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金融人才需求新变化下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人才培养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19-11-23 09:02:2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金融市场化程度和开放程度提高,技术创新在金融服务中的应用进一步加深,金融业人才需求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人才培养尚未跟上人才需求变化的步伐,应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制定金融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课程结构体系,改革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建设创新实践平台,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金融人才;人才需求;人才培养

本文引用格式:赵娟.金融人才需求新变化下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人才培养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7):47-49

        经济“新常态”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金融生态环境发生变化,探索和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新常态”下我国高等金融教育内涵发展的必然趋势。[1]

一金融人才需求分析

         2018年5月,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农业部、商务部、银保监会和证监会等九部委共同编制了《十三五现代金融体系规划》,提出了五大战略目标和八大任务,建立了我国金融业总体的发展框架,为我国金融业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随着金融各细分行业迅猛增长,金融机构类型不断增多,金融人才的综合能力日益受到重视。同时,为满足金融业发展新趋势的要求,金融机构在引进人才时,会强调特定业务所需的专业能力以及面对新兴业务的创新能力。

        银行业一直是金融人才最集中的行业,就业人员接近金融业总人数的一半。随着银行业进入转型期,未来几年银行业用人需求将稳定在低速增长状态。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爆炸式发展,导致了互联网金融业内人才供给需求根本性的不匹配。在互联网金融不断冲击传统金融业,以及金融机构进一步发展混业经营的新形势下,基于大数据分析支撑的智能投顾业务、各类消费金融产品,以及对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使得传统金融行业的系统理论、风险控制模型等并不能直接应用在互联网金融中,金融行业需要既有互联网思维模式又兼备金融业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需要同时理解两个行业商业逻辑并求同存异的创新型人才。

          综合来看,金融业人才需求正在发生新的变化。这种变化突出体现在金融业务领域人才需求由以银行信贷业务为主转向银行表外业务,由传统金融业务操作转向能够结合金融与科技、能够将金融与实体经济相融合。与之相匹配的金融人才素质要求主要表现为:“诚实守信”职业道德素养、学习能力与业务实施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

二 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错位

        近年来,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金融学专业逐渐从基础的金融学、投资学、保险学发展出金融工程、互联网金融、国际金融、金融风险管理等专业或专业方向,在金融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的职业素养通过金融职业道德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得到提高,但是学生的学习能力与业务实施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却没有跟上金融人才需求变化的步伐。

\

 
(一)传统知识教育与学习能力需求错位

         现阶段,金融人才培养仍然以传统知识教育模式为主,强调金融专业知识的系统性、理论性,在课程设置中遵循金融专业通用标准,造成课程设置滞后于金融市场经济发展和金融人才需求。

          课堂上,教学方式逐渐信息化、多样化,但仍未摆脱教师讲解为主的局面,师生间互动少或难以互动,启发式教学流于课堂提问这种形式。学习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信息的地位,学习兴趣不浓,自主学习的习惯没有养成,对课程内容的掌握仅停留于理论理解阶段,考试前突击学习、背诵理论公式,忽略对理论知识的积累和融会贯通,导致实际工作中金融理论知识不扎实,学习能力不强。[2]

(二)传统师资与业务实施能力需求错位

          目前,本科院校的教师队伍多数是硕士、博士研究生,他们通常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专业课程教学岗位,一方面他们有扎实的学科专业背景,理论功底深厚,同时熟悉金融学科前沿动态,是开展科研的中坚力量;另一方面他们缺少在金融企业的实践,对银行、证券、保险、理财甚至互联网金融的具体业务操作缺乏了解,教学中存在纸上谈兵之嫌,实践操作和应用能力薄弱,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金融业务实操能力。[3]

         虽然高校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接触实际工作岗位的机会,但是由于金融行业内部风险管理的要求,学生不能接触金融行业的核心业务。因此,开展校内模拟仿真训练便是一种替代方式。一方面,校内模拟仿真训练中双师型教师比重低,指导老师相对缺乏实践经验,不能有效指导学生的动手操作。另一方面,实验课缺乏统一安排,实验课程体系没有围绕学生未来就业岗位设计,缺乏系统性培养学生业务实施能力,学生对金融专业相关工作岗位认知不足。

(三)学生停留在表层学习与创新型人才需求错位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本科院校中相当多数量的大学生单纯记忆知识,属于表层学习方式,动机往往是以考试为导向,应付性的学习。金融学多门课程之间存在知识点交叉,由于现实金融案例有限,出现一个案例在多个课堂重复使用的现象。由于教师们集体备课的时间不多,在分析同一个案例时往往侧重讲解一个知识点,导致学生没有全面了解金融理论知识结构,并且因为重复而想当然,缺乏深入思考和创新思维。

         在实践实习中,学生实训自主性不强,不愿意参与到金融前台业务中,轻视金融营销类岗位和客服岗位,拈轻怕重,没有从基层做起、了解金融管理流程、发现问题、改善金融服务的主动学习意识。

三 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一)科学制定金融人才培养目标


        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总结并吸收教育教学改革的最新成果,充分发挥学校学科优势,突出行业特色,科学制定金融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学生业务实施能力、学习能力、职业素养、国际化视野、团队合作、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探索建立专业拓展方向及专业拓展课程体系,注重各教学环节的科学性、系统性、综合性和连续性,将素质教育、知识教育、能力教育贯穿于教学过程,构建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课程教学体系,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以需求为导向,构建“1+2+3”的课程结构体系

          以“行业需求”作为构建课程体系的基本准则、以“应用能力”作为课程体系的价值取向,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金融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构建“1+2+3”的课程结构体系。如下图所示,“1”是指一个平台,即通识教育平台,通识教育平台是素质能力培养的基础。“2”是指两个模块设置,即学科基础课模块和专业课模块,学科基础课模块是专业教育的基础。“3”是指实践教学中就业导向的三个子模块:以职业群集课程模块为主体,以拓展提高课程模块和创新创业课程模块为两翼的三个子课程模块。实践教学贯穿于1个平台、2个模块之中。

          该课程结构体系将市场需求、职业岗位需求以及学生专业知识需求融为一体。通过以职业岗位为导向,以区域产业应用为基础,走产学相结合的教学改革之路。改革现有课程教学内容体系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建立课程(或课程群)、学生能力与特定区域产业应用之间的关联,着力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金融人才。

(三)改革理论教学,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1)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与现实经济金融结合紧密的课程,以现代化教学方式为手段,通过优课联盟、学堂在线等等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开展翻转课堂,实施“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学生在线上预先学习知识点,然后在线下教师组织案例的讲解与小组讨论,增进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以金融业实际为导向,编写全新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系列专业教材,以学科前沿、产业和技术最新发展推动教学内容更新。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与企业合作,围绕专业教学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指导等方面来建设各种资源库,[4-6]系统整理金融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深入解析,形成有价值、综合性的新案例,启发学生透过事件理解深层次的行业逻辑。
\
 

        (2)课程学习评价科学化,注重考核综合能力。遵循以学习成果为导向,注重学习过程管理的原则,采用行程式考核。鼓励任课教师根据专业全程培养方案自主地、科学地、多形式地设计课程学习成果评价形式,改变以往传统的单一考试的方法,重新分配学生学习过程和期末考核结果的比重,给出最终考核结果。考核结果不再局限于期末成绩,还包括学习态度、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考核。

         (3)建设理论教学团队,加强国际化交流。积极地“请进来,走出去”,推动国际间的合作项目,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一方面,请国外学者以及国际金融市场从业人员到课堂上讲学讲座,另一方面,分批将理论课主讲教师送到国外学校或者企业交流和进修,将国际最新技术与理念带回到课堂,以提升教师团队的教学水平。

(四)改革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1)构建“递阶式”的实践教学体系。以金融学实验中心为依托,加强金融大数据和虚拟交易实验室建设,建立金融学实践教学平台。在处理好实训与实验的关系、单项性实验与综合性实验的关系、手工模拟实验和计算机模拟实验的关系、计算机模拟实验与课堂案例教学的关系的基础上,纵向上形成“实验+实训+实习”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教学体系,横向上形成课程单项实验、课程综合实验、专业综合模拟实验、跨专业跨学科综合实验、职业实习、创新创业实践等六个阶段层层递进的“递阶式”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内容上,注重由理论教学到模拟实验再到内容创新的衔接过程。以基础知识为学习起点,以实验操作为必要手段,进一步优化实验教学内容,使实验内容不断更新,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更多的新理念、新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知识技能的应用能力。

          (2)建立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校内外师资队伍。为了使金融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既在校内建立现代金融实践与创新基地,还应积极与各类金融机构和新兴互联网金融业态加强联系,建立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校外实践基地,创建产学互动的运行机制,构建多层次金融人才合作教育实践平台。

         建立一支拥有一定金融领域从业背景的教师队伍,教师的队伍构成应由一定实践经验的学校教师和企业导师两部分组成。在企业学习阶段,实双导师制(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校内导师应为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企业导师主要传授职业岗位技能和项目经验。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密切配合,共同负责课程的系统学习以及校内教学和企业教学的衔接工作。

(五)建设开放立体的创新实践平台

          (1)围绕岗位需求,建设“互联网+实习就业”实践平台。依托就业实习平台,将职业技能实训与行业岗位相融合,分行业、分阶段进行岗前综合实训,全程陪伴式教学指导,帮助学生真实了解行业业态,与行业大咖对话,体验金融职场,从根本解决毕业生不符合金融机构用人需求的矛盾。准确掌握实习毕业生求职意愿和用人单位岗位需求信息,实现人岗精准匹配。

          (2)开展“第二课堂”,建设“互联网+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开放课堂理论教学案例及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网络共享资源,使实践教学延伸到“第二课堂”。通过在线视频、在线直播、公开课、创业者分享交流训练营等多元化方式,培养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心理准备与认知,提升综合素养。

           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活动,如大学生金融理财、模拟投资比赛、金融案例研究大赛、演讲比赛等,引导和鼓励学生提升职业适应能力,实战锻炼具体金融业务的应用能力。以学校各种学生课外科研立项、奖学基金及各类横向课题为牵引,通过设立科研助理、暑假小学期等渠道,带动学生共同参与实际课题项目工作,培养创新思维。通过实际的行业研究,学生加深了对社会经济金融环境的认识和深层次逻辑关系的理解,从而面对复杂金融问题时能够条分缕析,解决了传统教育下学生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胡朝晖、郭丽梅、汪前元.卓越金融人才的能力标准、培养模式与差异化实践[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6):147-150.
[2]张永丹.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人才培养市场预警反馈机制浅析[J].黑龙江金融,2018(6):35-37.
[3]何宏庆.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高校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探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0):14-16.
[4]程晓农、杨娟、袁志钟、严学华、刘强.以“产教融合”为内涵的“全素质链”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18(Z1):63-65.
[5]郭强.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时代金融,2014(12):167-168.
[6]余星,王竟竟.供给侧改革视阈下地方本科院校金融专业“最后一公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02):9-10+1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65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