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食品毒理学》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是食品安全性评价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学。本文结合以往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与经验,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以及考核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与分析,以期提高食品毒理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食品毒理学;教学改革;蓝墨云班课
本文引用格式:张春玲,等.《食品毒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9,6(16):59-61.
食品毒理学是现代毒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毒理学的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在食品科学中的应用。食品毒理学是借用基础毒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性质、来源及对人体损害的作用与机制,评价其安全性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以及提出预防管理措施的一门学科[1]。
食品毒理学是农林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本科教学中的专业核心课和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并重的课程,是食品安全评价的理论基础与方法学,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有重要地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于2001年在全国率先创办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并于2008年开设了食品毒理学课程。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基础课程,该课程教学由两部分构成,包括理论教学(28学时)和实验教学(8学时)。食品毒理学与化学、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解剖学、生理学、营养学、食品卫生学等知识密切相关。对于食品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缺乏医学、解剖学和生理学等相关知识背景,增加了学生对本门课程理解和掌握的难度。同时,食品毒理学是实践性较强的一门课程,背景知识的缺乏也会影响实验课程的教学。任何一种食品有无毒性、毒性大小的检验与评价都是通过实验来实现的,因此,实验教学是食品毒理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针对这些特点,我们对食品毒理学的课堂教学、实验教学以及考核方式进行探索与分析,旨在提高食品毒理学的教学质量。
一 理论教学改革
(一)课下自学与课上讲授结合
食品安全问题是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与焦点,食品毒理学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从机理的角度阐述外源化学物的安全性,阐明食品毒理学研究的三个阶段,即描述性毒理学、机制毒理学和管理毒理学之间的关系[2]。基于这样的教学目的,正确引导学生进入毒理学知识的学习,并从新的角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提高该课程教学成效的重要途径。然而,食品毒理学课程涉及的内容广泛、概念众多、知识抽象,课程章节较多、学时偏少,且学生缺乏医学、解剖学、生理学等背景知识,因而增加了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掌握的难度。因此,围绕将要开展的学习内容,利用蓝墨云班课APP(1.5中详细介绍)将相关预习要求传至班课,引导学生课下搜集经典的文字材料、案例、动画素材、视频资料,以便自主学习,下节课前分组进行10分钟问题解析与汇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培养学生对相关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二)知识点与案例教学结合
案例教学是目前非常实用的一种教学手段,非常适用于食品毒理学的教学。在社会大环境下,与时俱进,引入当前的热点、焦点及典型案例进行启发式教学。借助多媒体,进行网络搜索和文献查阅,整理与食品毒理学内容相关的食品安全事件和热点问题,并结合教材内容,通过对事件发生的原因、后果及处理办法的分析来引导学生理解相关知识,进而学会运用毒理学知识对生活中常见的安全性问题进行自主分析,拓展视野,建立毒理学研究思维,提升学习效率,培养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致畸作用”时,以“反应停”引起的“海豹婴儿”,“胎儿乙醇综合征”等生活中能见到的出生异常现象等作为前引,以生活中的实例为素材,让学生了解到食品毒理学的内容安排是真实有意义的,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能更快速、更深刻的理解、掌握食品毒理学知识。
(三)教学内容的补充与更新
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不断发展,新的理论、技术、研究手段如组学技术、克隆技术、核酸杂交技术、PCR技术、DNA测序和一系列突变检测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食品毒理学研究[3]。在教学过程中应与时俱进,及时补充和更新教学内容。虽然每学年讲授学生群体不同,但是须避免教材、课件、教学方法、素材、案例等一成不变,应根据实际情况每年制定、更新教学大纲和课程质量标准,按照大纲和课程质量标准的要求及时补充和更新教学内容。讲授食品毒理学课程的教师,一般都具备毒理学的研究背景或目前从事毒理学或毒理学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能够密切关注领域研究动态和前沿,并将自身研究进展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做到教学科研相辅相成,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蓝墨云班课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化、移动化必将成为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4]指出,要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基础上,建立新型信息化教学环境,优化教育模式,推动教育改革。蓝墨云班课便是在该背景下产生的一款移动教学助手,利用学生“机不离手”的生活习惯,以手机作为辅助教学工具,提高师生的互动效率和教学效果,使教学变得轻松、有趣、简单、高效[5]。蓝墨云班课是一款移动教学APP,为移动环境下的教与学设计。教师在APP中创建自己的班课,将产生的邀请码分享给学生,如果一名教师带不同班级课程,可创建多个班课。学生下载蓝墨云班课APP后,通过邀请码加入该班课。教师可以通过APP管理自己的班课,学生也可以通过APP与老师进行交流和互动。蓝墨云班课应教学要求而产生,具有操作简便、功能实用、及时完善的特点。目前,比较常用的有签到功能、课堂测验、课堂提问、发布通知、课后答疑等功能。
签到功能,改变了传统的点名方式,采用一键签到和手势签到的时效签到方式,不仅能够提高签到效率、节约时间,而且能够有效避免传统点名方式出现的作弊答到现象,使签到变得有趣、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
课堂提问环节常会出现被动点名提问的现象,尤其是人数较多的课堂,老师一提问,学生就低头,或者一窝蜂的小声回答,很少主动单独回答问题。这样的课堂往往比较混乱,学生容易滥竽充数,老师也很难把握教学效果,不清楚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采用蓝墨云班课摇一摇功能,随机摇取学生回答问题,同时增加经验值,增强了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答题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而且教师也能以课堂答题记录作为平时成绩的参考。
课堂测验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在每一阶段的学习之后,可以在课堂安排小测验,课前将测试题目上传至蓝墨云班课题库,课上设置考试时间后开始测试,在规定时间作答后提交,很快获得考试成绩和试卷分析,这种方法大大节约了印制试卷、批改试卷、核算成绩的时间和成本,使得平时测验更方便、快捷,更可以使平时测验常态化,有利于督促学生学习,及时检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避免期末考试临时抱佛脚的现象,让教学工作更有成效。
传统高校教学工作大多仅限于课堂50分钟,课下答疑互动极少,蓝墨云班课具有课后答疑互动功能,能有效将课程学习延续到课余时间。课后,老师将作业上传至蓝墨云班课,学生完成作业后通过APP提交,老师通过手机批改并给出相应的经验值。同时,蓝墨云班课的“答疑讨论区”更是一个课后交流与互动的有效平台,学生根据自身学习效果进行提问和讨论,师生互动,解决了课下师生交流、答疑解惑有限的难题。
根据课程内容、特点、进度,准备相应教学资源,如课件、辅助教材、教学计划、延伸素材、相关图片、视频、网站链接等课前上传至蓝墨云班课资料库,方便学生预习,了解课程的背景知识、重点难点等内容。蓝墨云班课的“通知”功能能够提醒学生查看资源、学习任务、课程变动、课程安排等信息。此外,教师可通过“头脑风暴”发布课后思考题,根据学生答题情况和对资源的利用情况给出相应的经验值,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学发展中心对蓝墨云班课在不同课程、课堂容量、学生群体等条件下进行试用,获得反馈,及时调整、完善、更新功能。对于食品毒理学课程来讲,采用蓝墨云班课的投票问卷进行最直接的调查,获得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了解蓝墨云班课使用的利弊,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方式以及内容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二 实验教学改革
(一)具备动物实验基础,提高实验效率
食品毒理学评价的主要手段是动物实验,掌握动物实验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尤为重要。但是,实验课开始之前学生没有接触过大鼠、小鼠、兔等实验动物,不具备动物实验操作的基本知识,因此需要培养学生对动物实验的操作技能。我校食品学院开设的《实验动物学》课程目前是在《食品毒理学》课程的后一学期进行,为了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急性毒性试验”、“蓄积毒性试验”、“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等一般毒性试验的操作与评价方法,有必要将《实验动物学》作为先修课程。通过实验动物学的学习对实验动物相关知识有一定了解,具备了动物实验的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为食品毒理学实验的开展提供先行条件,提高实验效率和效果。
(二)鼓励学生参与,提高实验技能
在外源化学物半数致死量的测定中,结合当前公众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设置如三聚氰胺、菊酯类农药、亚硝酸盐等的半数致死量的测定,从切身利益出发,增加学生进行实验的兴趣和动力,同时又可以深入理解和掌握相应的基础知识和应用。实验教学应让学生更多的参与,从全局了解实验内容。例如,急性毒性实验中LD50的测定,学生根据事先了解的实验目的和任务,分小组自行查阅资料,收集信息,确定待测外源化学物,制定实验方案。教师根据各组准备情况作相应的指导,然后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并分析结果、完成实验报告,教师根据实验设计、操作和报告完成情况几个方面进行打分。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更多的参与到实验中来,督促学生自主完成实验,提高实验技能。
三 考核方式改革
(一)平时成绩
食品毒理学课程传统的考核方式采用平时成绩(20%)+理论考核(70%)+实验考核(10%)的形式,具体见表1。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20%,但只有出勤和作业两项,构成形式比较单一,而且作业是课后完成后上交,不能完全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鉴于食品毒理学课程内容多、学时少的特点,采用蓝墨云班课进行签到、课堂小测及交流互动等进行省时、高效的平时考核(详见一(四))。针对课程重点、难点以及需要特别掌握的知识点,可以以专题的形式在蓝墨云班课上提前发布通知,学生分组准备资料,课上进行5~10分钟PPT汇报,每个专题由一个小组汇报,其余小组以书面报告形式提交,分别给出成绩。另外,重点章节作业也作为平时考核内容。综上,改革后的平时考核形式多样(见表2),涉及的内容广泛,有助于学生在完成过程中汲取知识,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
(二)实验考核
实验成绩占总评成绩的10%,所占比例较小,造成学生不够重视实验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也很难达到食品毒理学教学目标。实验教学的考核主要以实验报告为主,辅以实验操作评分。实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部分学生操作不够认真,甚至滥竽充数,但实验报告却完成的较好,因此,这样的考核过程很难反映学生对实验的掌握情况,不利于提高实验技能和素质。针对这种考核方式的弊端,教研组逐步加大实验考核的比例,从10%提高到20%。以实验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实验能力为目标,将实验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具体方法见二(二)。考核包括资料查询与搜集情况、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和实验报告几个方面(表2)。以期提高学生实验能力,培养科研思维,引导学生由知识掌握型向能力培养型转变。
四 结语
食品毒理学理论和实验教学是学科建设中的重要环节,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有机结合可以提高学生对该门课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不断摸索和创新教学手段,不断完善教学设计,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培养优秀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宁,马良.食品毒理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孙庆申,李梦洋,程丽,等.食品毒理学理论及实验课教学改革与反思[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9:48-49.
[3]王新,张建新.食品毒理学教学改革实践与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1,3:73.
[4]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Z].2011,(6),5-6.
[5]王妍入.蓝墨云班课在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7,49:341-34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