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信息化课程建设成为高职院校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以蓝墨云班课为代表的移动信息化教学模式受到广泛关注。云班课教学是师生之间有效沟通的桥梁与平台。将蓝墨云班课移动信息化技术嵌入教学体系,通过对教学中的教学期待、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成绩评定四个维度的建设,完善课前、课中和课后全过程教学活动,拓展师生的交流空间和认知边界,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时空界限,实现“即时沟通、即时反馈”的功能,既提高了教学吸引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促进高职院校教学模式的创新,并为丰富教育信息化体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蓝墨云班课;高职院校;教学模式
本文引用格式:郭春娟.基于蓝墨云班课的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模式创新与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9,6(11):178-180+196
近年来,高职院校办学规模与数量不断增长,截至2017年5月,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已达1388所。高职教育蓬勃发展的同时,教学模式在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上也存在滞后于社会发展需求的风险,信息化技术的突飞猛进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深化信息化环境下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广远程协作、实时互动、翻转课堂、移动学习等信息化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促进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的全面互动,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1]。信息化课程建设成为高职院校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云班课是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具体运用,它的出现使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创新平台[2]。通过云班课教学,拓展师生认知边界,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时空界限,实现“即时沟通、即时反馈”的功能,既提高了教学吸引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3],促进了教学模式创新并丰富了“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教育信息化体系。
一 当前高职院校教学困境与突破
(一)基础设施不完善,专业化建设特色不突出
当前高职院校在办学规律上,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专业设置存在“大而全”的观念,基础设施不完善,特色性不足。院校要生存,一个普遍选择是扩充专业,加大招生规模,然而全面重复的专业设置弊病凸显,失却办学特色,最终伤害的是学校的声誉,从而难以保持可持续发展。专业基础设施是支撑教学系统有序运行的物质基础,需要长久持续的投入,受资金规模的限制,当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基础条件不足的缺点。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告诉我们,差别化经营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战略之一。同样,高职院校要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也要有区别于同类院校的办学特色。因此,高职院校的生存不在全面的专业设置,也不在扩充的招生规模,而在于是否有特色的专业,特别是要把握信息化时代的专业发展动态,培养特色的专业技术人才是高职院校生存的关键。
(二)师资队伍固化,教学深度不够
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普遍存在力量薄弱的问题,很多教师本身缺乏实践的锻炼,难以把握专业建设前沿动态,在知识的输送上理论内容占主导,而社会对高职院校人才的需求更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要求专业技术人才不断增强的创新能力,这也对教师的授课提出更高的要求。师资队伍是教学系统有序运行的智力基础,然而有实践背景的“双师型”人才严重缺乏,因此,丰富师资队伍,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深度是目前高职院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教育理念落后,教学模式单一
高职教育要培育高质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必须把握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才能有效承接社会需求。然而当前高职教育的灌入式传统课堂教学仍占主导地位,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上相当被动[4]。多媒体时代数字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巨大的冲击,教师急切需要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推进信息化课程的建设,打破传统教学授课模式单一、沟通滞后的局限,扩展学生接收信息的时空环境,让老师和学生在互联环境下达到交互沟通和资源共享。
(四)交流学习不足,认知边界受限
传统教学模式下,师生之间的交流受时空环境的限制,彼此之间的沟通多局限于课堂或校内。信息化课程教学模式下,借助于互联网技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可以扩展师生的横向、纵向交流学习空间,提升认知边界,从而为培育职业技术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蓝墨云班课教学模式优势
教与学是一个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内容,学生有效接收与理解的交互过程,其关键是如何有效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渠道,让教师作为信息发出者所发送的信息能够被作为信息接收者的学生高效理解。蓝墨云班课教学就是两者之间沟通的桥梁与平台,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有难以比拟的优势。借助于云班课对课程内容进行编辑与传授,构建师生共同学习,协同发展的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学体系,创造“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环境[5],不仅解决了传统教学班级授课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还可以让师生在互联环境下达到沟通和资源共享。
(一)提高课堂管理效率
传统授课模式下,为掌握学生出勤情况,教师在课程讲授前的出勤考核耗费的精力比较长。在课中的互动中,发声的多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很难全面把握整体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情况。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运用蓝墨云班课平台签到功能,可以快速便捷地掌握课堂出勤情况。同时,云班课提供了灵活多样的课堂提问、赋予主题知识点经验值以及移动客户端答题全体呈现等功能,教师可以快速有效的进行教学活动管理。
(二)促进学习积极性
传统授课模式下,学生一方面接收新内容,一方面需要随堂记笔记,课堂结束后,学习的效果受课堂的理解限制,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借助于移动互联网技术,学生可以通过云班课平台,打破时间、地点的限制,重复、连续性回顾学习内容。教师通过云班课平台开展投票问卷、头脑风暴、作业成果展示、计时答题等互动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及时回复,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获得感,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三)公平客观评价学生学习成绩
学生学习成绩评定一般由平时、实训和期末成绩三部分组成。一般情况下,教师要承担多个班级的教学任务,学生的出勤、作业以及课堂表现等方面的评定很难客观进行。通过蓝墨云班课教学模式,学生的出勤、作业、课堂表现以及学习活动参与等各项内容可以在移动客户端完整的呈现,每位学生听课的时间、发言的时间、被点赞的机会都是均等的,这无疑增加了学生之间互评观点的公平性和客观性[6-7]。教师通过蓝墨云班课移动客户端,掌握每位学生的学习进度,可以完成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评价,有的放矢的督促学生学习,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教学效果的实现。
(四)扩大交流学习机会
借助于蓝墨云班课APP平台,可以高效增加师生的交流学习时空环境。教师的授课技巧学习不再局限在校内,蓝墨云班课平台提供每位教师班课的魅力值,方便教师跨区域分享先进的教学经验,提升自己的认知边界。同样,学生也可以通过参与云班课的学习活动,对自己的学习进行阶段性成果总结,与身边的同学比较,清晰定位自己的学习成效,进而调整学习状态,弥补不足。
三 蓝墨云班课教学模式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
现阶段,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学生学习动能不足、师生互动少、教学资源分布不平衡等情况。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移动设备的普及为教师使用蓝墨云班课教学平台提供了必要条件。在高职教学中引入蓝墨云班课移动学习平台,可以拓展师生学习的时空环境,提高教学效果。
(一)明确教学期待
每一门课程有其自身的组织程序与内在逻辑,只有对学生的学情、课程和教学模式的充分理解下,教学模式的选择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效用。蓝墨云班课设置有调查问卷功能,通过问卷调查,可以明晰学生对所学课程在专业技能培养中定位与理解,使教师选择最佳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二)设定教学目标
基于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教师可以充分了解学生对所学课程所需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与本科院校学生的培养侧重点不同,高职院校更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教育,教学目标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展开。利用云班课的资源推送功能将教学中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常用术语、基本概念等内容定期推送给学生。同时,为了保证资源的有效性还应做到实时测试和实时反馈。结合课程标准,可以将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设定为:激活资源、强化基础、逐步实现知识的进阶和能力的深化。其次,课程的学习除了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以外,更注重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复习和学习专业基础知识时,常常觉得知识内容难以有效整合,因此,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将知识内化考验教师的授课引导功力,教师在教学中除了教授学生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外,还需要引导学生掌握一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云班课提供学生参与交流学习的机会,而思维导图记忆方法的嵌入可以将知识内容进行树状结构化编辑,更有利于知识的联系记忆。因此,可以将教学的过程与方法目标设定为交流学习,运用思维导图将内容编辑,进行树状结构化记忆。最后,在信息化和多媒体技术加速发展的时代,未来环境需要学生必须不断学习,这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一定程度的压力,云班课的评价功能可以增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从而激励学生进一步学习,并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因此,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爱岗敬业的工作作风,可以将学会学习、爱上学习、终身学习设定为第三维度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设计与实施
为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一般将教学活动分为三部分:课前、课上和课后三个阶段,每一阶段教师和学生主要工作的侧重点不同,其逻辑内容如图2所示。
1.课前准备
(1)课前教师的工作。首先制定学习指引,明确学习主题、学习目标、学习任务以及学习流程。然后根据课程标准,制作微课,针对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教师以一个知识点为主题制作相应的微课视频。利用云班课提供的答疑讨论功能,针对学生每天自主学习的内容开展一次答疑讨论,及时疏通学生学习中的障碍。再次准备在线测试试题,针对于每个微课视频制作相应的测试题,检验学生是否实现学习目标。最后开展学习展示活动,欢迎学生每天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要收获在此展示,教师及时进行点评。
(2)课前学生的主要工作。新课程开始前首先要阅读学习指引,了解课程学习目标和任务。然后跟踪学习教师推送的微课资料,并针对学习中出现的困惑在答疑讨论区提出,同时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解答其他同学在学习中出现的困惑。最后完成在线测试,检验自己是否达成学习目标并积极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2.课上内容整合与内化
(1)课上教师的主要工作。首先根据课前微课的内容,准备入门测,对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内容做复盘,通过入门测检查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状况,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典型问题和难点问题进行归类,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给予点评与解答。其次准备典型案例和课堂作业,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完成对线上学习内容的整合,同时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最后提供出门测,准备与课上教学相关的出门测试题,倒逼学生在课堂上专注听讲。
(2)课上学生的主要工作。首先完成入门测,根据老师的提问完成对课前学习内容的回顾。其次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教师的指引下完成案例分析与课堂作业。最后完成出门测检查自己对课上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及时进行查漏补缺。
3.课后作业
(1)课后教师的主要工作。针对教学目标和学生对学习内容掌握的情况布置作业,及时评阅作业并及时回复学生的疑问,推送新的教学资源。
(2)课后学生的主要工作。完成作业、针对老师的评阅及时改正或提问,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进度。
(四)课程结束后学生成绩的评定
蓝墨云班课教学平台为信息化课程建设提供了高效便捷的途径,以其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记录教师与学生的教学互动内容。教师的工作成效以魅力值的方式呈现,对教师教学本身是一个认可和激励,同时每个班级、每位学生都可以输出学习报告,比较客观公正的反映学生一学期的学习情况。在云班课的数据汇总中,教师可以准确了解学生使用云班课学习的详细情况,其中包括学生对教学资源的学习、出勤率、测试、参与讨论答疑情况等各项内容,并记录学生的学习经验值。教师可参照这些数据,给学生日常学习情况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
四 结束语
信息化课程建设已成为高职院校教学模式改革的必然趋势,蓝墨云班课平台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对云班课课程教学中的教学期待、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成绩评定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不仅可以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同时也对教师的人才培养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蓝墨云班课移动信息化技术嵌入教学体系,促进了师生共同学习、协同发展目标的达成。实践中发现,教师主动转变教育理念为教学模式创新提供动力支持,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实施拓展了师生的交流空间和认知边界。在实践教学中,教师需要精心磨练教学设计,完善课前、课上和课后各阶段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问题做到“即时沟通、即时反馈”,逐步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同时,学生也需要转变学习方式,善于利用信息化平台来调整自身学习状态,积极参与学习活动,逐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意见[Z].教职成〔2017〕4号,2017-8-31
[2]宋建英.基于云班课平台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创新研究——以会计基本技能课程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7,33(2):80-83.
[3]汪德露.基于信息化技术背景下的蓝墨云班课APP在教学运用中的模式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7,4(26):221-223.
[4]颜兵兵,史立秋,刘启生.以师生共进为视角探究移动信息化课堂教学新模式[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11).
[5]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Z].教技[2016]2号,2016-06-21
[6]刘梅玲.移动环境下的会计信息化教学探讨——以计算机审计课程为例[J].商业会计,2017(12):112-115.
[7]魏敬民,武美玲.蓝墨云班课移动教学APP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01):201-20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