

        国防科技的类别涵盖了基础研究、样机研制等多个专业类别,具有广泛性、多样性、复杂性。但高校人员和设备相对分散,导致国防科研项目管理工作难度加大。此外,高校普通存在“重申报、轻过程”思想观念。大部分高校不重视管理流程,质量管理体系犹如空中楼阁。

四 高校参与国防科研的对策

       承担国防科技项目是高校义不容辞的义务,也是其提高自身水平的有效途径。高校需及时利用多种方法结合实践,克服重重问题,不断加强基础研究,完善管理机制,创造良好国防科研环境。

(一)促使高校国防基础科研良性发展

        国家统筹规划高校国防基础研究。国家层面在充分考虑国防科研基础上,应建立增强国防基础前沿技术储备和提升国防科技的目标。应制定开放性课题立项、国家重大专项立项、扶持性课题立项等结合的基础研究资源配置方式。加大对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国防科技创新基地、国防特色学科等平台的支持。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支持高等学校国防基础研究,形成多元投入机制。此外,保证高校经费来源的稳定性和公平合理性,使我国的国防基础性科研工作良性发展,力争取得近期的和远期的最佳实效。

         从政策和法规层面鼓励国防科技成果转化。高校自身应探索建立一套适合自身特点的国防科技创新评价机制,在论文、成果、奖励等方面充分考虑国防科技创新的特殊性,建立起相应的职务职称评审、人才评价、奖励和激励制度等,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参与国防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整合高校国防科技实验室、平台、特色学科资源

         加强和完善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和国防学科重点实验建设。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和国防学科重点实验均是开展高水平国防科技自主创新研究,培养与吸引高水平研究人才,进行学术交流、合作与科学实验的重要研究基地。目前我国共有60家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其中高校和研究所分布拥有38所和22所。加强高校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和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建设,有利于促进高校和国防军工研究需求的衔接,便于优化整合资源。

       加强高校军民融合创新团队建设。高校军民融合团队基于知识互补,资源共享,整合优势资源的模式,在进行科技攻关和创新型科技项目中彰显出巨大优势。但我国军民融合团队存在着规模较小、教师人数较少、项目应用性不强等问题。在国家战略和政策的支持下,高校应努力构建并形成了一批高水平的军民融合创新团队,进而促进高校资源整合[3]。

         加强国防特色学科和专业建设。高校作为国防科技项目的重要育人平台,应充分发挥其人才培养上优势,积极建设国防特色学科,为国防科技领域输送更多拔尖创新人才。因此,在学科建设与布局方面,高校应按照“国防特色专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优先”的原则,达到整合和优化国防资源目的。

(三)促进信息畅通,加强军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

        通过建设军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成立高校与军工企业合作委员会、共同设立联合基金,及加强高校国际交流合作,促使信息畅通。同时注意加强与国防科技部门和军工企业联系。

(四)注重培养高质量的国防科技人才

        人才队伍建设是国防科技发展的基础。但当前国防生培养主要是传输基础知识传输,政治素质偏弱。国防生专业能力与现代化国防发展需要差距较大。高校从以下三面入手培养高素质的国防人才。

        积极参与和承担国防科研项目,国防科研项目战略性、前端行和先进性的特点,可为高校提供人才培养的实践机会。另外,对提升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与创新能力提升等具有重要意义。二战以后,麻省理工学院配合美国国防需求,担负起了美国军工尖端技术的研究任务,带动了学校在理工科方面的飞速发展和积累。

        高度重视国防教育,国防教育直接影响大学生国防意识和国防观念的形成。强化国防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形成。此外,国防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大学生身体心理素质等。

         因地制宜,结合自身特色培养国防科研人才,高校应结合自身特点与优势,因地制宜培养国防科研人才。如中北大学在常规兵器设计领域有着传统优势;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坚持服务航天的发展定位;电子科技大学号称国防电子排头兵;中南大学是核材料人才培养基地。

(五)加强资质建设和国防科技项目管理,为国防科技创新建设保驾护航

        高校应充分重视“三证”建设工作,牢固树立“保密是高压线、质量是生命线”的意识。结合高校自身特点,进行管理创新,并完善相应规章制度,保障国防科研生产健康有序进行。

         为了确保高校国防科研工作的顺利实施,按时保质地完成任务,规范和加强国防科研项目管理,根据军工部门的相关规定及高校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应设置专门的军工项目负责部门,负责学校国防科研工作的日常管理事务。并制定相应的鼓励、奖罚政策。尤其要高度重视过程管理和国防项目的质量管理。

五 结束语

        本文综述了高校从事国防科研项目的优势和困境,并提出解决策略。首先国家层面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保障和促使高校国防基础科研项目良性发展;第二,资源整合,高校结合自身特点,建立适应自身特点和符合自身发展的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第三,为了促进信息畅通,高校应加强与国防科技主管部门、军工集团、科研院所企业的协作;第四,高校应提高国防科技人才的培养质量;最后加强高校国防资质建设和国防科技项目管理工作,为国防科技研发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纪建强,黄朝峰.高校国防科技成果转化难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国防科技工业,2014(3):42-44.
[2]汪静,杨友文,李钢.基于AHP-FCE的高校国防科技成果转化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34(10):48-52+61.
[3]钟舟,王国雄,曹丽.军民融合战略下高校开展国防特色学科建设的若干思考[J].今日科技,2018(5):46-48.
[4]许妍.高校国防科研产学研合作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5(4):33-3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80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