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体育文化是高校文化中的亚文化,以显性和隐性方式渗透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本文界定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认为其具有目的性、层次性、健身性、开放性、大众性等五大特征,并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相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依据,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又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践行路径。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体育文化;高校
本文引用格式:肖惠静,等.试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关系[J].教育现代化,2019,6(18):236-238.
面对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和竞争,文化力、创新能力以及人的素质的较量成为了当今世界竞争的焦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须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体育以一种独特的育化方式面向高校,被认为是大学生德育教育中最具活力和创新性的渗透载体;体育文化更是以显性和隐性的方式渗透于高校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贯穿于文化建设的各方面。如何培养内外兼修且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如何将校园体育文化发展与社会建设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对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实践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一)体育文化
文化,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是对历史发展的证明,具有极其强烈、不可割裂的历史传统性质。概括来说文化主要是指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在此过程中所积累和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体育文化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它是综合各种利用身体锻炼和提高人的生物学和精神潜力的范畴、规律、制度和物质设施。[2]从文化学的角度,体育文化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以身体运动形式及其所使用的各种场地与器材等组成的物质形态,二是以促进体育发展的各类社会组织形态和教学训练体制等组成的体育体制,三是以运动观、价值观、身体观等为内容的体育观念。
(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一种富有内涵且形式开放的文化形态,具有独特性,并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即指在高等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长期的体育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文化心理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的总和[2]。
二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
(一)目的性
当前高等学校以培养各方面全面发展、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合格性专门人才为目标。这是国家与社会赋予高等教育的办学方向,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也正是朝着这一方向服从与服务。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也应遵循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标准与要求,在统一的方向上营造适合自身发展的体育文化氛围。用正确的、普适性的、大众化的方向,全面全体学生推行全民健身运动,通过开展系列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推广科学、文明、健康的体育锻炼理念和生活方式,引导大学生真正认识体育与科学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二)层次性
以高校师生作为校园体育文化的主体,其较高的知识水平,决定了现阶段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高层次性。其参与主体较高的欣赏水平、理性消的费意识、活动设计等决定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层次。这对于完成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开展系列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推广全民健身理念和整个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支持与保证。
(三)健身性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正趋向于从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能向增强体质、加强保健及引导体育运动休闲化方向发展,如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校内外体育、体育俱乐部等,在锻炼时间、项目上都拥有较大的灵活性,在项目选择上也打破了单一性,加入了瑜伽、体育舞蹈、篮球、轮滑等运动。课后通过学生自愿加入各类俱乐部参与体育健身运动,促进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以达到增强学生体质、陶冶学生情操及形成良好个性品质的能力。
(四)开放性
当代大学生参加的各类体育活动已不再局限在校园内,可以参与其他各种校外的活动,如观看高水平竞赛、校际间的体育竞赛和交流、高水平运动队的各类联赛等;或是以校园为载体,面向社会所开展的体质与健康测试、体育与科学研讨、全民健身宣传与咨询服务等。因此,高校体育文化的社会性功能正处于日益突出的阶段。
(五)大众性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注重对人的身心需要和情感愿望的满足,并不以专业技能水平为基准,而是以普遍性的、消遣性的、游戏性的活动方式迎合参与对象,使得自己在这些活动中获得主体情感体验,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巨大吸引力。
三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分类
(一)校园体育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体育文化建设中的显性文化,是高校进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前提和物质保障,是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物质基础及外在表现形式,包括校园体育设施、场地器材,纪念性标志等。高校体育的物质文化源于某些高校的特定环境,处于基础地位,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显著的特征。一方面,具有明显的形象性。一提到校园体育物质文化,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标志性体育建筑”、“体育标识”、“体育器材”等物质形态,但是这里的体育物质文化不单纯是物质形态的产品,另外还包括一些物质形态产品所包涵的主体的思想和思维方式,即一种文化的意蕴。“这些物质形态的产品不是未经人力作用的自然物,而是对象化的劳动,是人本质力量的外化,凝聚和展示着人类的知识、思想和智慧,体现着人的情操、意志与价值观念”[3],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校园体育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核心与灵魂,主要包括为高校大多数主体接受认可的价值观念及学校体育传统、体育文化意识等,是一所学校体育的特色与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是校园文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精神文化形成于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基础上,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最高层次。体育精神文化作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它具有历史的传承性和共同性。校园体育精神受长期的积累与体育文化传统的影响,它是高校校园主体所形成的思想共识、价值取向及行为方式等。如哈佛大学崇尚个人荣誉和集体荣誉、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面貌;耶鲁大学坚持努力工作、个人贡献、团队精神、不屈不挠、对观众负责及人人参与的体育精神;清华大学传承爱国、集体荣誉、体育道德及勇于拼搏的体育精神;北京大学注重行动和宣传并重,营造不屈不挠、锻炼身体、陶冶情操、磨砺意志的价值观涉及较多。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体育活动和体育价值观共同作用的结果,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表现。
(三)校园体育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内在机制,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顺利运行的保证,是维系学校正常体育教学及营造良好体育氛围的保障机制,主要包括体育规章制度、体育教育教学管理规定、课外体育活动管理办法、代表队管理、体育竞赛管理办法、体育组织管理机制等。体育制度文化是确保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方向性的前提和基础,是确保校园体育文化健康发展的屏障。校园体育制度文化的确立,是广大师生心理诉求和切实需要的前提,是保障整个校园体育活动规范化、可操作化、科学化的准则。
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内在关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校园价值观确立的依据,指引着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在公民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4]其中“文明、平等、公正、诚信、友善”的价值标准与体育的核心理念不谋而合,指引着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实践。不管是奥林匹克运动格言中所强调的“更快,更高,更强”,还是现代体育竞技体育运动的“公平、公正、公开”的特性,以及国内外体育赛事联合会对于反兴奋剂事件的严肃处理,都不断证实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体育文化建设的可行性。体育教学、比赛在高校校园中无处不在,核心价值观的融合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开辟了源泉,这对于培养体育习惯打下良好的基础。
这更是新时代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的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一种独特方式,也是提升校园体育文化品位的关键所在。
(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与践行路径
十九大精神强调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推进体育强国、文化强国打下了坚实基础。高校作为传播、推进先进文化的主阵地,通过各种趣味性、多元性、独特性的实践形式,对于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其特有的优势。同时在体育文化众多的内涵与层次中,通过体育文化实践形式的传播与互动,以推动教育的“内化于心”与“外化于行”。正是校园体育文化所具有的特征为实施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载体和途径。
参考文献
[1]王法睿.体育文化视域下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4.
[2]黄广谋.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J].教育与职业,2009(03):168-169.
[3]云学容.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探析[D].四川大学.2004.
[4]祝玉峰.新形势下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及路径[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2):23-30.
[5]包思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2.
[6]夏晓勤,蓝劲松.中美两国大学体育文化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5(10):47-51.
[7]蒙丽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