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地方高职院校建设国内一流专业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建设国内一流高职专业应从十个方面入手,即一流的专业培养目标、一流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流的教学团队、一流的课程和教学方法、一流的实习实训条件、一流的校企合作、一流的专业文化、一流的学生、一流的科研和社会服务、一流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关键词:专业建设;地方高职院校;标准;路径
本文引用格式:李强等.地方高职院校国内一流专业建设标准及路径探析——以德州职院粮食工程技术专业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14):145-148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到2020年“建成一批世界一流的职业院校和骨干专业,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高地”。职业院校建设“世界一流的骨干专业”,首先应当建成国内一流的骨干专业,没有国内一流难有世界一流。地方高职院校是指隶属于地方政府,由地方政府拨款运行并负责管理的高职院校。地方高职院校建设国内一流专业对于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促进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 地方高职院校建设国内一流专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建设国内一流专业是办人民满意高职教育的必然要求。专业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工作,专业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高职教育已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满足了社会公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高质量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迫切;同时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严重短缺,强化内涵发展意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愈来愈成为高校办学声誉的载体和生存发展的生命线[1]。建设国内一流专业是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支撑。高职院校在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智力与人才支撑,解决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问题,培养“大国工匠”和技能大师等方面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必须克服专业设置同质化现象,对接区域强势产业,优化专业结构,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特色拳头专业打造成国内一流专业,服务新旧动能转换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科技服务的需要。
建设国内一流专业是提高办学效益的迫切需要。长期以来,我国许多高职院校尤其是国办学校,为了扩大生源,盲目设置专业,多多益善,造成重复投资,不但浪费了资源,而且毕业生就业困难。建设国内一流专业就是要达到少而精,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将专业打造成国内一流,吸引生源,满足需求,发挥规模效益。
地方高职院校建设国内一流专业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2017年,我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已达1346所,开设了19个专业大类、99个专业类、761个专业,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各领域,具备了大规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而这些专业有很大一部分是由地方高职院校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要而开设的,是地方高职院校的特色或拳头专业,经过努力完全可以建成国内一流专业。
德州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德州职院)是2005年整合建校的德州市唯一国办高职院校。德州职院粮油食品专业群主要包括粮食工程技术、食品生物技术、食品贮运与营销三个高职专业,而粮食工程技术专业为该专业群的核心专业,该专业源于1977年建校、隶属于山东省粮食局的原山东省德州粮食学校所开设的粮油饲料加工与储检专业,至今已有40余年的办学历史,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山东是粮油加工业强省,德州是“中国粮油食品城”“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京津冀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在粮食生产、粮油深加工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这为办好粮油食品专业群创造了丰厚的土壤。早在2010年,德州职院粮食工程技术专业即被确定为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专业。2013年,学校在山东省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工程中,将粮食工程技术专业列为重点支持专业建设项目。经过三年的建设,已成为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科研基地、中储粮山东分公司培训基地、山东省粮食行业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德州市主食化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骨干单位,办学条件和办学质量有了长足进步。据了解,目前全国高职院校开设粮食工程技术专业的院校只有15所左右,且都是从原来的粮食中专专业延续而来的,办学水平相差不大。因此,德州职院有信心、有能力将粮食工程技术专业建成高职院校国内一流专业。
二 地方高职院校国内一流专业建设标准和路径
根据优质高职院校一流专业建设要求,结合德州职院粮食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实践,提出粮食工程技术专业国内一流专业建设标准“十大要素”及建设路径。
(一)一流的专业培养目标
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行动方向,具有导向价值;体现了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水平层次,具有标识价值;影响了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士气高低,具有激励价值[2]。一流的高职专业必须要有一流的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德州职院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及专业简介》(截至2017年)要求,立足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契合学校身处北方冬小麦和大豆、花生主要产区的实际,将粮食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面向小麦加工、油脂加工企业,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小麦加工、油脂加工、粮油储藏、粮油食品检验等专业相关知识,具备操作小麦加工设备、油脂加工设备及相关制品检测仪器,具备工艺调整和研发能力,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在粮油加工企业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从事小麦加工、油脂加工、粮油储藏、粮油品质检验等工作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要将该专业建成国内一流的高职专业,其培养的学生素质应当更高,技术技能应该更强。
(二)一流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一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创新一流的人才培养模式。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中,创新了诸多人才培养模式,诸如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等等。无论怎么改革和创新,都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即一切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根本;都必须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这一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
德州职院为培养一流的粮食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创新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充分利用学校牵头成立的德州职业教育集团政、行、企、校“四位一体”办学平台,先后与中储粮(盘锦)油脂有限公司合作创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学校和企业分段由教师和师傅进行培养,学生与师傅一一对接,在校学习和顶岗实习定期轮换,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学习效果好;与滨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创新“假期准员工”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利用寒暑假到企业集中进行实训,由企业一线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学生实践;与益海嘉里(德州)粮油工业有限公司建立了“益海嘉里”订单班,企业选派4名工程师每周到校上实训课,学生集中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真正实现了学校和企业“双主体”育人。
(三)一流的教学团队
习近平同志指出:“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大学办学能力和水平[3]。”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那么,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和过硬的技术技能。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我国高职院校教师队伍选拔主要是从本科高校毕业生中进行的,形成了从学校到学校的教师队伍选拔模式,其结果是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历,技术技能偏低,只能照本宣科。教育部《高等职业学校粮食工程专业教学标准(试行)》要求,“粮食工程专业的教师团队在结构上应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学校专任教师队伍(具有高校教师资格);二是来自粮油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即兼职教师,原则上应具有高级技术职称。”即通过建立“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实践课程由来自企业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的办法,解决专任教师技术技能匮乏的问题。但是,由于粮油企业专业技术人员都是企业的业务骨干,工作比较繁忙,企业考勤又严,难以抽出身来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实践课程由来自企业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的要求难以实现。德州职院与滨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创新的“假期准员工”人才培养模式,利用假期安排学生到企业实训,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带训;与益海嘉里(德州)粮油工业有限公司签订的“益海嘉里”订单班培养协议,由企业选派4名工程师每周到校为学生上实训课,较好地解决了“双师结构”教学团队问题。
(四)一流的课程和教学方法
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教学资源库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成的,服务于教学的一个共享式在线资源平台。高职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开发和建设,通过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有助于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的改革,有利于加强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构造跨时空集成的教育资源和教学环境,改革专业教学模式,为学习者营造灵活、自主、个性化的学习平台,对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4]。课程和教学资源库都是供学生学习的资源,建设国内一流专业必须有一流的课程和教学资源库,以供学生学习之用。教学问题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作用的结果,除了有一流的课程和教学资源库外,还必须有一流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它包括了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教与学的方法。在教法与学法中,教法处于主导地位。大学课堂教学有五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安静(silence)”,即课堂上很安静,学生不发言;第二重境界是“回答(answer)”,即老师课堂上提出问题,学生们只回答对或不对,是或不是;第三重境界是“对话(dialogue)”,即老师与学生之间有一定的互动;第四重境界是“批判(critical)”,即学生会对老师的讲授内容提出质疑;第五重境界是“辩论(debate)”,即学生与老师互相反驳[5]。老师应当积极鼓励学生树立批判性思维,对老师讲授的内容敢于提出质疑,敢于同老师互相辩论。只有这样,才能碰撞出技术创新的火花,培育出“胜于蓝”的高徒。
德州职院在粮食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比例占总学时的比例达到56.5%。同时,还请专业骨干教师开发了粮油储藏技术和油脂制取技术等网络课程,牵头联系全国5所开设粮食工程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和15家粮油骨干企业联合建设粮食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以提升本专业教学水平,满足学生线上学习需求。
(五)一流的实习实训条件
先进、充足的实习实训设备和“工厂化”的实训基地,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这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2013年德州职院在省级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过程中,完善了粮油加工等11个实训室,购置了先进的实训设备240余台套,极大地改善了粮食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训条件。日前,德州职院与德州市粮食局商定,拟将德州市粮食局与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联合建立的“德州国家粮食质量监测站与国家粮科院联合实验室”整体搬迁到德州职院,供教学、科研、行业管理和企业经营多用,学校再购进一批先进的实训设备,使粮食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训条件达到国内同类院校一流水平。
(六)一流的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否扎实有效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也是目前制约职业院校提升办学水平的瓶颈。现实中,形式上的校企合作十分普遍,真正能够有效服务于高职人才培养与企业生产的合作不多,大部分高职教学活动无企业参与,即使有企业参与培养,也只涉及个别教学环节。只有逐步改变校企合而不作的状况,力争从形式走向实质,才能真正推动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变[6]。德州职院粮食工程技术专业注重抓好与合作企业的深度合作,努力提高合作成效,先后与中粮面业(德州)有限公司、益海嘉里(德州)粮油工业有限公司、滨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等业内骨干企业进行了深度有效地合作,达到了校企双赢。
(七)一流的专业文化
专业文化建设是专业建设的灵魂,是继专业设置与调整、专业课程体系、专业基础设施等基本条件建设之后的深层次内涵建设,是师生的教学活动持续有活力发展的价值引导与基本保障[7]。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能胜任相应岗位工作的职业人,而成为一个合格的职业人,必须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是职业活动中的综合技能,而职业素养则是贯穿在整个技能活动中的职业态度和职业精神,它比职业能力更为重要。专业课程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专业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8]。建设一流的专业,必须建设一流的专业文化。通过专业文化来化人育人,耳融目染,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使学生热爱所学专业,立志终身从事所学专业,为本行业企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对工匠精神形成高度认同,对本行业企业的技术技能大师形成高度崇拜,从而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积极的职业心态、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过硬的专业知识、精湛的职业技能和优秀的职业行为习惯。建设一流的专业文化必须立足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这个目标,汲取行业企业文化的精髓。长期以来,我国粮食行业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粮食行业企业文化,如“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的重粮文化;“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的使命文化;“宁流千滴汗,不失一粒粮”敬业文化,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建设一流的粮食工程技术专业文化中不断弘扬光大。
(八)一流的学生
目前,社会上有多种大学综合实力排行榜,其评价指标体系、指标权重虽然各有不同,但都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大学办学实力的首要指标,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世界大学排行榜中,人才培养质量指标分值甚至占到了54%[9]。培养一流的学生不仅是一流高职院校的使命和责任,也是一流高职院校的本质要求,更是一流专业的重要表征。一流的高职学生要有赤诚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深厚的人文底蕴;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较宽的知识面;熟练的技术技能和顽强的创新创业能力;宽广的国际视野和较强的国际交往能力等,培养一流学生就要从这些方面入手。
(九)一流的科研和社会服务
高职院校是人才、知识、技术、技能荟萃之地,且通过职业教育集团等校企合作纽带,与企业联系密切,理应通过加强科研和社会服务,积极主动参与企业技术创新,推动技术成果扩散,为科技型小微企业创业提供人才和科技服务。高职院校主动参与企业技术创新,不仅可以锻炼和提高教师队伍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创业意识,而且可以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当然,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不能追求“高、大、上”,主要应以行业企业应用技术研究为主,从生产一线找课题,将企业难题作为科研课题。高职院校教师科研和参与企业技术创新不能单打独斗,要强化与行业企业的协同创新,由高职院校教师与行业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合作开展横向课题研究,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提高技术创新的效益和效率。对于粮食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师来说,当前要聚焦粮油适度加工和深加工、粮食仓储、先进装备制造、高效粮食物流、粮食质量安全等方面,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同时,要积极拓宽成果转化渠道,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动更多粮食行业创新成果实现市场化、产业化。
(十)一流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就读高职院校的目的是学得一门技术,谋得一份职业。麦可思调查显示,高职高专院校2016届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仅为63%,对就业现状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收入低(64%)和发展空间不够(56%)。近三年,德州职院粮食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呈现供不应求状况,一次性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都为100%,毕业半年后平均月收入都在3000元以上,且经过1-2年的一线岗位锻炼,基本都能从事技能操作类或技术类岗位,发展状况良好,就业满意度较高。
当然,一流是一个比较的、模糊的、动态的概念,地方高职院校建成国内一流专业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德州职院粮食工程技术专业目前距离国内一流专业标准、与兄弟院校该专业办学水平相比,还有不小差距,需经艰难困苦,方能玉汝于成。
参考文献
[1]陈治亚.高水平行业高校建设一流专业的思考[J].中国高校科技,2016(6):4.
[2]王严淞.论我国一流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J].中国高教研究,2016(8):13-15.
[3]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18-5-3(2).
[4]童卫军,姜涛.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平台建设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6(1):107.
[5]邬大光.大学人才培养须走出自己的路[N].光明日报,2018-6-19(13).
[6]王运宏,徐丽玲.从形式到实质:高职校企合作优化策略[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60.
[7]周永雄.“双一流”背景下专业文化建设探析[J].铜仁学院学报,2017(7):62-64.
[8]郑伦卉,肖永莉.高职专业文化建设若干问题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17):256.
[9]谢和平.培养一流的学生建设一流的大学[J].中国高等教育,2014(1):2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2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