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专业群与区域产业集群协同 发展的思考论文

发布时间:2023-06-05 10:54:4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2017 年 12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 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了“逐步提高企业参与高等职 业教育办学程度, 进一步健全多元办学体制机制,全 面推进校企协同育人”的总体目标[1] 。2019 年 1 月,国 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进一步健全国家 职业教育制度框架[2] 。 同年 3 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 发布了《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 设计划的意见》,明确提出“双高计划”学校和专业群 必须秉持服务行业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初心,以产 教融合为主线,以创新性举措强化内涵建设,引领职 业教育发展[3] 。可以说,从国家和政府层面来讲,以高 标准的产教融合推动专业群与区域产业集群协同发 展,成为高职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高质量专业群建设是高职院 校整体实力的体现, 也是专业内涵建设的集中体现, 是高职院校紧密对接服务地方区域产业集群的载体, 也是高职院校不断积累和沉积人才培养实践经验的 过程[4] 。专业群是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深入发展的有机 载体,而探究“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专业群与区域产 业集群协同发展是专业群建设的需要,更是经济快速 发展的需要[5- 6]。
\

  一、相关背景

  协同发展是在一定外界条件下, 社会或组织系 统的子集之间协同合作, 使得整个系统的结构状态的结果 。它是人们长时间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积累的 思想准则 、方式方法 、机制等,其出现既是长期的经 验积累和总结,同时也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再学习和 再认识。

  近年来,教育的协同发展一直是教育界研究的热 点问题,其中基础教育的家校协同发挥着比较关键的 作用,而高等教育的多元协同也必将在教育中发挥关 键作用 。高职教育既是高等教育,同时也是类型教育, 其核心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好高职教育的关 键在于发展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而问题的焦点在 于合作, 有效的协同合作发展是高职教育的必然选 择 。高职教育有效进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关键在 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即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有效 协同必然会促进社会纵深发展 。对于高职教育而言, 专业群紧密对接和服务区域产业集群是近年来研究 的热点 。众多学者以协同为基础,认为专业群与区域 产业集群协同发展,进一步促进了高职教育与区域经 济协同发展,这是有机融合、相互促进的过程,且在高 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过程中,协同发展系统要 素之间的关系呈现出非线性关系。

  高职院校以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技术服务为目 标,企业以追逐利润为目标,政府对高职院校和企业 的支持,目的是实现知识经济协同发展 。 由于高职院 校、企业、政府追求的目标存在差异性,因此高职教育 的发展与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协同关系一直在博弈。 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能否有效协同,既取决于协同主体要素,也取决于外部环境要素。

  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由多元论, 经过制约论、依存论、互动论,逐渐发展到协同论,这既是高 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两个系统逐渐融合的结 果, 也是工业经济向网络经济转变过程中高职教育与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环境变化的必然要求。“双高计划” 背景下,只有实现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才能 实现高职院校、企业、政府之间的共赢,才能真正实现 区域知识、经济等要素的协同发展,并由投资驱动经济 发展的生产方式向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生产方式转 变,最终实现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高职专业群与区域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四大主体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 是专业群与区域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主要途径, 更是 办好高职教育的关键所在[8-9] 。2018 年 2 月,教育部等 六部门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明确提出 了校企主导、政府推动、行业指导、校企双主体实施的 校企合作机制,也进一步提出各级政府要在支持政策、 服务平台和保障机制等方面给予支持[10] 。如图 1 所示, 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时,主要是要建立多主体协 同发展协调机制,促使政府、行业、企业、学校这四大主 体相互支持,因为没有“政行企校”的多元参与发挥联 动效应,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可能走得远,专业群与区 域产业集群协同发展也就是空中楼阁[11]。

  (一)政府

  教育部门根据国家的总体发展规划,历来高度重 视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联合其他部门一道引导企业 和行业积极参与高职教育,在职业教育中承担了宏观 规划、总体协同和全面指导的职能,而高职教育在凝 聚了众多合力后,稳步发展,成效明显。根据国务院办 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教育部 联合相关部门制定并下发的《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 办法》等文件,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提供了产教融合 的政策依据,进而推动校企协同育人。

  (二)行业

  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在产业发展中具有不 可替代的作用, 在高职教育中也起到了关键的指导 作用 。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细化了工种和职 业,而不同的职业跨度较大,这就需要行业组织的积 极指导 。行业组织应根据不同的行业特点和职业需 要,在校企合作中提出建议或规划,对高职院校的校 企合作进行绩效评价,并提供相应的指导和服务,从 而进一步推动产教深度融合、校企深度合作 。 目前,行业主管部门根据产业结构的调整,重组了 56 个行 业指导委员会,覆盖了生产发展需要的各行各业,构 建了行业组织指导高职教育发展的有机载体, 牵头 组织制定了专业目录 、专业建设标准 、专业课程标 准、实训实习标准、校企合作标准等一系列国家级标 准,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职业教育标准体系,为高职院 校办学提供了依据。行业主管部门根据产业结构的调整,重组了 56 个行 业指导委员会,覆盖了生产发展需要的各行各业,构 建了行业组织指导高职教育发展的有机载体, 牵头 组织制定了专业目录 、专业建设标准 、专业课程标 准、实训实习标准、校企合作标准等一系列国家级标 准,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职业教育标准体系,为高职院 校办学提供了依据。
\

(三)企业

  高职院校培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最终需要进 入企业 。在校企协同育人的过程中,企业发挥着关键 的作用,具体而言,其在人才就业、技能训练、师生实 践等方面起到主体作用,因此企业参与高职教育是现 实的需要,也是产教深度融合的结果 。目前,国家提倡 有实力、有条件的企业自己主办或参与办学,在人才 培养、学生实习、技能培训等方面要积极参与。

  (四)学校

  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要展现担当,积极对接区域产业集群,强化产教融合办学的基本模式,进一 步将校企合作纳入学校的发展规划,构建合理有效的 教育教学方式和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管理机构和人 员,以此为基点反向促进“三教”改革,为满足区域产 业集群的人才需求提供坚强保障,进一步增强职业教 育的适应性。

  三、“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专业群与区域产业集 群协同发展的现状

  高职院校专业群服务地方区域产业集群的案例 非常多 。 以湖南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为例,目 前,国内、国外轨道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为轨道交通 装备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市场,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 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呈现增长态势, 对此, 高职院校要主动适应市场需求,为企业提供数量充足 的人才,这就对专业群的人才培养供给能力提出了挑 战。换言之,轨道交通高端装备的快速转型升级,以及 轨道交通产业结构的变化、技术水平的升级、复杂技 术的应用、企业管理的变革、服务方式的转变,要求高 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随之发生变化,如何培养 复合型、创新型、发展型人才,给专业群人才培养带来 了挑战。

  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专业群是湖南铁道职业技术 学院的重点专业群,以全国职业院校装备制造类示范 专业点和省级示范特色专业铁道机车车辆制造与维 护专业为龙头,以省特色专业和精品专业数控技术为 骨干,以机械设计与制造、电机与电器技术等专业为 支撑,为服务“一 带一路”、“中国制造 2025”、湖南省 “三高四新”战略,对接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与应用领 域,在装备制造全寿命周期的服务理念下,既满足服 务机车车辆整机、机车车辆零部件生产制造的要求, 又适应相应装备客户服务等配套岗位,专业群内各专 业具有“专业基础相通、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 享”等特征 。目前,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专业群在对接湖 南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协同发展方面仍存在 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一是专业群缺乏动态调整机制。轨道交通装备制 造专业群以铁道机车车辆制造与维护专业为龙头,群 内专业还包括机械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制冷与空 调技术、电机与电器等专业,从专业结构上来看,该专 业群偏向制造类, 但是随着轨道交通行业的快速发 展, 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需要的是复合型人 才,特别是对人工智能、控制类专业人才的需求较大,这导致它与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对接的适应 性不强,对接产业集群及产业链时没有形成系统性架 构,因此需要进一步优化专业群的结构,从而形成紧 跟产业集群调整的专业群动态调整机制。二是产教融 合平台成效不显著。专业群建设中形成的众多产教融 合平台未能发挥实际作用,如依托轨道交通装备制造 专业群与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合作成立的智 能制造产业学院影响度不大,该产业学院在人才培养 方面有一定成效,但是在课程建设、技术开发等方面 还存在较大问题。三是专业群服务区域产业集群的适 应性不强 。企业对职业教育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在人 才招聘、技术开发、社会服务等方面还未能认识到职 业教育的重要性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培养 的是技术技能型人才,企业应有准确的定位,选择适 合企业发展的人才 。四是多方主体的关系不清晰 。职 业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哪一 方主体能独立完成的,因此需要多方参与,但目前政 府、行业、企业及学校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面的定 位不够清晰和准确,未能发挥最大实效。

  四、“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专业群与区域产业集 群协同发展的策略

  构建“双高计划”背景下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 专业群人才培养协调机制,核心在于多方联动,基础 在于各方支持,特别是政府、企业、行业、学校对专业 群人才培养协调机制的构建起到关键的保障作用。针 对“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专业群与区域产业集群协 同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本文从政府 、企业、行 业、学校四大主体的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具体 如下。

  (一)核心保障:进一步加强政府政策引领

  新职教法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进行了政 策的引导, 为政府政策引领提供了法律基础和保障, 政府将进一步发挥政策引领作用,推动高职专业群积 极适应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增强自身的适应性 。10 余年来,政府高度重视高职人才培养,强调校企合作、 产教融合是高职人才培养的核心, 从 2010 年开始发 文不少于 10 次,特别是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 施方案》,强调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 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完善评价机制,规范人才培 养全过程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健全 多元化办学格局,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扶持 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举办各类职业教育。这是高职教育纲领性文件,进一步强调了产教融合在高职教 育中发挥的关键作用 。随着国家对产教融合、校企合 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企业积极对接地方高职院校 的积极性明显增强 。政策引领主要是从税收优惠、配 套政策、管理制度等方面调动企业的积极性,这进一 步激发了企业和学校的内生动力,促使其积极深化产 教融合、校企合作。

  (二)关键保障:全面拓展企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快速转型 升级, 企业对复合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学 校学生难就业和企业生产招工难的问题越发突显 。国 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强调在高 职院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 (以下简称“1+X”证书制度) 。为了解决“两难”局面,企 业积极落实“1+X”证书制度,积极参与高职人才培养 工作, 特别在技能证书方面积极开发题库并组织培 训,引入一线生产的技能性操作,而学校组织学生参 与培训和考证, 通过考证的学生得到了企业的认可, 具备较强的就业竞争力。“1+X”证书制度成为解决高 职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不紧密、社会力量参与高 职教育积极性不高、评价模式改革力度不足、复合型 技能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不畅等问题的重 要途径。职业教育培养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是企业的 核心需求,然而随着产教深度融合,企业对职业教育 的需求并不单纯体现在人才需求上,高职院校在服务 区域产业集群方面还可以提供技术开发 、职工培训 等。企业与高职院校深挖区域产业集群和专业群的潜 力,利用各自优势进行深度合作,可进一步增强高职 院校服务区域产业集群的适应性,也进一步促进了区 域产业集群的高质量快速发展。

\

  (三)托底保障:全面激发高职专业群的活力

  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起到主体托底作用,专业群 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激发活力 。近年来,高职教育随着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迎来重要的变革,人才培养模式 不断创新,特别是在“双高计划”背景下的人才培养出 现了众多新亮点。学校作为主体与企业建立了产业学 院、职教集团等新型教育集团模式,也出现了中高职 衔接机制、现代学徒制机制、特色订单班等新型的人 才培养模式 。然而专业群建设动态调整机制缺失、专 业人才培养滞后都是专业群的活力未能激发所致,对 此,学校需要更新专业群发展理念,进一步建立专业 群动态调整机制,紧密对接区域产业集群,聚焦高端 产业和产业高端, 融入产业发展并促进产业转型升 级,同时优化专业群内部师资结构,以此提升专业群 的活力,增强专业群服务区域产业集群的适应性。

  (四)激励保障:进一步强化行业协会对职业教育 的测评

  行业协会建立职业教育标准和测评制度对高职 专业群的发展起到关键的激励作用。高职专业群深度 服务区域产业集群在实施中存在标准不统一、评价不 一致问题,对此,行业协会要进一步理清自身职能,了 解行业的需求,积极对接政府,发挥关键的桥梁和纽 带作用,同时根据行业需要建立高职专业群服务区域 产业集群的标准和测评制度,从而对职业教育发展起 到关键的激励作用。

  总之,“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专业群与区域产业 集群协同发展需要深化产教融合 、加强校企合作,具 体要进一步加强政府、行业、企业 、学校各方主体协 作,促使专业群与区域产业集群无缝对接,企业的人 才需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无缝对接,工作岗位与课程 教育无缝对接,从而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EB/OL].(2017-12- 19) [2022 -06 -20].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 -12/19/con- tent_5248564.htm.
  [2]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 (2019 -01 -24) [2022 -06 -20].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 - 02/13/content_5365341.htm.
  [3] 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 设计划的意见[EB/OL].(2019-03-29)[2022-06-20].http://www.moe.gov. cn/srcsite/A07/moe_737/s3876_qt/201904/t20190402_376471.html.
  [4] 杨文.产教融合背景下专业群与区域产业集群协同发展人才培 养机制构建:以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科技视界,2021(26): 100-101.
  [5] 杨文.基于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湖南铁道职业技 术学院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18(14):24.
  [6] 杨文,童忠文,黄剑锋.产教融合背景下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专业群 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科技视界,2021(30):101-102.
  [7] 周香, 闫文平.“双高计划”实施背景下高职专业群与产业群的协 同机理 、价值及路径分析[J] . 实验技术 与管 理 ,2022.39 (2):216 - 221.248.
  [8] 陈伟峰.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专业群与产业集群对接策略:以福 建省泉州市为例[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1(2):21-27.79.
  [9] 金满文,李云飞,李悦.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度研 究:以辽宁沿海经济带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18.20(3):17-20.
  [10] 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的通 知[EB/OL].(2018-02-05)[2022-06-20].http://www.moe.gov.cn/srcsite/ A07/s7055/201802/t20180214_327467.html
  [11] 王超,佟启玉,聂爱林,等.基于“六个强省”视阈的专业集群与产 业集群耦合发展的思考[J].农场经济管理,2021(12):21-2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5721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