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前我校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因场地和设备有限、师资缺乏以及校企合作深度不够等问题,导致人才培养与市场和岗位要求有一定脱节,学生实践能力锻炼不足,专业办学特色不明显等。为此,探索在职技高师院校环境下建设产教结合的校内生产性软件实训基地,在组织管理、实践项目、师资团队、文化制度和共享资源平台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与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值得同类高校借鉴。
关键词:计算机;职教师资;职技高师院校;产教融合;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本文引用格式:李宁,等.职技高师院校基于产教融合的软件实训基地建设探索与实践——以广西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09):86-89.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oftware Training Base Under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Teaching 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Teachers Colleges——Taking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Normal College as an Example
LI Ning,QIN Qiong-y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Teachers College,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
Abstract:At present,due to the limited space and equipment,the lack of teachers and the insufficient depth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the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Teachers College of our university is out of touch with the market demand and job requirements,the students’practical ability training is insufficient,and the specialty characteristics are not obvious. This paper explores how to construct an in-school productive software training base.A series of reforms and practices have been carried out in the aspects of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practical projects,teachers’team,cultural system and sharing resources platform,and some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which are worthy of reference for similar universities.
Key words:Computer;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teachers’colleges;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teaching;Productive training base in school
一 背景与必要性
(一)计算机职教师资专业现状
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职教师资班)专业是专门为职业院校培养培训计算机专业优秀师资的,同时也为IT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强的应用型人才的具有师范性质的本科专业,现有在校生400多人,已毕业学生近500人,在学院“职教师资国培基地、区培基地和职教集团”的职业教育大环境下,强化课程建设与实践教学,狠抓学生软件技术应用能力,经过近九年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了“项目主导、应用创新”式计算机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模式,为促进我区职业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但随着内涵与质量建设的深入,专业自身暴露出诸多问题,主要有:(1)专业办学特色相对本校同类专业不够突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有待提高;(2)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与企业用工需求不对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实习安排等环节较少考虑企业的具体情况[1];(3)课程内容安排跟行业职业标准要求有一定差距;教学内容和实习实践环节缺乏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及职业岗位能力任务的对接;(4)部分专兼职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历,在课程实践教学、学生技能培养方面相对薄弱;(5)校企合作合作广度与深度不够;表现在企业参与意愿薄弱,与企业合作形式单一,主要是短期的专业实习,合作成效差;而培训机构虽热情高,但实习时间不足,深度不够;(6)校内实训基地欠缺,功能单一,实训内容陈旧,缺乏与企业对接,实践教学体系缺乏与企业岗位对接。在信息产业面临结构升级调整和应用型本科高校面临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2],培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满足IT企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凸显办学特色是我专业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职技高师院校的产教融合之路
职技高师院校作为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和职教师资人才的重要基地,其人才培养注重职业性和师范性,跟职业院校发展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属职业教育领域。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色,国内外职业院校经验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3]。产教融合即产业与教育的结合,它要求学校专业设置应对接产业岗位需求,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积极开办专业性产业,教学与产业紧密结合,相互支持与促进,学校办成集人才培养、科技服务和科学研究于一体的产业性经营实体[4]。
近几年,广西职业教育事业取得较快较大发展,区人民政府在关于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高校转型,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坚持产教融合,整合利用现有各类职业教育培训资源,建设一批示范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在此指导下,我区诸多职业院校开展了系列基于产教融合的实训基地建设实践,成效显著,值得借鉴。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与人才培养的趋势[5],通过与行业产业的深度合作,主动与市场对接,通过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技能型人才,可成为职技高师院校主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实现转型发展的突破口。
(三)建设产教融合式校内软件研发实训基地的必要性
当前,产教融合在高职院校的形式有多种,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6]、“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5]和“前校后厂”等,各具特色,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区域产业特点和专业培养目标来探索符合自身发展的道路[7]。
我校计算机职教师资专业立足广西区内软件人才的需求,重点打造“网站开发技术和网络搭建应用”方面的软件技术人才,学生实践能力训练需要有真实的软件开发项目和网络组建项目支撑,目前校内机房实训条件能满足基本的软件工程化实践环节授课需求,但缺乏真实的项目环境;同时,对岗位职业态度和职业素质的持续训练远远不够,加上学校自身场地和资金投入有限,无法新建大规模的专业产业基地或工厂。另一方面,由于处在师范类专业,我专业学生既要参加专业实习,又要参加教育实习,学生专业实习时间只有2个月或4个月,非常短,让学生都到企业中去实习,在现有的情况下比较困难,且实习成效常常不如意。
为此,将校内现有的实训机房建设成软件生产实训基地,引入企业的技术平台,以企业化管理模式进行教学管理[6],通过校企合作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软件开发实操能力,使实训基地与行业更好结合,让基地在开展实践教学的同时又能为企业服务、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甚至能够带来一定收益[8],这是十分值得借鉴和最切实际的途径。通过构建基于“引企入校、产教深度融合、共建双赢”的计算机软件研发实训中心,校企共同开发实践课程教学、实习实训任务,进而开展实践教学改革,深化专业内涵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 建设内容与措施
计算机职教师资专业既要培养高技能IT应用型人才,又要培养高素质职教师资人才,为此实训基地一方面需要与行业企业合作,另一方面要与职业院校合作,实现协同育人。依托我专业现有第二文科楼101网络机房建成软件实训研发基地,围绕教学与生产兼顾,本着“强化内功、校企联动、互利共赢和共建共管制度保障”的原则,实训基地开展了以下几点建设。
(一)组织结构建设
本着“共建共管,共同育人”的理念,以我院实践教学办公室为场地,成立校企合作办公室,校企合作办公室由学院、企业行业和职业院校三方派管理人员作为领导,统筹基地管理和运作工作。三方共派骨干人员担任基地教师,根据软件岗位划分不同任务小组,基地的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
计算机职教师资专业软件实训基地除了基于软件研发岗位划分的各项小组外,还包括了面向师范生的微教学团队,业务包括微课制作、教学示范课和师范生技能大赛服务等;培训服务团队则主要承接学校培训大赛、企业培训等服务工作。
(二)指导教师团队建设
教师团队在实训基地中扮演举足轻重的作用,保障了基地的正常运作。基于校企人员互兼互聘的机制,由学校、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具有丰富教学和科研经验或行业企业工作经验丰富的骨干人员担任,确保基地的教学和软件产品的质量。教师团队由专业负责人牵头负责组织工作,学院教师、企业工程师和职业院校教师对学生团队进行管理和指导,业师同授,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三)实训项目与经费建设
实训项目是软件基地的生命之源。基地实训项目主要来源有:(1)学校教师或学生团队接到的校内软件外包项目;(2)学校教师承接的横向或纵向科研课题;(3)企业外包软件项目或科研任务;(4)合作院校教师的课题或软件项目;(5)基地承接的学校、企业培训项目;(6)行业培训机构的企业实训项目等。具体在分配到不同阶段学生时,项目可划分为:(1)大三上半学年阶段的练手项目;(2)大三下半学年及以后阶段的实战项目;(3)大四下半年的毕设项目;(4)大二大三学生的大创项目等。在实训项目实施时,教师团队和学生团队以质量为生命线,校企联合制定生产计划,将教学内容、实训内容、岗位安排和生产的任务融合到项目计划中[7],确保各项任务按时和顺利完成,保证教学和生产的质量。
经费方面,基地一方面争取学校和学院层面的经费支持,另一方面,在“生产和教学相融,教学为重”的原则下,通过教学促生产,在实现“出高质量产品,育优秀人才”的前提下,教师团队从项目交付收益中,合理分配项目经费,用于基地日常运作、团队成员劳务费和各项生产成本等。同时基地专门组建了商务会计团队,由学院会计专业教师和高年级学生组成,负责基地经费收支结算,保证基地经费的科学合理使用。
(四)制度与文化建设
为保障实训基地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制定了实训基地管理规章和实训基地安全管理制度文件,同时,参照企业公司的管理制度模式,制定了员工工作规章制度,严格按照公司管理模式进行日常管理,让学生树立进入基地就是进入公司的理念,在工作时间和请假上,都要严格遵守相应的制度。同时,制定了实训基地耗材管理办法,并规范各项操作,树立时间成本意识,降低软件项目返工风险,引入企业6S管理方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成本和质量控制素养,提高经济效益。
同时,营造真实企业环境和活泼向上的氛围,让师生在一个身心愉悦的环境下开展工作,将实训基地形象环境进行了建设,布置了类似企业的工作环境,在基地墙上张贴工作职责、工作规范和计算机行业名人名言传记等,同时,经常开展团建、徒步活动,以增进团队成员之间的友谊,并能放松身心,凝聚团队向心力。
(五)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搭建软件研发基地的资源和信息共享平台,将教学和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好的经验、文档和成果材料等资源进行共享,设计和开发了实训中心官网和微信公众服务号,方便学校、企业和职业院校之间开展网上资源分享、经验交流和成果展示等,并对基地的资源和相关信息进行及时更新和管理。
三 建设实践与成果
产教融合计算机职教师资专业校内软件实训基地以二文楼101网络机房的场地和设备作为硬件环境,依托学院实践办作为管理协调部门,整合学院电子与计算机系的“点聚科技”软件设计工作室,开展了一年多的建设探索与实践,深化专业的校企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的改革提供了平台,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依托实训基地及其教学科研成果,我专业还获得了2017年广西师范大学第六届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成果二等奖。
(一)构建软件应用型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模式,凸显专业办学特色
项目主导,四年贯穿式软件项目实践,开展“软件项目主导、应用创新”式计算机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校企联合培养软件工程高级人才,开展基于ASP.Net和Java双平台的项目开发同时兼顾师范生技能项目的“项目主导、应用创新”式计算机职教师资人才培养,在我区职业教育领域中,形成办学特色较为鲜明的职教师资专业。
(二)校企合作,打造全面均衡的实践教学体系
依托软件基地,先后与瀚特信息、奥普软件、神州数码、易唐软件、九城教育、新和科技、桂林高新信息产业园以及区内多所中高职院校共同制定了规范的实习实训制度、实训室管理制度,签订系列了合作协议文件。在软件外包项目、大创项目、竞赛项目、课程设计项目和毕设项目等与行业企业、职业院校深度合作,开展项目实践教学和“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构建了课程实验教学平台、科研结合平台和产学研结合平台均衡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建成一支工程能力强的“双师”师资队伍
在校企协同合作项目开发和人才培养的模式下,依托真实商业项目开发,通过自身不断学习和项目团队合作,我院教师进一步提高了软件项目管理能力和软件开发水平,同时,学院教师到企业挂职调研与学习,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企业教师进入课堂开展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形成了一支优势互补、互助互进的业务能力强的混合师资队伍。
四 结语
我校计算机职教师资专业经过一年多的校内生产性校企合作软件实训基地建设,整合了院校有限的资源,弥补师资短缺,扩宽项目来源,校企资源共享,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实践教学模式,学生软件实践能力、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大幅提高,教师职业能力得到增强,建立了稳定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下一步工作:(1)制定政策,培养学生骨干梯队,保证学生团队的可持续发展;(2)结合实训基地实践,开展校企合作实践课程开发与教材开发,形成更具特色实践课程资源;(3)进一步在基地开展与职业院校在师范生技能方面的培养培训合作,突出职教师资培养特色。
参考文献
[1]华婷.高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困境及出路[J].中国高校科技,2017(11):56-57.
[2]胡青华.应用型大学转型背景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选择[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3(2):38-41.
[3]张靖,秦振涛.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8(2).
[4]张霞,廖春秀.基于产教融合的软件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J].南方农机,2017,48(22):13-14.
[5]戴晓丹,公丕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以酒店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18,20(02):12-15.
[6]郑小蓉.高职院校软件专业生产性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网友世界,2012(15):17-18.
[7]张小冰,刘杰.产教结合的生产型实训基地建设与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6):160-162.
[8]郭嘉.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研究——以交通土建专业为例.求知导刊,2016(5):84-8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