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基于微课视角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05 15:44:0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以内容短小精练为主要特征的微课,符合人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特别适合教师时间碎片化、快餐化的学习需求。本文在分析微课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优势基础上,通过探讨微课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微课;教师专业发展;途径

本文引用格式:钟大鹏.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基于微课视角[J].教育现代化,2019,6(17):48-50.

        农村中小学教师出于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希望通过进修、培训等途径得到专业能力提升,但却又面临着工作与学习的矛盾,使得他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去系统地进修和学习。在这种情况下,一线教师急切需要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希望利用零碎的时间,短期内完成一次次有效的学习,以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微课的出现与普及,顺应了微时代教育发展的需求,能让教师专业发展变得快捷而有效。

一微课的再认识

         微课这个概念最早起源于美国,由美国新墨西哥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于2008年率先提出。他提出一分钟教学,并把微课称为“知识脉冲”(Knowledge Burst),以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1]自此,微课以一个正式的概念开始进入全球教育视野。

         对于微课,目前尚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定义。在国内,微课概念由胡铁生老师于2011年首次提出,胡铁生认为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教学视频,通常还包括相应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练习评测、教学反思核心和关键、学生反馈等教学支持资源,构成一种半结构化、主题突出的资源单元应用“生态环境”[2]。黎加厚[3]、焦建利[4]、张一春[5]、郑小军[6]等一批专家学者,源自各自的研究领域和实践领域,也从不同的角度对微课作了界定。尽管专家们的表述各有所不同,但本质上并无太大差异,在实践中微课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

\

 
        相对于传统40分钟课堂,微课的主要特点有:时间较短,容量较小;主题专一,内容精练;情境真实,资源多样;半结构化,易于扩充;微型研究,制作简便。这些特点使得微课在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二 微课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优势

(一) 有利于教师工学矛盾的解决和终身学习的实现


          从时间上看,传统视频课例时长一般为40分钟,而以教育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以内容短小精练为主要特征的微课,时长一般在10分钟以内,这更符合人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非常适合教师时间碎片化、学习快餐化的需求,有利于解决教师工学之间的矛盾,也有助于消除教师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负荷和倦怠情绪。在网络传播上,微课的视频格式为流媒体格式,非常适合网上共享,方便教师在线分享、交流和学习,还可方便地将其下载到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用户终端设备,随时随地进行移动学习、泛在学习和非正式学习。微课使教师学习的时空变得更广阔,为教师终身学习提供一种新的方式。

(二)有利于教师的知识内化和教学反思

          微课选题专一,主题突出,内容精练。一个知识点、一个案例、一个实验操作方法、一次班会、一次教学反思等主题内容都可以做成微课。微课通常分二大类,第一类是用于教学的微课,主要是为了解决教学中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等问题,并提供解决问题的策略,与传统课程相比,内容更加聚焦,更为实用。第二类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微课,呈现的主要是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许多具体真实的问题:如教学方法、教学反思、教育观点、教育管理、学习策略、生活思考等内容。优秀的微课往往包含了优秀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思想,是教师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的结晶,优秀微课对年青教师能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有利于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因而,第二类微课更适合于教师的观摩、评课、研究、实践和反思。

(三)形式多样的微课有利于教师的选择和使用

        微课视角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情境真实。优秀的微课则整合了“微视频、微教案、微课件、微习题、微反思”等内容,构成一个真实情境化的“微教学资源环境”。微课资源通常以视频、动画、PPT等形式呈现,多样化的微课深受一线教师的欢迎。基于微问题研究的微课具有半结构化的特点,易于扩充,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微课资源融合到自己的课堂教学当中,提高教学效率。

         目前国内的各种微课网发展迅速,内容不断丰富,资源也越来越多,可供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教师选择。常见的中小学微课资源网有:中国微课网(http://www.cnweike.cn/)、中山微课网(http://www.vko.cn/)、浙江微课网(http://wk.zjer.cn/)、江西教师网(http://www.jxteacher.com/wk/)等等。教师通过微课资源网针对性地进行分享、交流、学习与使用,可以快速有效地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专业知识。

(四)教师制作微课有利于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从技术角度看,微课制作技术门槛要求并不算高,通过简单的培训,了解并掌握一些常见的制作软件,如PPT、录屏软件、视频编辑软件等,教师就可以很快掌握微课的制作技术。微课时间短,尤其是以手机、PPT为基础的微课制作,简单易学,教师在时间和技术上容易得到保障,只要愿意,每位教师都可以成为微课的研发者。因此,微课更适合普通教师制作。从目前的实际应用情况看,微课开发的主体是一线的教师,原因源于一线的教师更了解自己学生的需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选用适合自己的制作方法制作微课,以实用为原则,以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为目的。制作微课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教学反思的过程,也是教师信息技术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形成的过程,在不断地反思与能力形成中,教师也在不断地成长。

三 微课视野下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

        为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建设高素质中小学教师队伍,国家教育部于2012年2月10日颁布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7]《专业标准》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从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小学教师要将《专业标准》作为自身专业发展的基本依据,主动参加教师培训和自主研修,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基于视频课例、微课进行学习、实践和反思,是逐步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有效途径。

(一)利用微课自主学习,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基于网络平台全开放的微课打破了时空限制,较好地解决了教师工学之间的矛盾,为教师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创造了便利。教师可以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和空间,如上下班时间、睡觉作息前时间、周末等各种零散时间,通过电脑、手机等各种终端设备上网搜索下载所需的视频课例、微课,在不同的地点几分钟就可以完成一次有效的学习。微课内容丰富多彩,自主学习的内容选择既可以是学科教学内容,也可以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识方面的内容,还可以是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内容。通过微课,学习优秀教师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问题的解决策略,学习微课的教学设计和制作方法等。教师利用微课自主学习,直接、便捷、有效。一方面,通过“零存整取”式的微课学习,不断积累知识,逐步实现知识的连通,拓展专业知识面,构建个性化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通过微课学习,重新审视和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

\

 
(二)利用微课进行教学实践,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农村学校师资紧缺,尤其是图、音、体等非主要学科的教师更为奇缺,这类课程的兼课教师可以通过国家“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资源和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的优秀视频课例和微课等教学资源进行学习,反复观摩与实践,弥补专业知识的不足,进而提高兼课教学质量。教师应积极主动大胆地参与教学改革,尝试把微课应用于翻转课堂的教学。例如,教师可以利用网上共享的微课或自己创建的微教学视频,要求学生在课前观看视频和学案材料,进行初步学习,然后在课堂上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讨论课前学到的知识,答疑解惑,还可以把知识点延伸,展开深层次、多角度的探讨。“先学后教”的翻转课堂教学方式把更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与探究学习能力的形成。微课教学法创新了课堂教学方式,但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微课同样也可以应用到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去,解决教学中的知识点、重难点问题,提高“课前”、“课中”、“课后”学习的效率和效果。不管使用哪一种教学形式,都要涉及到教学的设计与实施,教师只有通过对微课学习资源的设计运用、学习过程的调控和学习效果的评价一系列教学实践活动,才能真正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三)借力网络微课教研和校本微课研修,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能力

          《专业标准》提出中小学校要积极开展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要创造条件,定期组织教师开展视频课例、微课的观摩、学习、评课、反思、研讨等教研活动,推进基于视频课例、微课资源库的校本研修、区域网络研修新模式形成。微课网有大量的微课,新教师可以通过观摩优秀教师的微课,学习在传统培训中学不到的教学思想和隐性经验。微课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地分享、交流与应用。教师可以建立或加入已有的区域“学习共同体”,利用微课平台加强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教师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实现优势互补。在微课平台,教师既是学习者又可成为开发者和创造者,通过交流分享自己开发制作的微课,其意义远远超过微课作品本身,分享的不仅仅是作品的制作技巧,更多的是教学思想与教学智慧。

           基于校本研修的微课内容更多地来源于教师的自主需求,解决的都是教师面对的真实的教育教学问题。校本微课的开发使教师由学习者转变为研究者,突出了教师的主体性地位,教师从自身的问题和经验出发制作微课,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团队合作研发微课,教师的协作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得以有效提升,实现共同进步。在校本微课反思中,教师观看自己制作的微课视频,进行自我批判性反思,而观看同事制作的微课,可进行比较性反思。微课反思是多方位的,包括对教学目标定位的准确性反思,对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反思,对教学策略的有效性反思和教学评价合理性反思。研修微课,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学习,把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智慧等隐性知识、默会知识转化为教师自身的显性知识,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通过微课制作,提高微课的教学设计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教师通过制作校本微课,能有效地提升微教学设计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同时可解决本校的教学实际问题并丰富校本资源。微课的制作方式多样:常见的有DV摄像机拍摄录制,手机、iPad拍摄录制、录屏软件录制、PPT制作、可汗学院模式等。这些方法具有操作简便、简单易学的“平民化”特点。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制作方式,但不管采用何种方式,教师都要掌握一定的新媒体、新技术的使用和操作,才能从技术上和艺术上保障微课制作的质量。

        微课的制作通常分二步:第一步,教学设计。优秀的微课离不开科学的教学设计,相对于传统课程,微课在有限的10分钟时间内,如何做到教育教学目标更加明确,主题更加突出,内容更加精练,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深透理解教学内容,分析好每一个知识点、重点、难点或疑点,然后根据学科特点,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运用恰当的教学媒体,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第二步,精心制作。微课制作涉及到制作设备和相关制作软件的使用,还涉及到相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电视制作理论在微课中的合理运用。完整的微课应包括主题明确的名称、科学合理的正文内容、信息明了的片头片尾。高质量的微课视频制作,要充分考虑保障微课视频画面清晰、构图合理、声音清楚,声画组接要符合教学逻辑和认知心理,能全面真实地反映教学情境和教学内容。因此,教师要制作出好的微课,必然要提升教学设计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四 结束语

        实践证明,集信息化教学、个性化学习、网络教研等多重功能于一体的微课,正在悄悄地改变着教师的个性化自主学习方式、教育教学方式和研修行为方式,为教师专业发展创新了新的发展空间和发展途径。然而,我们也应该正视,我国微课的发展还处在探索阶段,微课在实践应用中仍会面临各种困惑、问题与挑战,这就需要我们的教育技术理论工作者和广大一线教师在理论和实践上加强研究和探索,不断完善和丰富微课的内涵,使微课真正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师益友。

参考文献

[1]Shieh,David.These lectures are gone in 60 seconds.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2009,(26):1-13.
[2]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5-13.
[3]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0-12.
[4]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3-14.
[5]张一春.微课建设与思考[J].中国教育网络,2013,(10):28-31.
[6]郑小军,张霞.微课的六点质疑及回应[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2):48-54.
[7]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教师[2012]1号)[EB/OL].[2014-8-20].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991/201212/xxgk_145603.html.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44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