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基于能力导向的环境评价与规划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

发布时间:2019-11-22 16:47:0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课程建设是保证和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最重要的基础性建设,是学科专业建设的基础。本文以合肥工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环境评价与规划课程为例,就能力导向一体化教学体系下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进行探索。在对环境评价与规划课程建设重要性简要分析的基础上,剖析课程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并结合2015版课程教学计划执行情况,提出了优化调整教学内容、优化设计教学模式及优化集成课程考核方式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设想。

关键词:能力导向;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环境评价与规划课程

本文引用格式:李如忠,等.基于能力导向的环境评价与规划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05):48-51.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of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and Planning Course and its Practices Based on Competency Orientation

LI Ru-zhong,PENG Shu-chuan,LIU Xiao-wei,HU Shu-heng

(School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efei)

Abstract: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basic construction to ensure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undergraduate teaching,and is the basis for subject construction.In the present study,the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and planning course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major in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as taken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th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under the competence-oriented integrated teaching system.On the basis of briefly analyzing the importance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of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and planning,the main problems facing th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were deeply dissected.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he 2015 version of the course plan,the new program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was put forward,which included the followings as optimizing and adjusting teaching content,optimizing and designing teaching mode,and optimizing and integrating course assessment method,etc.

Key words:Competency orientation;Curriculum construction;Teaching reform;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and planning course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本质职能,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和本,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坚持“以本为本”。众所周知,课程建设是保证和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最重要的基础性建设,是学科专业建设的基础,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对于建构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创新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推断,随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落实,围绕加强本科教育教学过程管理的教学改革也必将在全国高校展开。在此形势下,如何通过推进本科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以提高本科培养质量,成为横亘在高校教师面前一道亟待破解的难题。目前,全国开设环境学科相关专业的高校约400所,环境评价和环境规划相关内容在该学科的专业知识体系中扮演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围绕环境评价与规划课程开展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探索意义非同寻常。

一环境评价与规划课程建设的重要性

         环境评价(或环境质量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是高等院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主干课程之一[1],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课,涵盖了环境工程课程体系的主要内容,并与其他专业课程联系紧密。同时,该课程又极具应用性特征[2,3],教学中讲授的评价技术与方法往往都非常贴近工作实际,有些教学内容甚至直接选自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标准、技术导则、规范,增强了学习的实用性。根据《高等学校本科环境工程专业规范》,环境规划与管理属于环境工程专业主干学科方向,这从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高度,明确了环境评价和环境规划理论方法在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中的地位。目前,环境评价、环境规划已成为环境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工作领域。

         随着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的逐步落实和稳步推进,环境评价与环境规划工作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国家对于高质量环保人才的需求也将更为迫切。然而,长期以来国内高校盛行的“严进宽出”以及重科研、轻教学风气,正在逐步拖垮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在这一历史时刻,教育部提出的推动课堂教学革命、加强学习过程管理被寄予了厚望,这就使得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得到进一步增强。

\

 
二 环境评价与规划课程建设面临的几个突出问题

(一)可供选用的精品教材稀缺


         教学是大学教师的本职工作。但近年来,由于各高校在职称晋升、岗位考核中过分强调科研项目、论文、专利、获奖等,致使我国高校普遍出现了重视科研而轻视教学的非正常现象,其结果必然导致广大中青年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大量时间和精力集中到科研上。由于教材编著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其对业绩考核或职称评审的贡献并不显著,因此很多教师不愿意再去从事教材编著。客观上讲,近十年来国家陆续启动了一大批有关环境保护的重大研究课题,科研能力较强的“985工程”高校和部分“211工程”高校无疑成为科研任务的主要承担单位。此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各级各类人才计划项目等,也都进一步分散了广大中青年教师的精力。这或许正是近年来“985工程”、“211工程”高校知名学者主持编写或修订环境类本科教材日渐稀缺的最主要原因。

          教材是传承专业知识的重要载体,是当前大学生学习的重要参考工具。毋庸讳言,高校办学层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本科教材的选用。一般地,办学层次高的高校,如“985工程”、“211工程”高校往往优先选择国家级或省部级规划教材,特别是“985工程”、“211工程”高校知名度较高学者编著的教材。不仅如此,大学生对于教材编著者的声望及其所属高校的层次,往往也非常看重,这是教材选用中不容忽视的因素。另外,农林类、建筑类、水利类、地质类、矿业类等高校开设的环境工程专业,往往都保留一定的行业印记或特色,这种差异性可能影响到环境评价与规划教材内容的编写或选用。总之,在当前国内高校本科教学中,寻求一本适宜的环境评价与规划课程教材往往并非易事。

(二)经典教材面临知识老化的缺陷

        大学教材的出版过程相当复杂,往往需要经过严格的编写、审核、校对、出版、发行等多个环节,出版周期较长,加之目前环境领域专业知识和技术更新速度相当快,容易导致教材知识老化。作为本科生使用的教材,其对专业知识的严谨性、准确性要求很高,作为教学内容安排的环境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方法等必须是较为成熟和可靠的,这在客观上也导致了教材知识的落伍和陈旧。目前,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课程的经典教材,很多都是编著出版于“十五”、“十一五”期间甚至更早时期。由于编者知名度高,编著的教材使用量大,往往都历经了数次甚至数十次印刷。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教材几乎都未能实现再版或对书本中不合时宜的内容进行修订,从而给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不便。与精品教材稀缺的原因相似,大学教材版本陈旧和知识老化也主要归因于“重科研”而“轻教学”的不合理考评机制。

        环境评价与规划是一门实践性、时效性都很强的专业必修课,教材内容不仅涉及专业理论知识,往往还与国家环境保护政策密切相关。“十二五”以来,国家环境保护部对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政策、制度、法规、标准、规范、导则等启动了大规模的编制和修订计划。故此,在环境评价与规划课程教学中,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十分必要。

(三)传统教学模式与考评方法面临严峻挑战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和考评方法饱受诟病,如教学模式单调、呆板,考评方式简单、机械,特别是“重结果”而“轻过程”,等。单就教学模式而言,虽然近年来广大教师也在努力探索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但受制于高校僵化、死板的管理体制,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选择的自主权往往并不大,一些所谓的变革往往也被局限于狭小空间,很难发挥明显成效。另外,我国高校大都采用大班授课方式,标准班的人数基数较大,往往达到40~50人,有些专业课采用合班授课的方式,学生人数甚至可以高达二百人,致使一些在小班授课中大放异彩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面对大班授课根本无所适从。我校宣城校区环境工程专业是两个标准班合班授课,且每个标准班的人数均在45人左右,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也因人数过多而难以付诸实施。

          从教学方法上看,采用PPT课件授课是国内高校非常普遍的教学手段,但其教学效果往往受授课教师个人的知识面和授课艺术性影响很大,照本宣科似的讲授不仅易于使人产生倦怠,也很难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为此,一些高校又开始鼓励教师采用传统的板书授课方式。环境评价与规划课程教学所需要的课内和课外信息量较大,这与PPT授课的优点十分吻合,但如何充分整合相关教学内容,并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仍还需要认真揣摩。目前国内高校教师往往都偏向于以课程结束考试成绩为主,并兼顾平时成绩的考核办法,而对教学过程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很难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前给本科生适当“增负”已成社会共识,教育部正在推进的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工作,特别强调围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深化教学改革。毫无疑问,在这一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面临严峻挑战。

\

 
         目前,有关环境评价、环境规划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十分活跃[4,5],这对推动环境评价与规划课程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 以能力为导向的环境评价与规划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探索

        2014年以来,合肥工业大学立足工科特色,尝试以立德树人为核心,能力培养为导向,构建起集立德树人、能力导向、创新创业为一体的立体化教育教学体系;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培养目标—教学过程—质量提升”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6]。在能力导向的一体化教学体系指导下,全校各专业根据统一模式要求,制定了2015版本本科教学计划[7-9]。目前,我校正计划推进2019版本的本科教学计划修订工作,结合环境评价与规划课程教学大纲执行情况,笔者以为至少在如下几方面仍需要进一步探索。

(一)教学内容更新和优化调整

        在本校的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体系中,环境评价与规划是核心骨干课程之一,课内教学56学时,另有一周的课程设计,是课时最多的一门专业课。该课程涵盖了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规划两部分,而一般高校多是将其作为两门独立课程安排教学任务,并分别选用相应的教材。目前,针对环境影响评价部分的教学,我校选用教材为张征主编的《环境评价学》(2004年第1版),针对环境规划的教学则选用了张承中主编的《环境规划与管理》(2001年第1版)。两本教材虽然都曾多次重新印刷,但对一些明显滞后的章节内容并未进行必要的修订。

          环境评价与规划课程的综合性强、涉及知识面广,教学内容和知识点多。由于教学课时的限制,有必要从能力导向出发,重新梳理和调整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依据多年教学经验和项目评审经历,笔者以为,该课程教学应强化大学生对于环境影响评价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导则等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培养,初步掌握环境影响报告书(或报告表)编制的基本套路和技巧,从而为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需要做好准备。由于环境影响评价涉及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物理性污染与控制工程、地下水污染与防治、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等专业课程,因此针对教学内容的优化和调整需要处理好与这些课程内容的衔接,并考虑与教学模式、考核办法的协调。

(二)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优化设计

         环境影响评价项目具有类型多样、复杂程度不一的特点,一些工作技巧需要从具体实践中摸索获取,特别是有关环境影响评价类型识别和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方法等内容,而这往往正是高校教师很难具备的。因此,单纯从提高教学效果来看,有针对性地邀请环境影响咨询机构中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授课可能是一个较为理想的选择,但在目前高校教学管理机制下,该项工作操作起来仍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提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教学改革促进学习革命。可以预测,这必将为教学模式的革新带来新机遇。为此,需要提前谋划相关工作内容,以推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革新落到实处。

         环境评价与规划课程实践性强,案例分析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此外,该课程涉及的概念和定义较多,一些名词术语在内涵和外延上存在一定的交叉性,机械的、生硬的解读易于使人产生倦意。此时,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提高教学效果至关重要,而借助案例讲解则可能产生意料不到的效果,但如何筛选和优化案例教学内容,特别是如何将案例分析非常自然地融合到相关教学过程中,仍需要系统设计和统筹安排,这可能将是该课程在2019版本修订中需要认真考虑的工作内容。

(三)课程考核方式与方法的优化集成

        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提出加强考试管理、严格过程考核,加大过程考核成绩在课程成绩中的比重,健全能力与知识考核并重的多元化学业考核评价体系。我校以能力为导向的一体化教学体系,坚持以能力培养为导向,旗帜鲜明地提出强化教学过程管理,这与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要求不谋而合!但强化教学过程、严格过程考核并不能简单地通过提高课后作业、出勤率等在课程考核中占比来实现,而是需要一套科学、系统的考核内容和考核办法的支撑。同样,环境评价与规划课程也不例外。

        2018年上半年,笔者首次将2015版本的环境评价与规划教学计划应用于课程教学实践,该课程期末成绩占比设定为40%,平时成绩的考核方式包括课堂测试、期中考试、作业撰写和出勤率等4种形式,所占比例分别为10%、25%、15%和10%。从合肥校区参加考核的38位同学最终成绩来看,共有8人未能通过考核。虽然未通过人数明显高于往年,但与以往偏重于期末考试成绩的考核方式相比,笔者以为该教学计划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

          总的来看,2015版本教学计划的课程教学效果与预料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还不是很理想。为此,在教学计划修订中,需要对各种考核方式及其在总成绩中的比重进行必要的优化集成。笔者将结合环境评价与规划课程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尝试通过引入专题报告撰写、课堂讨论等考核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但如何设计专题报告主题和课堂讨论议题,还需要专门、细致的研究。

四 结束语

         高教大计、本科为本,本科不牢、地动山摇。2018年6月召开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实质上是一次全面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大会,对我国高等教育今后的发展必将产生深远影响。可以预见,在教育部推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学习和深入落实过程中,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必将成为高校本科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的核心骨干课程之一,环境评价与规划课程应当率先垂范、有所作为。特别是,针对目前存在的教材知识老化问题,寻求有效的解决办法,并通过优化调整教学内容、优化设计教学模式以及科学制定课程考核办法,实现我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育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征.环境评价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王新刚,陈海丰,陈芳艳.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环境评价与规划》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J].科技视界,2011(25):25-26.
[3]崔龙哲.“环境影响评价”改革与实践:大气环评软件开发与辅助教学[J].中国电力教育,2009(145):93-94.
[4]高凡,王敬贤,刘云.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5(31):115-117.
[5]邵留,李娟英,彭自然,等.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新举措[J].教育教学论坛,2016(25):82-83.
[6]梁樑,陈翌庆,于宝证.能力导向一体化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8.
[7]胡良梅,张宝,高隽,等.以能力导向的基于模块化案例分析的发现式教学模式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7(10):122-123.
[8]苏馈足,胡真虎,王伟,等.能力导向一体化教学体系下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6(31):94-95.
[9]陈祥迎,朱燕舞,邱治国,等.基于能力导向一体化教学体系的《工科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优化[J].山东化工,2017(19):139-14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63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