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时国际国内矛盾多发,风险重重,将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今天“00后”即将成为大学校园的主力军,大学阶段的特殊性与重要性,带给大学生的成长压力与竞争压力巨大。为新时期加强与改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建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模式,长沙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大学生人格问卷(EPQ)对学院在校的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测量,对预警学生开展了个体访谈,并从六个方面提出对策,以便促进高职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新时代;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调研;思考
本文引用格式:彭赛红.新时代的高职生心理健康状况调研与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9,6(08):180-183.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时国际国内矛盾多发,风险重重,将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今天“00后”即将成为大学校园的主力军,大学阶段的特殊性与重要性,带给大学生成长压力与竞争压力巨大。加强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义和利、群和己、成和败,得与失。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1]。在我国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如何加强与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服务工作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为了深入了解我院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我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大学生人格问卷(EPQ)对大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普查。同时,历时一个月,对预警学生开展了个体访谈,结果表明我院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问题不容忽视。
一 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普查通过集体网络实测的方式,采用90项症状测查量表(SCL-90)和人格量表(EPQ)两个量表。测量共组织31场次,有效测评人数共1920人,各系有效测评总人数见下表1。
二 普查工具
此次普查结果主要参考SCL-90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由90个题目组成,包含躯体化(反映主观的身体不适感)、强迫症状(反应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反映某些不自在的感觉和自卑感)、抑郁(反映忧郁苦闷的感情和心境)、焦虑(反应焦虑症状)、敌对(反映人的敌对表现、思想、感情及行为)、恐怖(反映个体对生活中一些特定对象表现出的过分的恐惧心理)、偏执(反映思维方面的偏执表现)和精神病性(反映精神分裂症状)等9个因子,采用5点评分。SCL-90筛选标准有两个,一是总分,主要反映总体心理健康水平,若测验总分≥200分,则表明被试可能存在心理问题。二是因子分,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它10个因子,分别反映10个不同方面的心理症状情况。为:(1)任一因子平均分≥,则有中重度心理问题;(2)2≤任一因子平均分<3,则有轻中度心理问题;(3)所有因子平均分<2,则为心理正常[2]。
三大学生心理普查结果分析
(一)预警学生检出率
各系预警人数情况见下表2。
(二)总体筛查结果汇总表
如表3所示。
(三)十大症状排行
如表4所示。
(四)各因子项目得分情况
如表5所示。
从表5各因子项目的得分情况来看,各因子分(≥3分)从高到底表现为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抑郁等主要症状。由此说明,我院学生的不良心理状况较多集中在:脑中反复不断出现某种观念或者表现出某种行为(即强迫症状);不知如何有效处理人际关系、缺乏有效人际交往技巧(即人际关系敏感);对周围的人和事物有敌对、不满的倾向(即敌对),以及对现状不满、感到情绪低落(抑郁)等主要方面。男性和女性各因子分(≥3分)没有明显差别,从高到底均表现为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抑郁等主要症状。
从表6各系SCL-90各因子得分可知,各系学生心理不良状况表现出了差异。经贸系、人信系、机械系学生更多表现出强迫症状;建艺系、汽车系学生更多表现出人际关系敏感症。
四 预警学生回访
共有231人为预警人员,成功回访学生209人,回访率90.47%,一般心理问题的学生185人,重点关注学生23人(重点关注学生指咨询师认为需要进一步进行神经症和精神疾病排查或重点关注的学生)。经过回访可知,学生的一般心理问题表现为:学习困难产生的焦虑感;无明确学习生活规划产生的无聊感;人际交往困扰产生的孤独感;家庭负担带来的压力感。重点关注学生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精神病性、强迫症、人格障碍、恐惧症、自我认识偏低和抑郁等。在强迫症方面,表现为不断回想的观念及想法,所想事件或观念,实际意义小,重复,单调,却花费个体大量时间,主要是对过去的眷恋以及未来的担忧。大部分同学能够适应这种不断出现的想法,个别同学有明显的痛苦感,且严重影响到生活,如导致失眠。
五 分析和讨论
调查发现,我院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建立了相对独立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配备了专职教师,构建了“六位一体交互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校院两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联动机制,同时在学生朋辈队伍的建设与服务指导方面打下了较好基础。
但在调研中也发现,我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专职教师人员不够;我院心理健康中心现有专职人员2名,不仅要承担全院心理咨询的繁重任务,还承担了全院新生心理普查和心理健康活动开展等系列工作,以及心理健康教研室的日常工作。要满足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的需要,专职教师明显不足。第二,分院心理专职教师缺乏,成长辅导室建设缓慢,辅导员缺乏心理知识背景,导致预防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辅导等无法有效开展,心理危机学生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干预,分院心理健康教育基础薄弱。第三,心理健康教师不足,专业学习与培训不够,心理健康课程体系不完善,服务学生能力不足,心理健康教学科研投入不够。
六 对策与建议
(一)树立科学的健康理念与大的学科观
高职院校应树立大健康概念、全面健康概念。习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的讲话中指出,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健康是促进人成长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裕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讲话提出了全方位、完整的健康概念,健康不仅是指生理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会健康、环境健康等[3]。
一个国家的发展,本质上是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离不开心理的健康发展。作为培育人的教育事业,我们所教的学科知识与技能只是教育的载体,而我们真正要做的是培育健康、平和、积极、幸福的人。其实,每个人高职生,都能学好他想学的任何学科,都可以在他喜欢的领域干出成绩。就看这个人的是否信心满满,是否切实付诸行动。我们的科任教师在传授知识与培养技能同时,一定要注重激发自尊自信的自我意识,积极进取、耐挫抗压、理性平和的人格特质。
(二)重视对学生的关怀
高职院校无论是教学部门、还是后勤部门或团学会都应注重对学生人性的关怀,尊重学生人格,关怀学生成长,满足学生正常诉求,减少学生成长的困扰与阻碍,促进学生拥有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的人格特质,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处于一种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完好状态[4],提高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与校园生活的满意度。
(三)努力形成教育合力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全员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营造人人关注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同时必须对其进行规范管理,形成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为核心枢纽,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学生处牵头组织、校团委积极支持,院(系)学生工作者积极配合,学生广泛自主参与、校内外专业机构及时援助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管理体系。要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明确的指导思想、可靠的组织保障、坚实的物质保障和可行的制度保障,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运行协调,形成强大合力,发挥应有的作用[5]。
(四)加强心理教研室建设
组建好心理健康教师团队,确保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素质与专业水平;落实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教育,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意识;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和心理健康基础性研究工作,完善心理健康课程体系建设,发挥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主阵地作用。
(五)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的作用
辅导员(班主任)是联系协调各方面教育力量的纽带和桥梁,高校辅导员(班主任)应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高职院校要支持辅导员(班主任)提高职业能力,促进辅导员(班主任)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常识和心理教育的技能方法,引导辅导员(班主任)把学生心理教育同思政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有机结合。在学生管理与服务中,辅导员(班主任)首先要能识别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了解学生遇到的是心理问题还是心理障碍,如果是心理问题,是成长中遇到的困扰,辅导员可以通过谈心谈话或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如果是心理障碍第一时间要报告分院书记和心理中心,由心理中心组织展开进一步研判,严重的通过二甲医院的精神科展开救治。同时,辅导员(班主任)要在开学、节假日前后等“八个特殊阶段”,对经济困难生、普查预警生等“12类重点学生”给予特殊的关怀与支持。辅导员在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过程中还要做好家长的沟通,在保密原则下,做好其他相关同学疏导工作,努力为心理疾患学生建立起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帮助其度过这个特殊阶段,为学生心理重建与康复做好服务。
(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二十年来,我们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育对象,从“70后”、“80后”已经变成了“90后”。我国由改革开放初期向改革开放纵深发展,社会经济开始进入一个重要转型时期,社会心理或社会心态必将出现不同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引导,真正做到“以人为本”,首先要完成以下转变:思想认识上,由片面强调整齐划一向包容个性转化;教育模式上,由单向灌输向双向和多向沟通转化;教育重点上,由过于理想化的宏观目标教育向宏观目标与人的自身需要相结合转化;信息化手段上,向网上疏导与网下引导相结合转化。其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面对的心理问题有差异性,那么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侧重点也要有所不同。结合历年我校学生咨询案例统计数据来看,大二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大一要差些,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要大得多,大二成为了大学期间矛盾最集中、思想冲突最激烈、心理问题最易凸现的阶段,但大部分高职学校把大一学生和毕业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了重点,而忽略了大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是值得我们引起注意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始于新生入学教育,贯穿大学生活的全过程。
“没有全面的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6],我国进入社会发展的新时期,我们要加大对新时期社会环境与教育对象的研究,积极落实党和国家重要的文件精神,关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开拓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创新高职心理健康服务的途径与方法,为学生健康成长、一生幸福打好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党[2018]41号[R].教育部2018-7-04.
[2]戴晓阳.常用心理评估量表手册[M].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
[3]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宣部等22个部门.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Z].2016(12).
[4]胡邓,王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9(10):71-73.
[5]彭赛红.构建“六位一体交互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J].中国职工教育,2014(08):95-96.
[6]习近平.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的讲话[R].2016—08—1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