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基于产业集群的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04 16:56:2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现有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存在的问题,结合产业集群的发展背景及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机理,从产业集群角度提出了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实施过程中的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产业集群;产学研;策略与建议

本文引用格式:谭璐薇,等.基于产业集群的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18):102-103,106.

一前言

        随着经济发展的逐步全球化,我国的产业结构也面临着不断的调整和升级。产业集群作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在促进经济增长和实现现代化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998年,美国学者波特首次提出了产业集群。它是指与某一产业相关的所有利益方在某一地理区域内的集中。产业集群既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又能够提高资源的合理利用率。

        同时,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推进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以逐步提高我国的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地方高校作为知识人才的生产地,在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在归纳总结我国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基础上,结合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机理,提出了产业集群背景下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实施过程中的策略与建议。

\

 
二 产学研合作模式概述

        产学研其本质上是经济、教育和科技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学者关于产学研合作模式开展了大量研究,基于不同学者的不同角度研究,对产学研的合作模式的分类不同,主要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有以下两种。

(一)校地合作模式

         在此种模式中,高校依托智力资源和科学研究方面的优势,与当地企业进行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进行产学研合作。高校是拥有新技术、新信息、新观念、新思想,是人才输出的中心、技术转化的中心;而地方拥有较多的资源,可进行人才培训、科技试验基地,以及技术推广等。

(二)校企合作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包括战略合作模式、技术支撑合作模式和项目合作模式三种模式。

       1.战略合作模式。企业基于长远利益的考虑,依托高校的科研和人才优势来研发新技术及新产品。这是产学研合作模式中成效最显著的模式,是最高级的模式。在此种模式中,由企业投资建立高校、企业两方进行合作研发的基地,购买设备原材料,提供科研经费进行研发工作。战略合作模式可以有效减少合作伙伴之间的产权纠纷,促进知识产权的转化,是产学研合作的未来发展趋势。

        2.技术支撑模式。高校充分发挥科研、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在资金、社会资源等方面与企业进行合作,共同研发高新技术。

       3.项目合作模式。这种模式以项目作为载体,由人才和技术等优势来克服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以实行重点突破。合作方式包括企业投入研发经费设置研发课题、校企联合申报国家和省市各级各类课题等。为了保证产学研合作的顺利进行,项目合作模式应签订完备的技术合作协议来约束高校和企业的行为,并对违反协议的行为进行明确的处理。

       目前,对产学研合作模式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文献较多,且经过近些年的发展,我国产学研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例如,随着产学研的合作模式逐渐创新,其协同发展也更加协调,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作用十分显著。与此同时,我国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实施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1、产业集群与高校信息不对称;2、未形成强烈的诚信合作意识观念;3、地方高校输送的人才与企业所需不匹配;4、产学研的意识观念淡薄不到位。

三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机理

        1.产业集群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集群内部存在的不同资源可以依据经济规律进行活动,以此构建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与此同时,集群中的各个企业可以按照各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就近采购,进而降低交易成本费用。另外,大量的企业因地理位置而集中在特定的区域内,使得各种公共服务设施及公共资源等可以共享。

         2.产业集群可推动技术创新和知识传播。知识和技术在产业内部从创造到转化这个过程构成了产业集群的明显优势。产业集群不但有助于企业实现外部规模经济,还可以为企业节约交易费用。更重要的是,借助价值链共享和资源互补等手段,有利于实现企业竞争与合作的效率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提高。竞争压力促使企业不得不追求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的创新,而各个创新成果的运用又会带动产业的创新。同时,相关科研机构和产业集群内的公共研发平台等,使得企业和科研机构能够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开展合作,这使得新的技术成果能够更快速地转化为产品,并由此获得产业竞争优势。

       3.作为促进知识流动的机制,产业集群内的互动学习可以全面应用知识和技术合作促进共同技术研发,创造新的创新机会。产业集群的目标和优势,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是通过产业内组织空间的集聚实现分工、技术合作和创新的优势。而紧密的创新网络以及积极的知识外溢和扩散是产业集群的重要优势来源。

       因此,由于地理位置上的趋近规模经济,资源共享和其他影响最终促成了产业集群的存在与发展,产业集群长期存在和增长的驱动力在于集群内创新资源的积累,创新能力的培育以及创新网络的知识外溢。

四产业集群视角下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实施策略

       产业集群本质上是具有特定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的复杂适应性系统。要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必须进一步发挥地方高校在产业集群中的作用。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就产业集群背景下,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实施建议。

(一)紧密结合高校学科设置与产业集群

        从国外典型产业集群的发展可以看出,拥有一流学科,其产业集群的发展都是世界闻名的。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的根本驱动力是技术创新,而实现创新的前提和基础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以及创新思想。产业集群覆盖了许多不同的学科领域,它所需要的人才是各个领域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且不同高校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所在区域的产业集群不尽相同,产业集群发展壮大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的人才,更需要综合性人才。所以,地方高校应该在发挥本校优势学科专业的同时,要注重从优势中建立学科群,孕育建设交叉新兴学科。

\

 
(二)提升产学研投入力度

         地方高校可以利用自身的科研团队、实验基地、技术设备等优势,适当增加产学研投入力度,同时,结合地方新产业、新能源、新思路,建设一批将产学研结合的创新团队和企业组织,形成高校产业园区,利用区域发展的支持资金和财政预算拨款等,增加高校的人才培养投入力度,加强对投入资源的管理与控制,提升人才综合能力,提高人力资源价值与知识价值。

(三)注重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

       地方高校在教学内容设置上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要深入分析相关的行业知识。同时应增加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的比例,加大创新实验等内容。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其快速适应行业,拥有实践竞争优势,实现技术人才知识与技能结合,为地方经济与社会提供技术人才保障。

(四)建立产学研创新联盟

        产学研创新联盟要注重主体、环境相互间的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的合理配置。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明确合作各方的权力与义务,发挥战略联盟本身的优势,实现其对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推动作用,从而提升整个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综上,在产业集群背景下,地方高校作为产学研助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主要角色,应该充分发挥自身所具有的人才培养与输出优势,形成强烈的产学研合作观念,在人才的培养上,应结合本区域特色产业打造本校优势学科群,以更好地将人才与企业进行对接。

参考文献

[1]常蕊,焦立新,汪建飞.农业产业集群与高校产学研合作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13(06):131-133.
[2]周永红,蔡艳芳.区域性高校与本地集群企业技术创新互利共生研究——基于知识服务供给视角[J].科技创业月刊,2016,29(19):24-28.
[3]贾伟.基于产业集群的特色型大学产学研合作机制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6.
[4]陶丹,胡冬云.产业集群背景下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研究——以重庆电子信息产业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3,33(22):167-171.
[5]吴丽华,罗米良.日本高校在创新型产业集群形成中的作用[J].教育评论,2011(01):153-155.
[6]张燕.产业集群背景下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02):130-13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36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