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新建本科院校职能建设策略探寻论文

发布时间:2019-11-29 09:06:4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新建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职能建设方面需要完善。如人才培养方面,需要深入研究学情、勇于做“减法”、投入精力实施教学、争分夺秒搞好学习;科学研究方面,需要完善科研方向与选题、科研过程、科研评价等;社会服务方面,需做一些公益性的科普工作;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需把公开讲座做细做扎实等。新建本科院校应在职能建设方面做好工作,有效提升办学水平,实现高等教育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

本文引用格式:郝瑞宇.新建本科院校职能建设策略探寻[J].教育现代化,2019,6(10):102-104.

Research on Function Construction Strategy of Newly Established University

HAO Rui-yu

(Changzhi University,Shanxi,Changzhi)

Abstract:Function construction of newly established university need to be improved including talent training,scientific research,social services,cultur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For example,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student situation in-depth,dare to do“subtraction”,invest energy in teaching,and strive for time to study well in the training of talents.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research direction and topic selection,scientific research process,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etc.,in terms of scientific research.It is necessary to do some public welfare work about popularization of science in terms of social services.Public lectures need to be done in detail in terms of cultur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Newly established university should do a good job in function construction,effectively improve the level of running schools,and achieve better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Key words:Newly established university;Talent training;Scientific research;Social services;Cultur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21世纪以来,我国一大批新大学应运而生[1]。新建本科院校数量已超过全国普通本科高校数量的50%,本科教育在规模、结构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探寻新建本科院校建设的策略方案,实现高等教育更好发展,已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着力点。本文主要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对新建本科院校的建设进行思考。

一 人才培养

        众所周知,培养专业人才是现代高校的基本职能。很多专家学者对此职能进行了详细研究。事实上,一些新建本科院校在履行这项职能时,存在问题,应尽快设法解决。根据在新建本科院校多年从教经验,笔者给出几点建议。

(一)深入研究学情

       学生的成长不是在高等教育机构中经过“一次加工”成形的,而是伴随他的人生历程的连续性的生长,因而很难与他们之前接受的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影响相分割[2]。因此,学生在进入大学前的学习情况,须深入了解与研究。虽然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人数多,大班上课现象较多,有时教师很难认识学生,但也应克服困难,深入研究学情。可以发挥集体的力量,比如辅导员、任课教师每人负责深入了解几个学生的情况,然后在教研室活动等场合互通信息,共同研究。教育理论要求“因材施教”,要求培养大学师生间砥砺德行、互相切磋的融洽之情,不了解学生情况不可能达成这样的目标。甚至基本的教学目标都达不到。一定要认识到教育与流水线生产的天壤之别,现在暂时做不到一对一教育学生,做不到在教授家里上课,但抽时间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是必须要做到的。在研究了学生学情后,应与基础教育衔接、结合实际修订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大纲,报相关部门备案。在四年的大学教学过程中,也应动态地了解学情,及时微调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大纲等。对学生学情的了解研究,应作为辅导员、任课教师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纳入考核体系。这也是培养教师关爱学生、期待学生的现实途径。

\

 
(二)勇于做“减法”

         经常听到学校要求教师、学生“要做什么”,较少听到“不做什么、该做什么”。即常做“加法”,较少做“减法”。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即便再挤,时间也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应干什么、学什么,需要深入讨论。如果说根据专业标准把一个学生每天的行动安排详细列表,并评估可行性,估计有人会说大学生要有自主性,不能替学生设计等等。但学校总不能不切实际地、想当然地给学生不断增加负担吧。若学校各个部门不充分沟通,各自给学生、教师安排各种活动及工作,不整合,师生可能疲于奔命、顾此失彼、简单应付;若教学院系不充分考虑学生时间与接受能力,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上常做“加法”,较少做“减法”,学生可能望而生畏,自降学业标准甚至可能因达不到要求而放弃学业。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应立足生源实际,勇于做“减法”。比如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要敢于生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大学课程。生成课程时,应在充分考虑学情的基础上,注重学生专业分析能力与思考能力培养,而不要过多考虑知识点识记,要架构最有价值的高深知识。最有价值的知识指的是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知识。通过这些知识,学生能够学会专业方法,在需要时能够自学相关专业知识。通常这些知识既包括学科专业经典的、基本的概念规律,又包括前沿学术成果。当然,这些知识需要精选,要能呈现学科结构,该做“减法”的必须减掉,不要求全求细。也要注意不能过分实用和简单,毕竟新建本科院校实施的是高等教育,知识太简单不利于能力培养,同时,人才培养也不能变为职业训练。当然,不同课程内容有重复的,须整体优化。学校应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不要除了上课(课堂教学也不要满堂灌),就是考试、考证、求职、参加活动,不要学大于思,应该正确引导学生体会大学精神,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强健体魄、能担当、有智慧、看得远容得下、具有良好的精神品格和思维品质的人。

(三)投入精力实施教学

        课堂教学质量对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影响,无需多言。虽然很多学校已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已通过教学督导、听课评课、精品优秀课程建设共享、慕课与在线课程建设等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但一些问题仍未完全解决。比如有的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迟缓、不愿提升教学技能;有的教师能上一节好课,但上一学期好课困难;有的教师课堂教学效率低、信息量少等等。这些现象与教师在实施课程时投入的精力较少有关。规则制定得再好,不严格执行,效果可想而知。如何激发教师潜心教学的内在动力,让教师真正投入精力实施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除绩效激励和取消一些不必要的、干扰教师潜心教学的评比、项目、活动、会议、表格填报等外,笔者认为,营造良好的、持久的教学氛围,形成教师教学质量的自觉意识,把课程治学权力放到教师本人身上至关重要。如可以在学校大屏幕上滚动显示每天要授课的教师简历、授课时间地点等,或者在教学楼走廊悬挂授课教师照片简历等,以此增强教师的责任感、荣誉感等。

(四)争分夺秒搞好学习

       课堂教学设计得好、教师讲授得好,但学生无动于衷、低头玩游戏的现象在新建本科院校是存在的。虽然通过课程考试,甚至获得了研究生入学资格,但并没有真正掌握、融会贯通专业课程的知识技能,这种现象在新建本科院校也是存在的。这些现象的危害性是严重的。如何引导学生争分夺秒搞好学习是刻不容缓的重要命题。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都要重视这个命题,想方设法解决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尝试多元评价,如让学生经常写课程知识综述等来梳理所学内容,通过课程项目来拓展课堂,这可能比简单做几道题更能促进学生全面掌握知识。当然,一定数量的习题也是必要的。总之,只有教师与学生共同投入、互动、契合才能保障教学质量。也只有教学有实效,学生真正学会了基本知识、技能、方法,谈知识创新才能有意义。

二 科学研究

        进行科学研究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一直以来,新建本科院校非常重视科研工作。笔者结合多年科研经历,谈一些思考。

(一)科研方向与选题

         由于办学历史等因素,一些新建本科院校缺少优势的科研方向。而且现状也不容乐观。本来很多引进的博士入职后各自在他们读博时的科研方向上继续研究,无可厚非,但不加论证与评估一味凭“惯性”继续原来的研究,实不可取。众所周知,科研工作大致可分为原创性理论与实验研究、应用科学与技术研究。要想在原创性理论与实验研究上有所作为,就需要教师凭借多年的学术积累,敏锐捕捉学科难题、“短板”,以不怕失败与“敢啃硬骨头”的勇气,进行持之以恒的研究;应用科学与技术研究需要有一定的研究基础与条件、良好的团队协作等。事实上,一些博士读博时的科研方向属于学科的“锦上添花”,不属于学科大难题,只有放弃原来科研方向,另寻学科“短板”,才有可能获得原创成果。同时,如果就职学校需要整合力量、形成团队,进行应用科学与技术研究,则也需要放弃原来科研方向。这时不要觉得可惜,博士期间得到了宝贵的科研经历,科研能力得到提升,也就是收获。如果一位博士没有另选课题进行研究的能力,显然不是合格的博士。

(二)科研过程

       只有浅层次的兴趣,不可能完成科学研究过程。科研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精力、需要坚韧的恒心毅力。在新建本科院校中,有的教师可以找各种借口荒废科研时间,这是不行的。有的教师不能有效利用图书馆资源,图书馆的书刊都没用好,却以没资料为由将科研工作搁置。另外,新建本科院校的科研团队也存在问题。组建科研团队为的是团队成员人人操心出力,发挥1+1大于2的整体优势,但有的团队实际上只有负责人或少数人在进行实质研究工作,团队合作无从谈起。要改变这些情况,需要学校整体设计,如提供固定科研场地、以文件形式固定团队成员并考核、为团队负责人有机团结成员进行科研提供相关条件等。

\

 
(三)科研评价

       对于科学研究的评价标准已有很多研究。笔者在《物理与科普》一书中提出了八类科研工作的划分方法和成果展示汇报评价法[3],可供参考。新建本科院校在评价教师科研工作时,一定不能只看发表的论文。有时教师的论文是低质量的学术论文:存在“模仿”痕迹、存在错误、没有真正解决问题等。实际上,最简单的评价方式可以是:对于理工科类成果,如果是原创性理论与实验研究,就让研究者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多个明确的预言,评价人去实施验证工作即可;如果是应用科学与技术研究,则研究者需要展示实物作品,评价人需测试功能。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技术创新机制值得参考[4]。对于文科类成果,如果是原创性理论与实验研究,研究者需要把成果公布到指定网络系统中,由系统中的注册者选择点赞或质疑(质疑需要提出具体问题,由研究者回应,质疑过程也在系统中公开,也由注册者选择点赞质疑者或研究者),根据点赞人数评价成果质量。网络系统注册者须为有专业背景的同行,若为高校教师,学校需对教师每年要点赞或质疑别人成果的工作量做出明确要求;如果是应用科学与技术研究,则着重评价成果的社会功用、实际运用效果(如教育教学研究)。若能如此,则可能避免“快餐思考”,避免以抽象的文字新概念代替实质性创新,提高科研信效度,可能出现高水平的学术成果,进而带动整体学术风貌,久而久之可能培养出学术大师。

三 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是现代高校职能的重要延伸。新建本科院校在社会服务方面应该多想些办法。譬如,可以做一些公益性的科普工作。向公众进行科普时,应有效配置资源,应把学校一些特有资源(生物标本、地方文物等)归拢放置到一个大区域(最好能不通过校门就能进入,方便参观)内,整合成特色鲜明的大科普展区,体现科技与人文融合,体现普及与提高融合。依托大科普展区,社会群众能够参与一些大学活动,大学生也能方便地进行社会实践。这也有助于“公众科学”[5]的发展。当然学校还可参考英国大学推广运动中开放教育资源的一些做法[6]。

四 文化传承与创新

       文化传承与创新是现代高校的特有职能。新建本科院校应考虑如何能更好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内通过雕塑、展板、景观等有形硬件塑造一些文化区,固然可以让师生耳濡目染中提高文化品位,但无形的文化软环境建设也十分重要。

        一些高校定期进行公开讲座,并已形成品牌是值得提倡的做法。笔者认为,公开讲座主讲人的选择范围应该更大,应包括本校的绝大多数教师。虽说本校的教师学历、职称、水平可能参差不齐,但学科的多样性、讲座开展的稳定性足以弥补不利因素,使师生获得其他学科的思维方式,并让不同思维交互融合,包括文理融合,形成多学科思维。这对于避免不同学科之间的互相指责、提高师生人格修养和思想文化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在选择讲座内容时,要多讲一些学科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专题。有的学生只会考试,不能较好地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具体问题。专业课堂上可能由于课时限制不能实现专题讲授,但公开讲座可以实现。而且还可以吸引非专业的师生产生兴趣,提高师生科学文化素质。对于提高学生创业创新能力、职业转移能力也是有益的。

           还要多讲一些有哲理的专题。要通过这些专题讲座,让学生认识到知识的可辩驳性,认识到人类社会和生活情境的复杂性而不去轻易评价他人,使学生能对碰到的问题持审视性态度并能进行独立思考,这也正是高等教育文化的价值之一。

           当然,如能通过讲座,对师生进行心灵关注、生命意义关怀则能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境界,提升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境界。

          综上,新建本科院校应始终关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重点职能,扎扎实实做好建设工作,有效提升办学水平,持续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参考文献

[1]http://edu.people.com.cn/n1/2017/1101/c1053-29620338.html
[2]周廷勇,周作宇.高等教育质量观的理论反思[J].大学教育科学,2018(2):9-18.
[3]郝瑞宇.物理与科普[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
[4]黄宁燕,孙玉明.从MP3案例看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技术创新机制[J].中国科技论坛,2018(9):181-188.
[5]杨正.“公众科学”研究——公民参与科学新方式[J].科学学研究,2018(9):1537-1544.
[6]易红郡,李慧迎.19世纪英国大学推广运动中的开放教育资源探究[J].大学教育科学,2018(5):88-9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05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