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数字化环境下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论文

发布时间:2019-11-23 14:05:5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全国许多高校为满足实际办学需要纷纷建立新校区。新校区建设过程中,校园文化的建设当属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其成效好坏直接影响着高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笔者就K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探讨我国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在数字化环境下建设高校新校区特色校园文化的思路。

关键词:数字化;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

本文引用格式:吴加广.数字化环境下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9,6(05):120-122.

         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方向发展,众多高校选择组建新校区以拓展其发展空间、改善办学条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校现有基础设施条件难以满足实际办学需要的局面。新校区作为一处另行设置的办学阵地,相比老校区固然有其独特的地域与文化特征。不同的地区,由于发展情况和地理环境的不同,它们的文化特色各不相同,这就要求位于不同地区的高校新校区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符合地方特色的文化建设规范[1]。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传统手段难以满足数字时代的新要求,建设优秀校园文化需要体现新时代特征。笔者对K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当前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困难,结合笔者参与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实践,提炼出数字化环境下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思路。

一 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强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育人环境,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推进“一校一品”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学校建设特色校园文化,加强校园网络内容建设,打造若干具有广泛影响的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网站和网络互动社区。数字化校园背景下,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面临机遇与挑战,需要从新校区校园文化实际情况着手,发现问题攻坚克难,努力促使校园文化不断创新发展,创建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高校校园文化。

         K高校建校有60年历史,近年来发展势头强劲,尤其是2016年新校区被列入省重点建设项目以来学校发展步伐更快,学生规模不断扩大,现有学生50000余人,新校区主要设置一些文科类学院和职能部门分支机构,离市区老校区约13公里,因新、老两个校区所处地理位置差异,校园文化建设问题愈加凸显。笔者对新校区在校大学生作抽样调查,发放问卷500份,涉及各学院各个年级,收回有效问卷486份,与新校区任课老师和各部门管理人员进行访谈,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与总结,全面了解师生对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和看法。通过对调查结果作深入分析,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缺乏历史文化底蕴

        据调查,新校区仅有31.07%的学生对学校发展历史有所了解,如图1所示,20.33%的学生认为新校区校园文化氛围浓厚,认为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一般且有待加强和人文气息淡薄的分别达到了48.68%和30.99%,存在文化归属感严重缺乏的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新校区校园环境的“新”,新校区因建校时间较短,尚未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没有传承学校精神和发展地缘文化,也没有考虑新校区地理位置和内在外在特点去定位新校区校园文化。

\

 
(二)难以开展高质量校园文化活动

         调查结果显示,新校区仅有29.01%的学生对校园文化活动表示满意,如图2所示。新校区的建设进度要受到建设资金的影响,大学生活动中心、礼堂、体育场馆等这些文体活动设施尚未投入使用,严重影响到正常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加之地理位置较偏僻,远离市区主校区,在开展对外交流、举办培训与讲座以及名师现场指导等方面带来诸多不便,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校园文化活动的质量提升。新校区的校园文化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要吸收老校区校园文化的经验和精髓,从自身实际出发,结合本土文化,同时把校园精神融入其中形成特色[2]。

\


(三)数字化校园建设落后

          数字化环境下,“95后”大学生对网络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网络作为新的文化阵地为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校区学生对数字化校园网络满意度仅为37.04%,表明在规划布局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要求,新校区数字文化建设没有从实际出发,致使提供给学生的文化产品特色不鲜明、个性不突出,缺乏吸引力与新时代特征,难以满足学生的需要,新校区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中这块新的文化阵地建设亟待加强。

\

 
(四)师生交流少,文化传承出现断层

         新老两校区之间、师生之间交流的机会太少,严重影响到新校区浓厚文化氛围的营造。新校区周边设施环境不配套,“文化孤岛”现象严重,愿意在新校区扎根下来并全身心投入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的教师很少,教师作为校园文化传承主体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导致师生之间交流机会大大减少,缺少了师生之间的言传身教及高、低年级学生之间的传帮带,师生情感没有正常建立起来。66.87%的学生认为师生关系不够融洽和谐,新校区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缺少了教师的参与,使得校园文化传承出现断裂。

二 数字化环境下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特征

         对于扩建型高校,新、老校区分隔较远,为了便于信息沟通、师生交流与学习工作效率提高,结合多校区办学的特点,应用现代数字网络技术,建设高效的数字化校园网络已经受到许多高校的高度重视。数字校园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支撑,以数据和信息的共享为手段,强调共享、记录的精神,对教学、科研、学生管理、教师管理、学生后期服务等各个领域的信息进行收集、保存、分析、传输和应用,拓展校园的时间和空间,使数据资源在各部门之间得到充分利用和共享,提高教师的管理效率、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是网络和校园有机结合的新型教育环境[3]。

(一)突破时空界限,网络实现互联

        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型载体,数字化校园突破了新、老两校区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界限,将虚拟、现实的两个校园构成互补完整的系统。学校各部门、教师和学生通过网络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创建网络文化活动空间,相互之间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方便快捷地进行信息沟通,教师、学生还可以通过通讯设备随时接收与发布各种文化信息。数字化环境下,网络成为高校校园文化传播的主要渠道,两校区间开展各方面的合作交流形式趋向多样化,为新校区创建特色校园文化开辟了新途径。

(二)数字网络传播主流先进思想文化

         数字化环境下,网络作为先进思想文化传播的渠道,其重要性日益突出。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当时刻把握住数字化校园网络文化传播的主动权,积极传播主流的思想文化和先进的理念观点,使之成为弘扬校园文化的主阵地。

(三)数字网络为师生处理学校事务提供全方位服务

        数字化环境下管理人员、教师、学生更偏向于利用校园网络辅助完成教育教学活动。在数字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高校校园文化表现出数字传媒的时代特征,信息实时传递和网络信息交互使校园文化得到快速传播,促使校园文化沿着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

三 数字化环境下新校区特色校园文化创建的思路

(一)弘扬校史文化,加强校园文化认同教育


         校史是学校发展历程的缩影,记载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等方面的先进事迹,内涵丰富历久弥新,在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中重视宣讲学校发展历史、杰出校友事迹与学校办学宗旨,可以发挥校史文化的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引领导向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认同教育,高层决策者的办学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全体师生的言行,整个校园充满正能量,逐渐形成人所共知的理想信念,有助于塑造先进的校园文化、增强学校集体凝聚力及强化学生文化归属感。

(二)充分发挥新校区图书馆的引领导向作用

         高校图书馆产生于所属高校的文化环境,作为主导者参与塑造高校先进校园文化,一定程度上标志着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水平。高校图书馆自身的特色建筑、制定的管理制度、长久形成的精神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及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4]。在高校的课堂之外,图书馆通过文献资料在历史和现实之间为师生架设了一座文化传播和对话的平台,对塑造优秀校园文化、培育良好的校园气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5]。新校区图书馆作为文化中心,充满浓厚的文化气息,引领着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

          数字化环境下,图书馆应充分利用校园网络空间,通过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建立数字文化资源库,利用图书馆网站、移动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及校园网广泛传播数字文化资源库,同时不断提高信息服务水平,发挥其电子信息服务功能,大力推进深层次服务,以丰富的文献资源、可靠的技术支持进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同师生开展各种有意义的网络文化活动,促进校园信息化和丰富校园文化内涵。

(三)积极开展有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

         数字化环境为开展校园网络文化活动提供极大便利。运用数字网络技术建设丰富的数字资源,向师生推荐反映主流文化、体现学科特色、科技发展前沿的数字资源,激发师生阅读需求。开展有关多媒体课件、网络书评、微信主题创作、微电影创作等系列文化赛事,利用校园网、QQ群、微信群、公众号等强有力的数字传媒与大众交流平台,使师生在学习思考、互动交流中增强创作热情,不断提升创新能力,使校园充满浓厚的创作氛围和好学的文化环境。

(四)加快建设数字化校园,促进各校区师生密切交流

        新校区建设过程中应重视利用数字化校园,为新校区提质升级提供良好的技术平台,确保新校区管理科学高效,实现可持续发展。随着无线网络的普及,无线数字校园也成为近来数字化校园和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热门话题[6]。日新月异的现代信息通讯技术发展,以数字化网络信息建设为平台,打造多校区大学或现代大学数字化网络信息校园文化阵地,也就为多校区大学发展与构筑共同大学精神,实现校园文化价值精神的同质化均等化平等化权益,提供了现实可能性[7]。新时代背景下,智能终端、无线网络技术迅猛发展,而数字化校园网络主要通过计算机操作,科技部门、网络信息中心应当竭力探讨运用手机终端辅助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使数字化校园网络的功能进一步完善。同时利用数字化校园网络加强师生文化交流,实现网络课程、视频会议、培训讲座、答疑互动与作业提交在师生之间同步传输,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从文化交流与思想碰撞中建立积极、和谐的校园文化体系,从而提升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品位和师生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吉海燕.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初探[J].高教学刊,2016,(10):181-182.
[2]蒋琼.高校多校区大学精神传承与创新的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3,11(2):126-128.
[3]戴文晶.构建数字校园[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8,(8):52-57.
[4]杜强.数字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探析[J].图书馆研究,2018,(2):72-76.
[5]范光基,陈微.论高校图书馆在构建特色校园文化中的作用[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4):111-113.
[6]徐位良.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促进多校区办学[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6):41-42.
[7]杨志强.论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组织结构体系的新变化[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4,28(5):100-10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71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