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发布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主动呼应新变化新要求,做出新调整。作者立足农林类院校一线辅导员工作实际,深入校园文化育人现状调查,系统分析文化育人学情生情,客观考量主流意识形态阵地、从教者品牌效应等现状,研究提出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班主任等一线思政教育者服务育人主要内容和工作机制,探寻服务学生与高校管理工作结合的最佳着眼点和切入点,提出打造个人思政工作品牌、构建文化育人师生协同参与机制、探索“互联网+文化育人”等实现路径,深培厚植文化育人土壤,以期为深化和创新高校思政教育、落细落小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提供参考。
关键词:文化育人;协同机制;品牌思维;理工院系
本文引用格式:韩笑,王岚.农林类高校本科生文化育人的理论逻辑和实现路径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9,6(15):94-96.
本科教育的兼容并包,在为学生提供丰富而可选择的学习模式和知识体系之余,也要求思政工作者不断思考,即如何在学生“三多”——思想碰撞多、社会诱惑多、价值选择多背景下,实现“三进”——党的理论方阵政策进心,道德品行能力进阶,青春理想奋斗进行?显然,农林类高校思政工作要想做新做活、落细落实,必须紧密结合学生成长需要和自身特色,回应生情教情,把握育人规律,创新服务方法,把思政教育真正做到学生的心坎上,在文化育人中顺利实现目标[1]。
一文化育人工作机制实施的背景和必要性分析
(一)文化育人工作机制实施的背景
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这既为当前高校思政工作者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也重申了“以生为本”视角下“文化育人”的必要性和现实可能性[2]。传统农林类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育人有余,文化氛围营造、通识教育不足,使得工作开展中的亲和力与针对性欠缺,长效性和深入性随世易时移而趋弱,不能完全满足不断变化的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
(二)文化育人工作机制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1.当下高校学情生情决定文化育人。思政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在校生的道德、品行、涵养等是思政工作要考虑的关键因子,也是学生专业知识以外通识素养提升的有机组成[3]。随着“00后”全面步入校园,作为网络的原住民,他们带有独特的互联网的行为和思维特点,接收碎片化知识较快,但系统性学识教育欠缺;有较为强烈的爱国意识,但爱国行为冲动;盲目追求欧日韩文化,对传统文化不了解而存有排斥;价值观塑造尚未成形,情感心理尚未成熟,面对泥沙俱下、良莠不齐的资讯,尤其需要加以正确引导。
2.高校学生服务工作呼唤文化育人。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大育人体系背景和传统文化振兴工程形势,要求高校整体教育相互协调、互为支撑,农林类院校既存在高校普遍的思政课堂教育与党建、团建、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等其他管理环节相互独立或连续不畅等问题,也存在其独有的传统文化培育土壤和文化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导致学生教育管理服务与学生需求、高校发展实际不相适应的状况。
3.新时期思政队伍建设实际要求文化育人。从著名教育家梅贻琦的“从游论”角度而言,要想达到受教育者“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的效果,作为与学生接触最直接、联系最密切的群体,需要辅导员自身加强文化理论修养,既要做岗位上的“行家里手”,也要广泛涉猎不同领域知识,及时跟进新形势新方法,建立起“既专又博、触类旁通”的宽口径知识储备。当前,思政工作者从业背景、职称层级等均不相同,存在个别自身文化素质不够硬,言行失范等情况,在传统文化修养方面自身尚不足,工作效率和育人实效存在折扣。
大学时期是莘莘学子不断汲取思想养分、形成价值取向的关键阶段。加强文化育人也是大学阶段通识教育的需求,坚持不懈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中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是对高校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实现立德树人的现实回应。因此,一线思政工作者在更加明晰所担负的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前提下,更应以生为本,创新机制,多措并举,文化育人,力求将思政工作文化优势厚植为高校育人优势,为社会主义高校发展和社会进步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二 农林类高校特色文化的文化育人功能
农林类高校在长时间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色文化,这种特色校园文化与一般意义上的高校校园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其先进性特征更为明显,在文化中表现出对真理的追求、严谨认真的研究态度、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及淳朴踏实的思想等,发挥特色文化的育人功用,能提高学生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强化他们的现实责任感,提高人才培养效果。农林类高校的特色文化是学校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突出农林类高校特色的重要文化内容,发挥特色文化的文化育人功用,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为农林类高校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对农林类高校特色文化表现出的文化育人功能进行系统的解析,发现其主要从四个方面得到体现:
(一)端正学风的功能
相对于农林类高校来说,学风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构成元素,是校园文化在学生群体学习和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在新时期全面推进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农林类高校在办学过程中要认识到文化育人的重要性,将校园文化建设与特色思政教育结合在一起,对学生群体实施有效的思想指导。从这一意义层次进行探究,必须明确农林类高校特色文化表现出的最重要育人功能之一就是能端正学风,在学校内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具体对此进行解析,首先,在农林类高校特色文化建设方面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将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作为主要精神思想,重视先进文化的传播和弘扬,这就使特色文化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发挥文化育人功用[4]。其次,农林类高校特色文化的育人功用也能从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判断等方面表现出来,还能辅助学生养成经济健康的行为习惯,进而在学校范围内端正学风,形成积极向上的集体求学心态,真正做到位学生群体创设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为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实践活动中做出正确的指引。
(二)砥砺品性的功能
品行是思想道德素质的外在表现形式,而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农林类高校开展人才培养工作中实施文化育人教育的核心思想,只有学生具备较高的理想境界,才能在我国农业改革事业中贡献自己的力量,推动三农事业发展。同时,由于农林类高校教育工作本身表现出自然化特征明显、学习周期强、对学生实践能力要求高的特点,因此在学校长时间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色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养成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能通过砥砺品性激励学生在学习和探索过程中顽强拼搏,不断在农业科研领域研发出新技术和新理念。从这一角度看,农林类高校的特色文化育人功用能从价值倡导和精神引领层面得到体现,要想发挥出特色文化的育人功用,就要将特色文化融入到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方方面面,在外融入到学校特色教学管理制度、科研制度和行为准则方面,从内向师生群体的精神思想领域延伸,内化为学生对先进文化的认识和遵守,使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道德品行能得到极大的改善,最终将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人才。
(三)磨炼意志的功能
由于农林院校开展的人才培养工作与农村社会建设的联系较为紧密,因此从农林类高校特色文化的底色层面看,这种特色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中国农村长时间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乡土气息精神品质的继承和弘扬,具体挖掘其中蕴含的教育思想,发现能借助乡土文化加深学生的思想认识,在磨炼学生意志的同时使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提高她们的抗挫折能力和抗压能力[5]。简单地说就是农林类高校具有的特色文化能对学校学生的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其中蕴含的无私奉献精神、坚韧不拔的精神元素对当代大学生群体具有积极影响作用,在学校组织学生参与服务农村实践活动、下乡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深入艰苦落后的农村地区学习和成长,他们的服务意识、抗挫折能力和抗压能力必然会明显的增强,能助力学生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四)陶冶情操的功能
农林类高校构建的特色校园文化一般属于较高层次精神文化的范畴,能在教育和指导学生成长方面形成独特的优势,发挥文化育人功用,能借助先进的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力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具体对农林类高校特色文化陶冶情操的功能加以解读,发现农林类高校学生长时间接触三农问题,这一问题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的过程中能情系三农,感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情感,进而受到特色先进文化的感染和熏陶,形成高尚的人文情怀[6]。可见,农林类高校特色文化时刻教育和感染着学校中的大学生群体,使他们能沐浴着先进文化学习和成长,接受道德的洗礼,形成健全的人格,最后在社会建设过程中无私献身,为社会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三 当前提升思政工作者服务育人实效的主要路径
(一)上下联通,搭建师生协同参与的文化平台机制,营造文化思政氛围
大学生群体思想活跃,对于社会热点较为关注,频频“发声”,并且熟练使用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技术,服务育人背景下,这也为学生参与管理提供了现实可能。工作中,思政工作者可以团的干部为主,整合师生中文艺爱好者力量,“沉”到学生中,架起“连心桥”,建立文化育人师与生、网上与网下协同参与机制。比如选树标杆,用身边人带动身边人。再如通过新生入学发放记有古诗词的书签、探索暑期社会实践对传统文化的调查走访、校内开展传统文化鉴赏交流会、培训会等,充分注重活动对青年潜移默化的隐形教育,注重学生自我吸收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在实践中引导学生接续传统文化、打开世界视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7]。
(二)提炼特色,打造个人品牌,提升思政工作效度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新的学情生情要求我们充分锻造新能力、提炼新思维,创新思路和方式,在理想信念、道德品行等“深入”上下功夫,从学生能听懂、想接受的“浅出”上做文章,打造因人而异的思政教育品牌[8]。笔者结合自身文学专业背景和3年多的工作实际,在人文涉猎相对欠缺的理工院系开辟《“名人、名家、名篇鉴赏”辅导员讲堂》,由辅导员自己选取大家广为熟悉的不同行业的名人、名篇,在PPT讲述中,结合人物事迹,穿插安全、人际、婚恋观、择业观等教育,目前已开展6期,通过将传统文化视野下的名家成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总书记系列青年说,落实到思政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创新中,引导学生在文学鉴赏中更加深刻领会新理念、新思想,从而变空洞的说教、生硬的灌输为有温度有底气的教育,实现思政教育入脑入心。
(三)与时俱进,积极探索“互联网+思政教育”之路,拓展思政工作广度
据我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报告显示,在2015年6亿多网民中,学生群体占比最高,为25.2%。网络的“网罗”已成趋势,辅导员应充分借助新媒体的强渗透力、高传播度、广受众面,实现教育服务旨归。笔者所在的学院推出网络文化品牌栏目《青年的声音》,通过对师生自发创作的文化作品朗诵进行配乐推送的形式,开展线上思想引导、信念启迪、人生指引,因此栏目充分将思政工作传统优势与新媒体新技术结合,贴近学生日常、贴近生活、贴近兴趣,目前影响面较大,已推送56期,旨在用有温度、有新意的精品活动来浸润学生心灵,让思政工作“活起来”[9]。
2016年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以后,思政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新变化,呼唤“问需于生、问计于生、与生携行”的文化育人理念与方式,教育从业者应当充分关照理工科学生的文化需求,用心涵养思想深度,坚定党的理想信念;持续提升政治高度,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切实增加教育温度,以生为本,温暖学生,与生同行,引领学生;更要不断提高工作效度,增强自身能力和水平,夯实教育之基,筑牢思想之魂,为培养立场坚定、学识深厚、品德优异的社会主义优秀接班人和一流大学的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王学俭.立德树人:思想政治教育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7),4.
[2]中共福建省委教育工委宣传部.精心育人服务成长——百篇福建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辅导优秀工作案例编[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3),94.
[3]刘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模式创新研究[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12),33.
[4]陈优生,李引枝.以德育人以文化人——民办高校立德树人创新与实践[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5(12),119.
[5]龙妮娜,黄日干.新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市: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7),35.
[6]新华网.习近平:把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1208/c1024-28935841.html,2016-12-08.
[7]姜家生.班级文化育人的实践探索——以荃银“现代青年农场主”创新创业试验班为例[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4,16(5):9-12.
[8]罗晓峰.农林类高校校园环境特色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例[J].新课程研究(中旬-单),2017(5):135-136.
[9]谭卉,荣梓娴.多元文化背景下农林类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3(34):181-181,18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