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基于《桥梁下部施工》课程改革方案思考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04 15:15:0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当前的高职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但学校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两张皮”现象依然存在。要解决这些问题,最终要落实到每门专业课程上。基于《桥梁下部施工》进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课程教学改革方案思考,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实践教学、课程考核、线上教学及师资队伍等方面提出具体的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产教融合;实践教学

本文引用格式:陈伟利,任海萍,梁艳.基于《桥梁下部施工》课程改革方案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9,6(15):39-41.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高职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为发展现代技术产业体系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受到体制和机制多重因素影响,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上不能完全适应。一些学校教育重视课堂教学,轻实践能力培养,教学实践“两张皮”现象依然存在。要想解决好这些问题,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势在必行,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高职教育质量、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课程《桥梁下部施工》探讨如何进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课程学改革模式思考,为有效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提供了方法和措施。

一当前《桥梁下部施工》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市场人才需求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高校为了提高人才培养效果,积极探索了课程改革措施,极大提高了课程教学有效性。但是综合分析《桥梁下部施工》教学实际情况,发现在教学活动中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严重制约了教学作用的发挥,不仅会降低教学效果,也会限制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将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下面就对《桥梁下部施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

        其一,教材内容滞后,无法适应桥梁下部工程施工技术的发展要求。近几年,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情况下,我国建桥技术得到了蓬勃发展,多种新的建设理论、新工艺材料、新设备以及新的施工技术随之出现,在施工环节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纵观高校《桥梁下部施工》课程教学中所使用的教材,发现仍然沿用传统的教材,教材更新速度慢,无法满足施工技术飞速发展背景下教学改革的需求,这就导致学生对《桥梁下部施工》课程内容的学习存在局限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受到严重的制约。

        其二,课程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受到传统工科教学思想的影响,当前《桥梁下部施工》课程教学环节教师往往按照教材中的章节顺序向学生讲解施工机械设备、桥梁基础以及不同类型桥梁施工方法等方面的内容,并且一般单独介绍不同部分的工程施工技术,教学片面性问题明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深入了解桥梁的整体施工方案比选方面的内容,对施工过程中结构体系内力变化知识也不够了解,甚至难以形成对下部结构到上不结构施工的正确认识,学生在施工控制、施工组织设计方面的能力难以得到有效的培养,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造成严重的制约。同时,教学方法的落后也会导致学生缺乏对《桥梁下部施工》课程进行深入探究的兴趣,在学生自主学习兴趣不足的情况下难以形成对知识内容的深入理解和感知,也会影响课程教学成效。

        其三,实践教学严重不足。对高校《桥梁下部施工》课程教学活动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发现部分高校缺乏对《桥梁下部施工》课程教学的应有重视,所安排的课时相对较少,且主要教学活动以理论教学为主,忽视了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的必要性,导致学生在课堂学习认识局限性问题明显,仅仅能对部分施工技术形成平面化的感知,无法真正按照施工实际情况作出合理的技术调整决策,学习效果不够理想。同时,部分学校虽然也开设了《桥梁下部施工》实践课程,但是由于与企业的联系不够紧密,受到施工现场安全因素的制约,不愿意将学生带入到施工现场进行参观学习,导致将理论教学和实践学习割裂开来,严重降低了学生学习工程实践知识和技能的系统性,也会导致实践教学功能弱化,学生对工程施工的认识存在局限性,严重制约了学生全面发展。

二基于《桥梁下部施工》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案

(一)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


         1.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以《桥梁下部施工技术》课程内容为支撑的就业岗位是公路工程施工员、监理员,我们将充分调研相关职业岗位(群),邀请企业及职教界专家召开“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研讨会,参照国家职业分类,对典型工作任务和相关职业能力进行归类分析,确保与国家职业标准对接,收集、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归纳专业核心知识与技能,进而开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1]。

        结合学院办学定位和服务面向,对接交通行业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根据行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并转化为课程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按照职业成长规律分解成若干教学情境。

2.教学方法、手段改革

        (1)教学方法改革。课程的教学方法拟通过课堂板书、ppt、桥梁图片展示、三维桥梁模型、三维施工动画等方法和手段向学生综合讲解、演示,旨在引导学生详细了解桥梁下部构造及施工的流程。

       模块一、桥梁基本知识,结合书本采用板书+ppt的教学方法,上网搜索桥梁图片资源构建图片资源库进行教学
模块二、桥梁下部构造与设计,购买三维缩尺教学模型,自主制作或购买三维电子模型,还可以利用三维打印机自行绘制与打印桥梁浅基础和桩基础的缩尺模型,上网搜索桥梁下部的图片并引进真正的工程图纸进行教学及进行模型细节的处理和学习[2]。

         模块三、桥梁测量放样,课堂讲解+实训基地实训的教学方法,有条件的聘请施工一线技术工人给学生直接讲解放样过程。

       模块四、五,桥梁基础施工+桥梁墩台施工,课堂讲解+三维虚拟仿真,有条件的组织学生去施工一线参观学习,并聘请施工一线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予以配合讲解。

       模块六、基础和墩台的检测与评定,课堂讲解检测原理,重点工序如泥浆检测可以带学生去实训室做实验,有些项目如超声波检测可以去实训基地实训,大型试验如桩基静载试验可以采用录像播放+施工检测一线参观的教学方法、手段。

\

 
        (2)教学手段改革。其一,加强对先进教学技术的应用,紧跟学科前沿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在教师尝试对《桥梁下部施工》课程教学活动进行改革时,要把握学科前沿思想和相关技术,将最新的研究理论、施工技术以及涉及到的施工设备等纳入到教学体系中,如可以结合体外预应力技术、无应力状态法施工控制技术、桥梁安全监测技术以及旧桥危桥加固维修技术、跨海大桥施工技术等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能接触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掌握学科前沿知识,在对教学内容进行革新的基础上,也拓展学生眼界,使学生丰富自身知识储备,强化学生综合素养[3]。同时,要加强学校教学与企业指导的结合,为学生创造参与企业实践的机会,使他们能掌握一线施工技术,在实践学习中验证所学理论知识,切实提高教学有效性。

        其二,合理应用教学案例。在按照《桥梁下部施工》课程教学需求对课程教学手段进行创新的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创造性的应用教学案例,即将教学案例与阶段教学法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的发挥案例教学的重要作用[4]。在选择教学资源时,教师可以尽量选择城市周边较为典型的桥梁施工项目情况做为教学案例,按照阶段性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针对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并对项目施工方面各部分详细施工方案进行解析,结合案例实际情况对施工技术影响下工期问题、结构受力问题以及工程造价问题等进行研究,争取形成对施工全过程的系统认识,加深学生的理解,争取达到预期效果。

        其三,创造实践教学平台。《桥梁下部施工》课程教学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较高的要求,所以为了弥补传统课堂教学中实践教学不足的问题,在改革教学手段时要将搭建实践教学平台作为重点,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教学指导服务。首先,要深入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引入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开展实践课程,确保在教学活动中能对学生的实践学习提供科学的指导,向学生传授行业前沿知识和技术,让学生能了解实际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法。其次,要在工程现场开展教学活动,将课堂教学向工程工地现场延伸,让专业技术人员结合现场施工情况对学生实施教学讲解,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突出教学实效。最后,深入推进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分散学习的条件,使学生能亲身参与到各类型工程实践中,通过参与具体的施工项目学习和了解这方面的课程内容,提高学习有效性,逐步实现培育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

(二)加强实训室建设,强化实践教学

        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根据专业特点,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面向应用领域,开发一批综合性实训课程或实训项目[5]。引导学生开展“教、学、做”一体化学习,专业能力得到系统训练。重点建设一批课程急需的路桥实训基地、实训室和实训项目(我院已经和中铁十七局等单位签订合作协议进行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如泥浆检测、桩基础低应变检测和超声波检测项目。依托科研项目购买三维打印机,自行设计和制作一批三维桥梁电子模型(已经开始制作),随时可以打印成三维实体缩尺模型。聘请施工一线有经验的技术人员来学校做兼职教师,给老师和学生们就新材料、新工艺进行补课

(三)改革课程评价内容和方法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的价值判断。教学评价不仅能及时展示学生的工作成果,分享学习经验,激发学习兴趣和潜能,反馈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还能检验教师教学的效果,为教师的教学决策服务[6]。

        本课程采用专业成绩与综合能力评估相结合、线上评价与线下评价相结合、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教师(校内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自我评价和组员互评)相结合的“四结合”评价方式,引入企业考核目标,推行多方面、多形式、分阶段对学生学习态度和阶段性学习成果的考核,侧重对学生认知过程和实际能力形成的监督和评价,共包含“教学、实训、期末考试、平时专业讲座”四部分,由校内专职教师、校外企业兼职教师和学生根据具体任务实施完成。

\

 
(四)加强信息化课程及资源建设

         以先进的教育技术改造传统教育教学,广泛应用和开发数字化信息资源,包括网络课程、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等。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开发与能力训练配套的一体化教材,实训指导书、培训包等,大量引入实际工作案例,突出实用性和先进性。

         当前《桥梁下部施工》课程已经在智慧职教平台的上线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道路桥梁工程技术省级资源库,相关的ppt、微课视频、桥梁下部构造与施工图片已经上网,目前在线学习人数已经达到1695人,而且学习人数还在不断攀升。

         当务之急是把一些课堂不容易呈现的大型试验及施工流程做成虚拟仿真项目,放到网络平台,供学员们随时可以用手机在线或下载学习[7]。

        同时在智慧职教MOOC学院开设《桥梁下部施工》在线开放课(目前已实现,网(http://mooc.icve.com.cn/design/myStudent/myStudent.html?courseOpenId=vqtadapqaxpygxurkriiw#page=2),学生离校赴企业进行实习活动,利用工地弹性时间,在线学习《桥梁下部施工》课程知识,实现时间碎片化学习。每周分别进行一次翻转课堂,进行检测、答疑、督促活动。课程结束后在企业完成课程考试和考核。

(五)打造专兼结合的《桥梁下部施工》课程教学教师队伍
      
         在教学实施环节,一方面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参与到《桥梁下部施工》课程体系及课程标准的制定中来,内容选取,数字化资源建设等也要征求一线工作人员的意见;另一方面选派学院青年教师,去工地参加挂职实践锻炼,和一线技术人员学习交流实践技能,丰富提升专业技能后回到课堂进行教学;鼓励青年教师提升学历层次,考取注册类资格证书,《桥梁下部施工》教学团队已经有2人取得建造师证、1人取得注册结构工程师证、4人取得公路检测工程师证书。鼓励专业老师走出校门,依托学院的人力和财力,服务地方经济,提升教师服务社会的能力[8]。

        《桥梁下部施工》课程团队每学期聘请1-2位校外专家开设2-4次讲座或座谈,将行业前沿技术、材料、工艺等信息及时传达给教师和学生,为学生真正走向工作岗位铺路架桥。教师团队进一步对接行业标准,完善课程体系,丰富课程资源,全方面、多维度关注行业发展。

三结语

         2017年10月,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指出,要深化产教融合。“产教结合、校企一体”的办学模式,是当前高职院校开辟的一条新的发展之路,但这刚刚是起步,而且由于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不同,各专业的特点不同,所以具体做法也不尽相同。但我们只要坚定思想,坚持探索,认真把握好市场信息,依靠科技进步,职业教育的发展稳定前行,明天一定能走上一条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土木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教学改革措施——本硕博一体化[J].木林隆,丁文其,钱建固,赵程.教育现代化.2016(36)54-55
[2]应用型大学《桥梁工程》教学现状及教材改革方案[J].李龙,王凤丽,张东明,姚梦佳.科技视界.2016(17)21+2
[3]创建基于大工程观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张俊平,禹奇才,童华炜,焦楚杰.中国高等教育.2012(06)27-29
[4]刘东霞.基于桥梁施工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改革[J].现代职业教育,2018(14):125.
[5]张勇.基于能力本位的桥梁施工技术课程改革实践探讨[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0(3):78-82.
[6]卢冰.分析道路桥梁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J].赤子,2018(10):252.
[7] 张赛威.市政桥梁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J].电大理工,2016(3):52-53.
[8]原心红,张文华.高职院校《桥梁施工技术》实践课程改革探索——以内蒙古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18(5):9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34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