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纵向科研教学:新形势下本科生导师制的新出路论文

发布时间:2019-11-29 15:29:2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在“四个回归”为纲领的新时代高校教育背景下,以纵向科研教学为具体实现形式的本科生导师制,可有效解决目前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时遇到的“生师比过大”、“定位不清晰”、“形式主义严重”、“背景文化差异大”等问题,成为其新形势下的新出路。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纵向科研教学;高等教育

本文引用格式:陈烨,等.纵向科研教学:新形势下本科生导师制的新出路[J].教育现代化,2019,6(10):75-77.

一 引言

        本科生导师制,始创于英国牛津大学,被誉为“牛津皇冠上的宝石”[1]。其核心思想在于教会学生独立思维,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意识和能力[2]。自诞生后,在西方国家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20世纪末,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爆发性增长,如何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实现由“粗放经营”到“精细化教学”的转变,提高我国高校毕业生质量,成为我国新形势下教育事业面对的突出问题[3]。被世界范围内众多名校采纳的本科生导师制无疑为我国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 我国本科生导师制发展现状

        我国自上世纪四十年代,在教育大家蔡元培先生的指导下,开始开展本科生导师制方面的工作,至今已有近80年的发展历史。但在国外高等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本科生导师制在我国却表现出严重的“水土不服”,主要表现为“师生比过大”、“导师定位不清晰”、“形式主义严重”、“背景文化差异大”等问题。

(一)生师比过大

        据教育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本专科在校人数为27535869人,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244.3万人,普通高校生师比高达17.52:1[4]。而且由于高校间的“贫富差距”等问题,部分地方高校生师比甚至高达几十比一。而在本科生导师制发展较为成功的美国常春藤高校中,平均生师比仅为7:1。相比之下,我国普通高校生师比过大。而且,由于各高校对本科生导师均有一定的选拔要求,有资格担任本科生导师的教师仅为我国高校教师中的一部分,而且这其中由于现阶段我国高校对每个教师还有一定的科研及日常教学指标要求,部分教师尚无足够的精力担任本科生导师制这一方面的工作。再加上其中一部分教师还兼任学院或学校的行政工作,上述因素均会导致本就不足的导师资源更加匮乏。

(二)导师制定位不清晰

         本科生导师制究其本质,由其产生历史根源来看,其是一种特殊的“教学制度”。在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现有发展形势下,其更倾向于一种特色育人方式,不具有教学制度特有的强制性、约束性等特性[5]。就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毕业生“毕业论文导师制”为例,其仅对学生最后一学年的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进行指导工作,可视为本科生导师制一特例,但又与本科生导师制的内涵存在一定差异,如何区分此类论文导师等短期导师与本科生导师这类长期导师,二者之间的定位及区别如何划分,也是有待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为便于日常工作及教学管理,我国大多数高校均设有班主任、辅导员、年级主任等职务。就本科生导师制内涵,其日常事务应包涵上述职务教师的工作,但由于我国生师比等现状的制约,又不可能在短期内解决这一问题。因此,如何从本科生导师制这一制度设定本身去与辅导员等制度加以明确区分,使得各本科生导师可在工作时明确界定自身工作与辅导员、班主任、任课老师等工作范围的界限,进而保证本科生导师制的工作成效。

(三)形式主义严重

        本科生导师制自引入我国高校教育体系,由于各类实际因素的制约,愈加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究其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本科生所学课程过多,过杂,任务过重。在国外一流高校,每位学生一周安排四次课程左右,每天仅上午或下午上课。学生有大量时间用于课程预习及课后习题论文,自学时间充分。每位学生可阅读大量与所学课程相关的书籍文献,进而在课上与指导老师进行讨论、交流、自由发表自我观点,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而在我国,无论是国内一流高校还是地方普通高校,学生每学期就要学习8、9门课程甚至更多,每周大多数时间均被课程占用,甚至周末也要上课。每位学生只好囫囵吞枣、消化每天所学知识已属难得,遑论课余自我阅读,扩展提高?自然上课时亦难提出自我观点,与任课老师进行辩论交流。第二,在我国目前高等教育发展阶段,本科教育更多地只是高中教育的延伸与稍许提高,学生还以被动接受每天所学知识为主,尚未养成主动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导致学生每次形式化的参与本科生导师的每次辅导课,效果甚微。第三,由于我国目前导师日常教学工作繁重。再加上每学年重重考核压力,每年底各高校都要用科学考核的方式对所有任课教师的科研工作做加法,重重压力之下,高校教师精力不得不更加分散,使得本科生导师工作敷衍。最后,本科生导师制考核方式的形式化,由于本科生导师制生效时间长、学生思辨能力的养成受众多因素的影响且其外在表现不明显,因此各高校行政部门对本科生导师制成效的考察从理论上讲具有一定的难度。若通过《本科生导师工作手册》等内容对本科生导师工作进行考察,则易流于形式,记录一些事实夸大甚至不存在的辅导课情况[6]。

(四)背景文化差异大

        本科生导师制诞生与西方文化体系中,以苏格拉底传统教学方法为哲学的牛津大学导师制,是与自由教育的内在理念相互呼应的,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与独立思想为目的。导师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角色是平等的,学生在与导师的沟通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着质疑的态度与探索的精神。导师在与学生沟通过程中,秉承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对每个学生均进行个别化指导。学生主动参与配合师生双方进行自由平等的交流。而在我国五千年来的“贵和”价值观为基础的传统文化思想影响下,“求同”成为整体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主张各类说法含蓄委婉的表达,对诘问式的思维思辨交流较为反感,在许多问题更多地倾向于寻求最终观点的一致性,而不是各类观点的平等共存[7]。另一方面,我国从中小学教育开始,倡导师道尊严,权威观点,教师被整个教育体系置于“高高在上”的位置,我国学生从中小学教育开始在各个方面一贯以师为尊,学生习惯于被教师引导,习惯于观点的顺从。进入大学以后,本科生导师的位置已发生改变,在学术问题上,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二者的平等交流,自由辩论是值得倡导的。

三 纵向科研教学的特点与优势

        纵向科研教学,是指师生通过共同研究一个完整的纵向研究课题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是理论和实践互动的一种教学模式。纵向课题可以是国家课题、省级课题,也可以是导师自拟课题。在纵向科研教学中,导师可根据项目组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其量身定做短期及长期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不断沟通交流,诱导启发学生对某一问题进行思考,并与导师进行思辨性交流,就已有成果或理论就某一具体实现或某一方面进行改进,培养其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并具有以下几点优势,可在某种程度上解决本科生导师制目前存在的几大问题。

\

 
(一)可担任“导师”人数增多

         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体制下,高校教师人数在短期内大幅度增加,生师比达到欧美等发达国家水准是不客观的,也是不现实的。以此为前提,在纵向科研教学过程中,相关专业领域内的研究生或博士生,以及有志于本科生专业素质培养的高年级学生,可依据导师的指示,在某些场合替代导师与本科生进行沟通和交流,缓解目前我国本科生导师人数不足的压力。一方面缓解导师工作压力,可以就项目本身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进而引导学生学习更加先进深入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就低年级学生而言,其与高年级学生交流,相比于与导师交流,过程更顺畅,畅所欲言,于其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更有益处。

(二)导师定位更加清晰

         在纵向科研教学过程中,导师在专业教学方面,体现着引领者与指引者的作用。与现存的班导师、班主任、辅导员等角色有着本质的区别。纵向科研教学中的导师专注于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注重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辅以生活上的指导关心,为其日后进入社会更好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长期项目教学中,导师可分阶段为每一学生制定培养方案,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由于纵向科研教学中导师角色的专一性,其与现有的辅导员制度、毕业论文导师制度有着本质的区别,其导师定位更加清晰,更有力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思辨能力。另一方面,也更好区分导师的工作范围,进而保证本科生导师制中导师的工作成效。

(三)形式主义向实用主义的转变

         形式主义是本科生导师制在我国目前遇到的最严重的阻碍之一。这其中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原因。纵向科研教学作为一种长期性的教学手段,学生在完成日常学习任务的同时,可在自身空余时间就项目中的教学内容进行自学并记录自学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及问题,时间周期长,学生自身学习压力不大,对项目中的学习内容有更深刻理解。在与导师沟通过程中提出自身对于这一问题的见解,并与目前已有的理论进行比较分析,在潜移默化中养成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在纵向科研教学过程中,项目中心主旨明确,内容宽泛,每个学生可就自身兴趣选择一个切入点进行深入研究,从基础开始,养成主动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位导师可根据自身目前研究方向对纵向科研教学中的课题进行设置,在纵向科研教学过程中,教学互补,教学相长。纵向科研教学的同时加深自己对这一研究方向的理解,便于各位导师集中精力对某一专业领域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最后,纵向科研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同时,掌握某一领域的专业技能,培养专业素养,为将来步入社会,从事相应领域的研究工作打下基础。整整大学四年纵向科研教学的成功与否与最终学生的就业、升学等方面密切相关。对高校行政部门而言,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本科生导师制中各导师工作的考核难度。

(四)平等沟通,因材施教

        纵向科研教学过程中,各导师可就某一专业领域中的问题与学生进行自由深入的探讨,引导学生在学术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培养学生专业问题方面人人平等的思想,和学生平等沟通。在平时与学生就学术问题平等交流过程中,由于专业领域问题的新颖性,现有理论及结论有可能存在纰漏,以此为契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使其敢于挑战权威,敢于发表与已有结论不一致的观点。另一方面,在纵向科研教学过程中,各学生可根据自身特长及兴趣所在,选择某一领域中的某一切入点进行研究,导师可根据每位学生的兴趣及特长,因材施教,更有利于每位学生的成长。

\

 
四 结论

         纵向科研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形式,具有可担任“导师”人数多、导师定位清晰、内容充实实用、平等沟通、因材施教等优点。在我国高校现有发展形势下,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本科生导师制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为目的,养成学生平等自由的学术观点,更有利于其后续发展。

参考文献

[1]Tapper T,Palfreyman D.Oxford and the Decline of the Collegiate Tradition.Woburn Education Series.[J].1999:224.
[2]杜智萍.牛津大学本科生导师制教学模式探析[J].大学教育科学,2006,6(6):50-53.
[3]潘懋元.规模、速度、质量、特色——中国当前高等教育发展中的若干问题[J].临沂大学学报,2007,9(5):5-12.
[4 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公报[EB/OL].网址: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1807/t20180719_343508.html.
[5]闫瑞祥.我国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J].国内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动态,2014(9):13-13.
[6]杨晓玲.我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行与思考[J].高教论坛,2010(9):56-59.
[7]李国仓.应然与实然的距离:牛津大学导师制在我国的发展与困境[J].中国高教研究,2013(8):55-5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10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