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核心,对学生影响深远。因此本文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通过探索两者之间的关系与影响、两者结合存在的问题和两者融合的策略三个方面着手,为更好地解决新时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提出参考。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文化素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引用格式:谷炀.传统文化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9,6(23):150-15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是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要真正发挥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必须对两者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因此,当前研究的重要领域是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结合的有效机制,充分发挥两者长处,做到尽善尽美。
一中华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与影响
(一)中华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精髓,习近平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高度评价了中华传统文化,指出:“中华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根植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1]。”而在十九大报告中总结到:“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无疑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优秀的传统文化已深深的融入中华民族血液之中,是我们的“根”和“魂”,是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凝聚民族共识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概念虽产生于现代,但其含义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古称教化。所谓教化,《说文·攴
部》云:“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说文·匕部》[2]云:“化,教行也。”。“教化就是运用从上而下的教育手段,来转变人心和风俗,从而建立起稳固的统治秩序[3]。”
因此,要根据国情,以现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为指导,不断整理、深化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提炼出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
(二)中华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1.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观与大学生德育培养。我国学生中不乏在校成绩优秀,但进入社会无法适应公司竞争、合作等而不被企业认可的例子。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着重视理论教育而忽视素质培养的情况。中华传统文化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为内容并加之以共同理想教育等信念,使分散的个体凝聚起来,形成强大的道德合力,符合当代高校提倡“立德树人”总目标的要求[4]。”
当代大学生的德育问题关乎祖国的未来和发展,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德育观能够为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提供参考。我们常告诫学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中华传统文化认为个人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成人的根本,这一点正是当今思想政治教育所需要的。
2.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修身观与大学生人格培养。中华传统文化把修身作为立身之本,《大学》有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放在首位;《论语》曰:
“吾日三省吾身”;宋代儒学强调格物致知、心学和理欲之辨;近代蔡元培、陶行知极力强调要学生“砥砺前行”,“奋斗向上”。贯穿古今,中华文化都勉励广大学子通过修身以适应和改造社会。这一观点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不谋而合。
在多元化的世界背景下,如何有效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工作之一。大学生的修身观是对理想、信念、道德、精神、品质、人格、人生目标等主要特征的反映[5]。中华传统文化中所提倡的修身观可以帮助大学生提高人格素养,弥补现代教育重理论的缺失和不足。两者结合,更强化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帮助学生修身养性,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
二中华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存在的问题
(一)未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
大多数高校没有设置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专业课程,多是公共选修课,以培养兴趣为主,缺乏有针对性的研究和系统性的课程体系。很多学校在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宣传过程缺少实施的载体,没有确定性的教育宣传内容,空谈传统文化的精髓之处,显然是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二)高校缺乏专业师资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起步较晚,很多讲授中华传统文化的老师并非科班出身,多是半路出家。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内容纷繁复杂,如果老师不够专业,未能系统讲授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导致学生一知半解,不仅不能帮助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更会断章取义,造成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误解。当前,各高校急需一支具有专业从事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和实践的教师队伍。如何更好将中华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深入浅出,潜移默化的教导学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互联网信息稂莠不齐,学生难以辨别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应当理智对待其中的机遇和挑战。不仅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巨大的冲击,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学校,互联网平台极大地扩展了学生的视野,对渴求知识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学习知识的平台和工具。但是因其具有自主性和私密性,面对良莠不齐,铺天盖地的消息,学生很难辨别,容易被其误导,形成片面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 中华传统文化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一)完善大学生传统文化课程体系
课堂教学是大学教育的主要阵地,应当完善大学生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各高校应当充分结合自身特色和教学资源,通过系统化的必修课、选修课等形式,增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增设各类优秀传统文化讲座,使学生多方向,多渠道选择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式。同时,通过渗透的方式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各个学科和教学的各个过程。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更好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人文素养。
(二)完善高校师资队伍
高校教师作为大学教育的主要群体,在教育中应主动融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不论是思想教育工作者还是专业课老师,都应当主动吸收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将其融会贯通于整个教学体系中,探究、反思和改进现有的教学模式,因材施教,润物无声地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当前,高校重点建设和投入的是传统文化师资力量的储备尤其是具备全面传统文化理论和实践综合知识的人才培养,重点培养具有较高理论研究水平的教师队伍,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实践的要求和规律,总结实践经验,为丰富和不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做好基础的[6]。”
(三)打造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互联网平台
当今,可以说每一位大学生的成长都打下了互联网的烙印。他们把网络看作生活必需品,网络必须承担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为更好的打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必须要结合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首先,加强网络监管,营造和谐清朗的网络环境,掌握舆情信息,要注意学生关注的热点并给予正向引导;其次,各高校应当结合自身特点,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网络平台。通过视频、音频、动漫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网络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到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知识;最后,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普遍使用,微平台在推广思想品德教育中发挥中坚作用。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讨论组等的推广,使学生不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更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四)营造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环境
环境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首先利用传统文化丰富大学生的第二课堂,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相结合。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例如:朗诵比赛、征文比赛、歌咏比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热情,不但增加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更使大学生成为第二课堂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第二通过学校与社会相结合,打造传统文化平台,利用实习、参观考察等机会培养学生价值观,提升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将他们在课堂中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之中。
第三通过潜在的环境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因此各高校应当注重学生的环境教育,通过家校结合、社会与学校结合的方式,形成文化圈,更好的营造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氛围,打造优秀校园文化环境。
当下,国家既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但丰富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更给中华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因此,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当砥砺前行,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向更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张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J].北京教育(德育),2015(10):20-23.
[2]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3]王威威.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方向[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121-125.
[4]卞伟静.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德育融合策略研究[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7(08):102-103.
[5]凌丹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D].沈阳: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6]欧阳九根,傅洪健.传统文化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1(09):95-9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