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高校德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的培养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19-11-26 18:11:4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日益增强,越来越多的国家愿意与中国进行文化交流、贸易往来,以至于在众多领域都有着非常深入的合作。语言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它的习得与掌握都是最终以交际为目的。德国作为一个发达国家与中国的合作逐渐增多,德语逐渐成为双方交流和合作的基础工具,德语一科也逐渐受到更多大学生的选择。我国许多高校为了培养更多的、更优秀的德语人才,不断的调整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内容。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将德国文化元素作为高校;德语教学;跨文化交际;德语教学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高校,德语教学,跨文化交际

本文引用格式:侯伟.高校德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的培养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9,6(12):65-67.

      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强国、贸易大国,同时又在很多领域与其他国家有着方方面面的合作,高素质的外语人才是我国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流、合作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作为与中国交流、合作日益增多的德国,德语成为双方交流的必要工具。同时,由于对欧洲文化的喜爱或是对德国文化的喜爱,许多高校的大学生将德语的学习作为其日后工作、发展的选择项。时代发展瞬息万变,高校的德语教学如何紧跟时代的步伐,德语教学的文化教育如何进行,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基于这些问题,笔者在文中将进行简要的论述和分析。

一 交际和扩文化交际的相关概念

(一)交际的含义


        Christin Merten总结“交际”共有164种定义,但是总体来说,主要的分析内容为交流的对象,Christin Merten把这些定义归为三大类:a社会心理学研究中从环境角度定义的交际;b自然科学研究中的交际信号传输;c语言学研究中的交际相互作用。Buehler基于语言学角度,并且运用“推论法”对交际理论做出解释,最终将交际定义为:至少两个人参与的社交过程,当参与者再次社交中会试图利用信号、媒体和语言交换信息,进而实现彼此理解的目的。在Buehler的理论基础上,Weaver和Shannon在自然科学的角度对交际理论进行扩展,共有如下四元素组成:a信息来源;b传送者;接受者;d目的地[1]。

(二)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是的概念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相互交流。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换信息时可能发生误解,而成功的交际体现在接收信息后向信息发出者传递正确的理解信息。德国人Gelbrich和Mueller把跨文化的信息传输过程归为两个部分:a编码;b解码。比如另一文化背景的人无法破编码的“钥匙”,那么解码也将失败。但是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败的原因有很多种,不同环境、不同期待也是造成交流失败的潜在原因。英国跨文化日耳曼语言专家Knapp对如下跨文化交际易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概述:首先,含蓄表达会导致沟通出现误会,沟通模式的不同也可能导致沟通中断。其次,“关系”在交际中作用十分显著,如果人与人之间在互动中频繁出现问题,就需要通过不同的互动方式降低扩文化交流难度。最后,对于言行举止产生认同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比如对其它文化产生偏见。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将受到本源文化的束缚,并且希望得到对方的接纳,在文化的碰撞中容易造成沟通障碍。因此,中德文化的交流需要对对方国家的文化有所了解是扩文化交际的前提,在高校德育教育中,我国高校学生要积极学习德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进而使交流更加顺利[2]。

二 高校德语教学中的若干问题分析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包括德语在内的很多外语的教学,都是将语法、词汇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无意识或完全忽略了外国文化因素对外语教学的重要意义。教学的关注点仍然停留在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高校教师在进行德语教学时,对德国文化的较少渗入会影响学生德语学习的进程。每个国家的语言使用都有各自的一套模式和方式,都有各自的文化特征和地域特点,汉语的语法结构与日语不同,日语又与德语千差万别。不进行文化因素的带入,会使学生在德语学习使用中国人的说话习惯,渐渐会使学生在不同文化的交际过程中,能力降低,以至于缺乏语言使用的自信程度。忽略文化因素实际上就是忽略实际的用语场景,学生能够学习和掌握的也仅仅是德语的语法和词汇,同时,在具体的语言使用过程中,即使学生的德语底子很好,听、说的能力也较高,但也会出现一系列问题,举几个常见的例子。北京的故宫作为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常年吸引着众多的海外游客。一位德国游客在参观的过程中,听到小张同学流利的使用德语,就对小张说:“Sie sprechen gut Deutsch.”(您的德语真好。)小张立马用德语回复说:“Nein,gar nicht gut.”(不,一点都不好。)小张的回答,就中国的文化来讲是没有问题的,谦虚用语,但就这位游客来讲就很尴尬。这位德国游客是发自内心的想夸奖小张,进而进行后续的交谈,但小张的回答就一个德国人而言显得不太礼貌或是让人难以理解。如果对方是中国人,小张的回答不成问题,因为这是中国的一种谦虚的文化表现,殊不知,德国人要的可能就是简单一句“Danke.”(谢谢!)作为回答即可。这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交际失败的例子。在校园中,学生碰到教师进行打招呼是常有的事,但用词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这就显示出文化背景的差异,在德国文化中,Anrede与Begrüßung其实是两个不同的交际系统,学生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如果用错就会很尴尬。如何有效的、不尴尬的进行德语交流,学生要了解和知悉德国的文化背景和交际习惯才是重要的前提[3]。

\

 
三 高校德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内容分析

       高校在德语教学中,高校教师已经认识到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在提高德语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并在德语教学课堂中被反复、创新的应用。德语教师为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是从德国的交际习俗、交际礼仪、用词、语法、语篇、非语言交际等内容着手[4],笔者就其中的两点做简短的介绍。

(一)德国交际过程中的习俗和礼仪

        众所周知,各国在交际文化上有着较大的区别,具体的交际习俗和交际礼仪也是千差万别,就中国和德国而言也是如此。各国中各具特色的交际习俗和交际礼仪的差异产生主要是由于各国人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处事原则。简单而言,在实际生活中的日常交际,例如打电话、打招呼、如何称谓对方、寻求帮助、感激致谢、对同一话题的看法、饮食习惯等很多方面有着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行为表现方式[2]。不重视这些差异会造成一些意想不到的结果,从而影响了交际的正常开展与进行。当一个人在进行语言表达或沟通时,常会有一些错误的产生,如果这个错误的产生是由于对方的有熟练的掌握该种语言,那么听话者是可以原谅这用错误的。但如果是因为对方的交际习俗或是交际礼仪使用的不准确,就会给听话者一种不好的、不礼貌的印象。甚者,还会让听话者认为对方是恶意为之[5]。

       中国人是非常热心的,这种热心也会在见面打招呼的时候体现。打招呼不是简短的一句问候,而是就某件事往深了问、往细了问,容易让人误会是在打听别人的私事,为的是拉近与听话者的心理距离。德国人与中国人不同,他们非常重视个人隐私,像是问婚姻、年龄、收入、住处、身体等问题都是探寻其个人隐私的问题,在日常的生活中很难出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到提醒学生注意此类问题的发生。再者,中国的文化强调尊老爱幼是一种美德,中国老人对此点甘之如饴。但在德国文化中,此种做法却使不得。在中国,我们经常会对老人嘘寒问暖,对老人给予很大的关心和爱护,这种关心和爱护的方式笔者就不一一道来了。但是此举若应用到德国老人身上,可能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德国老人认为这种关心和体贴多此一举,是对他们的不尊重,他们不把自己当作老年人。这就是中德方老人和对待老人问题上有着不同的价值观。了解不同国家的交际习俗和文化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深层次的人际交往[6]。

(二)词语中所赋予的文化含义

       词语是一国民族文化的含义的具体表象。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会有不同的表现意义,同样,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也会有不同的含义。就拿“龙”这个词来讲,中国人都知道其在本国文化中所代表的意义,龙是高贵的、吉祥的象征,中国人是龙的传人,中国的皇帝被称作是真龙天子。但在许多国家中,在德国文化中,龙却是邪恶的、恐怖的形象。再举个例子,中国人喜欢“好事成双”,双数在中国人眼中是吉利的代表,但在德语中,我们常看到是“Alle gut en Dinge sind drei”(好事成三)。所以,在高校的德语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汉语与德语在某些词语的表达上不同的,个别词汇的含义也是变化万千。

四 高校外语教学中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措施

        我国高校在进行外语教学的实践中,也是做了一些为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尝试。这些尝试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使学生在外语学习时,以文化帮助语言学习,又以语言深入到文化之中。在语言教学的初始环节,部分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有意识的将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培养融入到实际的教学之中,并加以归纳总结,才有了以下几种有效措施。

(一)融合法

      融合法是指在教学材料中,除了有语言学习的资料,还要有文化学习的资料,二者的有机集合方能促使语言的准确使用。现在很多教材和书籍都有意识的将德国的文化、历史、典故、习俗进行介绍。此种方式,改变学生以往对语言材料的影响,增加了学习兴趣,进而提高自身对德语的热爱和德语的准确把握[7]。

(二)实践法

       语言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势必要在具体的实践中得以习得和掌握。所以,在进行德语学习时,实践是德语文化了解和知悉的主要方法之一。常用的实践方式有听德语新闻、看德语报纸和电影、参加相关讲座、参加文化兴趣小组等等,这样既可以了解德国的文化,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听、说、读等能力[8]。

(三)提升教材的实效性

        大学德育教材不仅要呈现出语言知识,还要讲述德语国家语境知识,呈现德语文化知识。纵观当前的高校德育教学,普遍使用《当代大学德语》这本教材,该教材对语法、词汇的编排较为合理,更加适合初学者学习,但是很少呈现出德语国家文化。比如在第一课介绍德语,背景图片为我国大学,而课文对话的主人公也是我国姓氏,对于学习德语的学生来说,代入感较差。因此,建议建材内容以德国大学为背景资料,向学生讲述德国大学的环境、课程设置,以及学生之间如何问候,这样不仅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对德国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有初步认识[9]。德语教材应该利用各种对话和语用知识培养学生用德语思考的习惯,使学生以德语为载体,这样学生在交流中可以节省在中德跨文化交际中语言符号的转换时间,比如中国人吃饭会说:“我们出去吃xx食物”,德国人会说:“Wir gehen ins Restaurant”;再如中国人说:“我去洗手”,而德国人则说“Ich wasche mir die Hande”。

(四)教师要丰富教学方法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需要教师找到合理的教学方法,把语法、词汇作为较为基础,进而在德语教学中渗透文化知识。运用德语开展跨文化交流,语言知识是基础,但是文化知识同样不可或缺,是学生软实力的体现。学生只有将二者共同掌握才能顺利的与德语语种的人顺畅沟通。因此,词汇能力和语法能力需要学生在初级学习阶段扎实掌握。在之后的德语学习中,主要需要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培养语言的社交能力和应变能力,对于高素质的学生来说还需要具备识别两国文化差异的能力。在态度层上,需要学生在学习中以积极的态度与对方沟通,而负面的态度体现在对行为的偏见和对文化的不认同,这不利于双方的实质性对话。在技能层面上,需要以语言作为支撑,具备正面的思想态度,然后进行跨文化交流。在意识层面上,需要走出民族中心主义思想,从多元主义思想看待文化发展,这对学生学习德语有重要作用[10]。

\

 
五 结语

      综上所述,一门外语的学习与掌握是需要将文化因素渗入进来的。以往的以外语词汇和语法为教学重点的教学模式是不能完全培养出优秀的、实用的外语人才。只有打破忽略文化因素的语言教学模式,才能培养出将语言与语言本身所表达出的文化融合在一起的跨文化交际人才。同时,有了文化的熏陶与渲染,使得德语的学习是那么的富有生机,使得德语教学的质量有了质的提高。这种提高对教师而言是从一种语言教学变成文化教学,对学生而言是从语言表象的学习进入到一种实质的文化学习。

参考文献

[1]李清华,李秋梅.大学德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甘肃科技,2010,26(11):171-173.
[2]商金芳,李清晨.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J].教育探索,2013,(3):43-44.
[3]罗琛.大学德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雪莲,2015,26(11):171-173.
[4]贾士申.德语教学中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山海经(故事),2017,(9).
[5]方帆.论本科德语教学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J].科教文汇,2015,(2):214-217.
[6]胡静波,刘颖.“渗透式”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研究——评《跨文化能力培养论——以德语教学为例》[J].新闻爱好者,2017,(11):103.
[7]侯宇晶,刘顼.跨文化交际对德语教学的重要性[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6,(4):93-93.
[8]杭贝蒂.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定势及其对德语教学的启示[J].科技视界,2016,(26):208-209.
[9]薛菲.论高职商务德语口译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2):160-161.
[10]张晓琳.中德跨文化交际课程培养目标与考核方式浅析——促进本科应用型德语人才培养[J].山西青年,2017,(7).
比研究[J].外语教学,2013,34(03):63-6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88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