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大学文化视域下红色文化资源与艺术教育协同创新的路径研究 ——以广西艺术学院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11 11:54:2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形成的优秀的历史文化财富,也是高校的德育沃土。大学文化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育人文化。本文以广西艺术学院为例,探索如何从大学文化视角出发,创新性挖掘红色文化资源,适应艺术教育的需求,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

关键词:大学文化;红色文化资源;艺术教育

本文引用格式:张宇璇,等.大学文化视域下红色文化资源与艺术教育协同创新的路径研究——以广西艺术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25):125-126,151.

一红色文化资源与艺术教育协同创新的出发点

(一)更好地激活大学文化育人功能的需求


         红色文化资源凝结着中国共产党人一脉相承的红色基因和革命特质,不仅是我党的珍贵历史文化财富也是高校立德树人的沃土。当前部分高校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仍存在着模式化、同质化的问题,原因之一在于没有基于大学文化角度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创新性挖掘,未能与本校独特的历史文化、专业特色相结合,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的红色文化教育矩阵。

(二)更好地适应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应该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实现同频共振的一个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者为主导的施教系统必须适合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的规律”[1]。为此必须要基于受教育对象的需求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艺术教育有其特殊的要求和规律,对于艺术类学生而言,学生的感性思维强于理性思维,思维活跃,具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参与式、创作式教学方式效果要强于说教式、研讨式教学方式。

\

 
(三)更好地整合红色文化资源实现最大化运用的需求

         红色文化资源主题鲜明、教育性强,但是分布分散、分布不均,对于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不是高等学校或个别主体的责任,需要校际之间、校市之间等的多方合作,形成一个有效的教育整体。目前各个高校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都有了一定的认识,推出了系列活动,有的甚至已形成品牌。要进一步整合现有资源,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形成公益性、常态性、有价值性的红色文化教育事业。

二 大学文化视域下,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创新性挖掘路径

(一)基于局域价值认同的挖掘


         人们对外界事物的接受往往遵循着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获得理性认识的过程。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都形成具有独特性、唯一性的发展历史,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最鲜明的历史特征。而这一历史特征也是最容易获得校内师生员工的情感价值认同,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现理性认识。基于这一认识,广西艺术学院深挖历史,提炼出了广艺的抗战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坚定不移的革命精神和矢志不渝的开拓精神,推出了在抗战中以艺术唤醒民智的创校人——我国著名教育家、艺术家满谦子、徐悲鸿、吴伯超等人的事迹,塑造历史文化典型[2]。

(二)基于培养红色文化研究智库的挖掘

         虽然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认同大体一致,但是教师在内涵解读、表现形式上仍然根据个体的理解、表达方式而千差万别。为此,引导教师通过研讨、学习等方式深入解读、掌握红色文化资源,对其进行艺术性的二次加工,提升教、学、研、创的趣味性和多元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如广西艺术学院邀请了区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到校讲学,组织开展“广西高校抗战艺术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研讨会,出版《抗战艺术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为有效激活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功能提供了智力保障。

(三)基于大学文化四个维度的挖掘

         学界一般将大学文化划定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四个维度。要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大学文化,必须要四个维度共同发展。而红色文化自身也包含着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维度。为此,要将红色文化资源与大学文化相融合,就要从大学文化的四个维度出发寻找二者的契合点,比如红色文化制度、红色景观群、红色精神、红色剧目、红色展演、红色文创产品、红色实践、红色社团等等。

三红色文化资源与艺术教育协同创新的方法

        (一)抓紧抓牢课堂育人主阵地,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创造多元丰富的教育情境。一是注重挖掘“第一课堂”的育人功能和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价值,运用多元融合的教育手段、教学方式,创造意蕴丰富的教育情境,形成以红色精神为主导的课程教育体系。二是将红色文化资源与学科专业特色相结合,建好“红色艺术沙龙”,促进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形成自由、开放的学术氛围。

         (二)依托校园文化活动“第二课堂”,掀起红色文化艺术创作热潮。创作是艺术的生命,要牢牢把握艺术类学生的认知特性和心理特征,通过艺术创作将红色文化在学生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虚功实做”,推出一批红色艺术精品[3]。

        1.开展“红色文化展演”,引导师生参与红色主题演出的创作、演出,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和体验性,激发师生为人民抒写、抒怀和抒情的正能量。

        2.编排“红色文化剧目”,通过实景实物,把“看、听、编、演、学、思、悟”融为一体,通过引导学生的情感投入,做到以情生情、以情动情、以情促学、以情促思。如广西艺术学院师生编排话剧《马蹄声碎》,讲述川西北红军长征路上五名掉队女红军战士为了追赶大部队而牺牲生命、舍己为人的感人故事。2018年,学校将广艺的抗战精神编排成话剧《艺海丰碑》,生动再现满谦子、徐悲鸿、吴伯超等人以艺术启发民众的艰辛历程,引导师生在参与作品创作、排练、展演的过程中增强他们爱校荣校、爱党爱国的优良品格。

       (三)以大学文化为载体,提炼红色大学文化。大学文化的育人机制应凸显大学精神,并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还要具有长期的导向性作用。红色文化育人贵在主题鲜明,重在落地生根,难在持之以恒。如何既充分发挥大学文化育人的长期导向功能,使红色文化育人持久性、常态性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方向。

        1.建设校内红色场馆,打造“大学红色馆群”。固定的场所,为常态化的红色文化教育提供了保障。同时,要避免资源的浪费,把红色文化资源与学校历史文化资源相结合,形成特色。如广西艺术学院打造的“红色馆群文化”,涵盖了历代名师大家的“馆藏美术精品馆”、爱校荣校的“广西艺术学院校史馆”、传承创新的“广西民族音乐博物馆”、历史悠久的“徐悲鸿纪念馆”、博采众长的“广西艺术学院美术馆”等,让师生通过参观、体验、讲解感受红色美术精品、民族优秀文化,全方位、立体式感受红色文化的艺术魅力。

       2.建好“红色景观”,景观既有装点校园环境的美学功能,又能在潜移默化中深化学生的认识。如广西艺术学院深入挖掘学校的红色文化积淀,打造了满谦子、徐悲鸿、吴伯超、阳太阳、黄独峰等学校名人雕塑群,勉励师生铭记历史,爱校荣校[4]。

        3.搭建“红色融媒体”,用好用对传播媒介。当下,互联网已然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娱乐等不可或缺的工具。要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抓准大学生的受众心理需求,用好传播媒介。为此,高校要做好红色网站建设,丰富教育内容,拓展媒介载体。如广西艺术学院建立了一个由校园网、微信微博、广播电视、易班工作站等相融合的红色文化资源融媒体宣传教育阵地,让师生随处可学、随处可见。一是,在校园网上设专题页面,分“长征记忆”“红色精神”“人物·故事”等多个板块整合资讯。二是利用微博、微信、易班推送主题文章近百篇,内容包括主题活动资讯、党史内容延展阅读、红色知识问答等,师生参与度高。三是利用广播站、电视台等校园媒介,传播党史资料、爱国新闻资讯、以声、画、视频相结合的模式,增强红色文化内容趣味。

\

 
         对于红色文化资源的创新性挖掘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立足学校的校史校情、整体布局,统筹规划,注重将红色文化资源与德育、专业特色相结合,通过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教育”、从课堂教学到社会实践的“全方位开展”、从教师到学生的“全员参与”,抓重点、强特色、成常态,形成整体性、创新性的红色文化育人体系,构建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立德树人的红色美育新高地。

参考文献

[1]肖池平.论高校红色文化育人载体创新[J].办公室业务,2018(06):41-42..
[2]吴清一.大学文化的思维向度及其育人功能实现研究[M].北京:北京市兴怀印刷厂,2015年12月第一版.
[3]何其鑫,向国华,余雪源.红色文化资源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应用[J].江西社会科学,2013,33(10):235-239.
[4]胡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77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