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新加坡中小学公民教育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07 15:19:2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为了适应未来公民社会的发展和需要,2014年起新加坡对中小学公民教育课程进行了改革,改为品格与公民教育课程。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更好地在教学中体现核心素养的内容,是当前新加坡中小学公民教育的热点话题。本文尝试从新加坡中小学的公民教育的发展历程出发,分析其发展和改革的推动因素,以期对我国思想政治课程的改革和发展有所启示。

关键词:中小学;公民教育;核心素养;课程改革

本文引用格式:张晖.新加坡中小学公民教育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18):203-204.

一 新加坡中小学公民教育的发展历程

        新加坡中小学的公民教育按时间顺序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独立初期的国民意识教育,新加坡1965年从马来西亚独立,独立后的政府面临一个重要课题,当时的新加坡大约有80%的居民是海外出生,其归属意识都指向所属的群体或者母国,欠缺基本的核心价值和伦理基础。如何在尊重和继承各民族文化的同时,建立“新加坡人”的观念,是当时政府亟需解决的任务。在新加坡,从1966年开始,所有的中小学都必须每天早晚举行升降国旗、齐唱国歌、诵读国民誓词的学校仪式。

        第二个阶段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教育部报告》和《道德发展报告》,两份报告都对当时的道德教育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认为无论是当时课程的设置,还是课程的内容,都需要进行改革,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小学《好公民》和中学《生活与成长》教科书。《好公民》教材从“自我”出发,以家庭、学校、邻居、国家、世界为主要维度,强化学生在不同层次上价值观的要求。

\

 
       第三个阶段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宣扬共同价值观和家庭价值观时期。新加坡政府1991年发布了《共同价值观白皮书》,1994年发布“新加坡家庭价值观”,这两项内容确立了新加坡公民与道德教育的基本价值观,这一时期的教材也以这两项价值观为基础进行编写。新加坡政府非常强调的是以家族为基础、以国家优先的、有机的社会观,以及集体意志优先于个人意志的伦理标准。

         第四个阶段是面向21世纪的公民教育课程。2014年为了强化“新加坡人”的信念,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品格教育,推动中小学公民教育的改革,新加坡开始在中小学开设品格和公民教育课程。学生通过品格和公民教育课程的学习,将学会承担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明白他们自己在国家未来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二新加坡中小学公民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在新加坡《品格与公民教育课程标准》的概述中,就已经明确指出,“品格与公民教育一向是新加坡教育体系的核心”,其“目标是传递价值观和培养技能,使学生成为一个具有良好品德的公民,并为社会做出贡献。”[1]品格与公民教育课程是新加坡为了适应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需要,提高人才的国际竞争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21世纪的现代公民而提出。在品格与公民教育的图表中,核心价值观是品格的基础、行为的指南;社交与情绪管理技能可以让学生有效地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而与公民道德相关的技能可以让学生成为积极的公民,建立归属感。

          品格与公民教育课程的三大核心概念分别是身份、人际关系和抉择,学生将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这三大概念的重点内容。教师可通过首要关键性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帮助学生理解三大概念。通过身份、人际关系和抉择三大概念,品格与公民教育课可以向学生传递六个核心价值观,分别是尊重、责任感、坚毅不屈、正直、关爱与和谐,进而引导学生从自身出发延伸至家庭、学校、社区、国家和世界等六个层面进行反思,从而成长为良好的个人和有用的公民。[2]

三新加坡中小学公民教育的教材改革

         在发布新课程标准的同时,2014年新加坡教育部还推出了新的教材。小学新的教材为《好品德好公民》,中学则没有品格与公民教育课本,学校可以利用教育部提供的资源,以及设计不同的计划来巩固学生的价值观意识。新《好品德好公民》教材有图文并茂的写实例子,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此外,还有鼓励亲子互动的家庭活动。新加坡教育部部长王瑞杰曾经指出,新编的教材有三大特点:首先在小学课程中,新的教材用更活泼的方式展现了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和传统文化故事;在新的教材中还设计了更多问句,这些问题能够帮助学生通过思考和反思来内化价值观;此外,为了帮助学生把所学内容落实到行动中,课程中还加入了很多活动的环节。[3]此外,这次教材改革的特点还有以下几点。

(一)教材在总体编排上呈现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趋势

       《好品德好公民》教材中,同一个主题都会在每一册的教材中反复出现,并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内容和难度,总体上呈现为一种上升的趋势,而知识的难度在不断增加,因此整个课程教材体系结构是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

(二)教材编写注重突出民族传统文化

         新加坡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这一点也体现在了教材的编写中。比如在教科书的“奶奶讲故事”专栏中,除了有中国传统文化故事孔融让梨、大禹治水等等,还有一些特别能体现“新加坡人”精神的故事,如五元树、慈善之父等等。

(三)教材编写以核心价值观为基础,兼顾其他价值观

        《好品德好公民》教材的编排遵循课标中强调的六大核心价值观(尊重、责任感、坚毅不屈、正直、关爱与和谐),两大技能(社交与情绪管理技能、与公民道德相关的技能)。其中核心价值观是品格的基础,在教材中反复出现,不断强化。除了这六大核心价值之外,教材中还加入了一些新的价值观,比如快乐、自信、勇敢等。[4]

四 新加坡中小学公民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一)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新加坡公民教育取得极大成效的重要原因在于新加坡政府的有力倡导,并且在整个国家的公民教育中,政府都承担了主要的任务和责任。新加坡政府的每一次的公民教育改革都非常重视公民意识的培养和国家认同的提高。我国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离不开公民意识的培育。[5]公民意识是我国公民必备的基本精神素质,它以权力观和义务观为核心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明确揭示了我们共同思想基础的基本内涵和要求,将不断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6]

(二)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倡导以中华传统美德为核心的道德教育

          新加坡历来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播,在新加坡建国后,儒家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在新加坡的传播和发展,有助于增强新加坡人的爱国情怀,培养了新加坡人自强自立的民族精神,在新加坡的公民教育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自十八大以来也在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我们要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倡导以中华传统美德为核心的道德教育,更好地推动国家意识的形成和公民素质的提高。

(三)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合力,完善学校公民教育评价方式

        品格与公民教育课程注意发挥学校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调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成长环境来确定教学内容。同时学校呼吁家长和社区多多配合,家庭作为孩子的主要教育场所,社区作为落实学校教学的重要场所,只有有效整合三方资源,才能相互配合,协同行动,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

 
(四)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重视社会实践的积极作用

         新加坡特别重视社会实践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作用,认为课堂上的知识必须要落实在现实中,做到身体力行、知行统一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而我国的培育过程,更多偏重于知识的讲解,对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以及社会实践不够重视。在最终的评估中,只有把学生平时的言行举止与其意识和行为的表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提高学校公民教育的效果,发挥公民教育的功能。

参考文献

[1]新加坡教育部.2014品格与公民教育课程标准[EB/OL].https://www.moe.gov.sg/education/syllabuses/character-citizenship-education 2018-10-28.
[2]程晴晴,滕志妍.新加坡新品格与公民教育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14(4):113-121.
[3]内容更活泼鼓励亲子互动《好品德好公民》新课本正式推出[EB/OL].http://www.zaobao.com/lifestyle/education/live/story20140103-295168.
[4]陈卓.新加坡品格与公民教育教科书研究——基于小学《好品德好公民》教科书的文本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17(1):54-58.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
[6]左璜,陈甜甜,郑海燕.核心价值观引领的新加坡品德课程改革最新进展及其启示[J].中小学德育,2016(7):54-5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61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