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基于本土化内涵演变的“新工科”人才培养路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19-11-22 15:14:1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新工科”建设除了应注重与国际化的对接外,更应做出中国本土化的回应。本研究基于语义学的视角,按照语法结构以及回归中华传统本源的双重角度探索“工”的本真含义,分析新形势下“工”的发展内涵,从而提出“新工科”人才培养改革方向应实现五个方面的转变:从做好“物件”、“器具”到实现“中国制造”、“中国精造”、“中国创造”;从做好“单一的活计”到能解决“跨学科复杂工程问题”;从熟练的“技工”到高级工程“大师”;从“短、平、快”地“做工”到追求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从单向“持械从业者”到具有人文情怀和伦理关照的工程人员。

关键词:“新工科”;内涵探源;工程人才培养;改革方向

本文引用格式:李虹.基于本土化内涵演变的“新工科”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06):1-4.

        “新工科”计划的顺利推进,取决于研究者和实施者对“新工科”内涵的正确认识和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当下的中国正在向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教育经过多年的积淀和探索,以越来越显著的成就吸引着全球关注,教育工作者需重新审视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独特价值,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基于此,本研究认为,当前的“新工科”建设除了注重与国际化的对接外,更应做出中国本土化的回应;新工科人才的培养,也应扎根中国大地开展“新工科”建设的理论自觉。

       自2016年“新工科”概念的酝酿和2017年“新工科”概念的正式提出以来,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对于“新工科”的内涵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提出了整体发展思路。从目前权威性学术期刊来看,学者们主要针对“‘新工科’的‘新’是什么”这一问题的不同侧面的探讨构成了“新工科”的核心内涵的理解,并逐步丰富和完善了“新工科”的真正内涵[1]。

一 多视角下“新工科”的内涵解读

         有学者从现实需求的视角认为,“新工科”强调的是一个“新”字,“新工科(Emerging Engineering)是相对于传统工科而言的,是以新经济、新产业为背景,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林健[2]更是认为,“新工科”的“新”还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即对工程学科和专业的建设工作要求持续改进。钟登华[3]认为,“新工科”(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简称3E)是基于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国际竞争新形势、立德树人新要求而提出的我国工程教育改革方向;是教育工作者们对于新形势、新环境、新需求下,如何培养新型的工科学生达成的初步共识,是对于工科学科建设的优化再造和内容升级,以及对于未来工科学生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培养内容的探索。“新工科”因时而出、因势而生,它不仅是对一种新理念的思考与提出,更是对一种新实践的尝试与探索。

         有学者从学科发展的视角提出,“新工科”是一门新学科,是一门为解决社会发展中的工程实际问题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途径的学科,原工科大学的与传统工业相关的专业为老工科,新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学科为“新工科”,这些学科更加凸显出学科交叉与综合的特点,综合性大学发展出的以理科为基础的工科具有新工科的特点[4]。林健认为“新工科”(New Engineering Disciplines)指的是“新(出现)的工程学科”[5]。新型学科专业的“新”可以体现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的主要环节的改革、变化和发展[6]。顾佩华也提出,新工科中的“新”是Emergent或者Emerging,新工科指的是Emergent or Emerging Engineering。对应“新工科”不应该是“旧工科”,而是“现有工科”或者“传统工科”,对于现有的传统工科的理解,大家已经形成了共同的认识[7]。

       国家层面的“新工科”建设更加综合化,并注重顶层设计。教育部高教司联合国内30所高校于2017年2月18日正式提出“新工科”,其根本是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教育新质量体系。张大良司长从国家发展战略出发,强调“新工科”的建设要以新经济、新产业为背景,一方面要设置和发展一批新兴工科专业,另一方面要推动现有工科专业的改革创新。高校要树立创新型、综合化、全周期工程教育“新理念”,构建新兴工科和传统工科相结合的学科专业“新结构”,探索实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教育“新质量”,建立完善中国特色工程教育的“新体系”[8]。

         综上所述,学者们对“新工科”的内涵做了有益的探索,上述视角具有两个共同点:①“新工科”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其重点在于一个“新”字,必须与时俱进。②“新工科”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主要特点是强调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③大都结合国际标准和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讨论“新工科”的内涵。

\

 
二“新工科”的内涵从本质上需落脚“工”之本意

         工科发展的内涵伴随着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进程而不断更新,“与时俱进”是工科发展的根本原则,高等工程教育必须与社会产业发展紧密联系,相互支撑。工程教育改革急需挖掘“新工科”在新时代的应有之义,以知道我们培养什么样的工程人才,来支撑新经济发展的人才需要。因而,从现象上看,“新工科”既是一种“应在”,也是一种“能在”,不仅具有现代性特点,更是具有朝向未来的方向性特点。社会经济发展不断推陈出新的规律决定了任何时期的经济都有“新”的部分,也会逐渐变成“旧”的部分,从这个角度来讲,新经济是一个动态的、相对的概念,因此,“新工科”的内涵在重点侧重“新”意,无可厚非。

        但是,“新工科”的内涵从本质上需落脚“工”字。不难看出,“新工科”主要由“新”、“工”、“科”三个字组成,是一个偏正结构的词汇,“新”字主要修饰“工科”二字,这个词语最核心的字眼还在于“工”字。也就是说,面对新经济形态,在探讨“新工科”的内涵时,我们要防止一味或片面地追求“新”,还应该最终落实到“工”和“工科”的应有之义,是“新”意和“工”字应有之意的结合,尤其是在今天这个知识大爆炸时代,我们更应该返古溯源,不忘本真。也就是说,无论“新工科”如何与时俱进,无论怎样衍生其内涵,我们最应该回归本源,我们最应该返璞归真,回归本源,寻找“工”字的原始、基础、本质的含义,探讨“新工科”的真正内涵,从本质上讲“新工科”,以便更好地贯穿于当前正在开展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不要因脱离本质而导致工程教育改革走样。

三基于中国本土化视角对“工”之本意探析

        “新工科”的建设必须“把握由来、坚守本来、吸收外来、开创未来”[9]。新生事物的出现不能突破人们对于概念的本质理解以及对此概念的原初认知,返本才有根,我们在基于国际标准、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的视角下讨论“新工科”的内涵时,不应忽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的祖先在造出“工”字的时候,已经赋予了它丰富的意义,这也为我们今天思考“新工科”建设界定了基本路径。

(一)不同词性的“工”之本意

       名词的“工”有三种初始含义。首先,它指代一种好用的“物件”或“器具”。《说文》中有记载:“工,巧饰也,象人有规榘也”,本意为一种“巧妙多用的器具、制造的器具”,当下我们所说的工尺、工具、工匠等与此里的“工”皆有此意。第二,它还指代人们所做的“事”,本意为“所做的活计”,当下常常提到的的竣工、施工、完工等,就含有此意。第三,它还有一个重要的内涵是指代做事情的一类“人”,《考工记·总目》里提到“凡攻木之工七”;《论语.子张》里讲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荀子·王制》里记载有“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尚完剩,便备用”;《战国策·赵策》里记载:“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唐·韩愈《师说》记载:“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这些记载中所提到的“工”字指代“持械从业者”、“不同器具从业的人”。当下常常用到的车工、电工、技工、矿工、木工、钳工、瓦工、铸工、能工巧匠等词语皆有此意。

         “工”字作为形容词,指代做事的“质量”,《战国策·魏策》记载:“此非兵力之精,非计之工也”;《乐府诗集·上山采蘼芜》写到:“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论衡·自纪》记载:“文不与前相似,安得名佳好,称工巧”;宋.姜夔《扬州慢》里写有“纵豆蔻词工,…难赋深情”;《韩诗外传》也有“工巧易为材”。有“制造工艺巧妙的、精巧的、严整的”的意思,意指制造工艺巧妙、精巧。当下常提到的词语“工笔、工巧、工整、工于诗画、工于心计、精工”等皆有此意。

\
 
        “工”字作为动词,指代一种“劳作”。《周礼·天官·大宰》里记载“五日工事之式”;《论语·卫灵公》里有记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利用器具劳作”的意思。当下常常提到的“工本、工厂、工龄、工序、工资、工人、工期、工效、工艺、同工同酬”等都有此意,从这个意义上讲,是最接近今天“新工科”的用法。

(二)基于传统“工”之本意的工科人才培养基本要求

          从上述对于“工”字的界定中,我们能比较明显看出有三种词性,五种意义(三种名词意义、一种形容词意义和一种动词意义)。综合以上,我们可以总结出来“工”的以下五种基本内涵:①指代“物”,特指一种好用的“物件”或“器具”;②指代“事”,特指“所做的活计”;③指代“人”,特指“持械从业者”、“不同器具从业的人”;④指代“质量”,特指“制造工艺巧妙的、精巧的、严整的”;⑤指代“做”,特指“利用器具劳作”。

        伴随时代和语境不同,最初释义均有演变,今天的“工”在此基础上有更复杂的含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工”最早的释义和它后来人们对它的应用就没有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个词的灵活用法获得不同效果,但这几个核心要素将作为我们理解“新工科”建设人才培养路径的关键线索。根据名实相符原则,与“工”相符的工程人才培养基本要求至少包括:①要将器具做成好用的物件,这是对工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②要做好手上的活计,这是对工程人才的能力要求;③要成为会做、做好事情的人,这是对工程人才培养的本质要求;④要将事情做精,这是对工程人才培养的理念要求;⑤持械从业者要考虑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对工程人才培养的伦理要求。

四 基于本土化内涵演变的“新工科”人才培养路径

        “新工科”建设不是一个概念或口号,而是一项工程教育改革行动,对于其内涵的探析最终要落脚到工程人才培养的改革上来;教育部发布的新工科项目也不是标签、不是名片、不是牌子,而是要切实地在工程教育教学改革上真抓实干。上述对“工”的原初意义的探析,是对国际工程教育发展做出中国本土化的回应与对接,为当下我国“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改革方向提供了以下思路。

(一)从做好“物件”、“器具”到实现“中国制造、中国精造、中国创造”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所使用的“物件”和器具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此基础上衍生出庞大的制造业,而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主体,我国于2014年12月提出“中国制造2025”,目的是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高等工程教育必须与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紧密对接,因此,当前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理应秉持“工”字的本意和“新”意。正如张大良司长提到的,“工程教育与产业发展紧密联系、相互支撑,新产业的发展要靠工程教育提供人才支撑,特别是应对未来新技术和新产业国际竞争的挑战,必须主动布局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提升工程教育支撑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

         “中国制造”是国家对目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最大的检验和考验,对于高校和企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例如,随着一些制造业信息化水平的快速提升,新工科人才培养必须着眼于培养能够攻关国家战略发展所需的重点领域里关键核心技术的高等工程人才,使传统“物件”和“器具”的制造逐渐走向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把国际前沿成果与标准转化成我国高等工程人才培养的标准,逐步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精造”再到“中国创造”,使我国从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

(二)从做好“单一的活计”到能解决“跨学科复杂工程问题”

         从前面的考证可知,“工”当名词用,原意指“所做的活计”,表示一种人动化的手艺活。千百年来,由于生产和社会条件的制约,人们习得某项技术的途径主要依靠“学徒式”的技术传承和延续;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细化的“分工”使得每一个技术工种更加专门化,由此产生分门别类的技术表现形式和与这些类别相对应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体系,以及支撑这种培养体系的理论与技术基础,形成了如交通、采矿、纺织、冶金、食品等相对独立的具有行业特色的学科分类,行业分类框架下的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也变得过窄过细。

         今天的社会不断涌现出群体性技术变革,使得大量的产业组织方式更加综合化、网络化、扁平化,由此产生了“大工程观”,传统工科分类之间边界不再清晰,比如,登月工程、海洋工程等已经很难将其划分到某一个门类或者某一种技术归属,传统的理科和工科已不足以应对时代变革带来的综合化的“大工程”,从前只能解决“单一的活计”的旧知识体系需要重构、升级、换代为能够解决跨学科复杂工程问题的知识体系,“新工科”人才培养要力求以工程教育新范式引领学科专业结构、知识体系,打破学科壁垒,高等工程教育必须实现较大的转型。

(三)从熟练的“技工”到高级工程“大师”

       如前所述,“工”当动词用,表示“利用器具劳作”,“利用器具劳作”的能力越强,制造的器具质量越高。当前迅猛发展的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大健康等新领域出现的人才供给不足现象,暴露出我国工程教育与新兴产业和新经济发展的严重脱节现象。传统的学科规训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面对复杂性问题逐渐力不从心。根据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的工程发展新趋势提出的工业4.0的精工工业自动化、智慧工业等,要求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教育新质量体系。

       在此背景下,高等工程教育需要对人才培养的定位和规格进行优化提升,各高校敏锐注意到科学研究的新成果、学科交叉融合的新趋势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相融合,在人才培养定位上,瞄准工程链和创新链中上游的工程科技人才,重构新课程体系,培养更多了解国际技术发展前沿和现实国情的“研究型工程师”和“科技型企业家”,培养更多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交叉领域的核心能力的新工科人才,在人才质量规格上实现从熟练的“技工”到高级工程“大师”的转变,为社会和市场输送更多具备“多维知识与能力结构”和与新工科建设相匹配的核心能力的高端工程人才。

(四)从“短、平、快”地“做工”到追求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

         如前所述,“工”在做形容词用时指“制造工艺巧妙的、精巧的、严整的”,这是描述千百年来我国工匠对待产品不断精雕细琢、不断改善工艺,享受器物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工匠们对产品细节追求完美、极致、精益求精。社会飞速发展,人们在追求“短、平、快”可以带来即时利益的驱使下,难免出现心浮气躁,比较容易忽略工业产品的品质灵魂,忽略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然而,工匠精神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是中国制造不断前进的精神源泉,今天的新工科人才培养应当急需传承这种精神。

        “新工科”人才培养要求从学生时代开始,着眼于以下几方面的精神养成:树立起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负责的职业态度;养成全心投入、认认真真、尽职尽责的职业精神;倡导工科学生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精益求精的职业品质;秉持对每件产品、每道工序都凝神聚力、内心笃定、执着坚持的职业状态;倡导工科学生追求突破、追求革新、成为世界科技进步重要推动力量的职业使命,最终具有从“匠心”到“匠魂”的“大国工匠”精神。

(五)从单向“持械从业者”到具有人文情怀和伦理关照的工程人员

       “工”的另一层含义指“持械从业者”,随着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今的“工”指更高层次的“持械从业者”,新经济对“持械从业者”提出的新的目标定位与需求。工科学生的未来使命不止是具备伏案绘图或者编写代码等操作性技能,因此,在人才培养上还需要超越功利,强调对“人”的塑造。李培根呼吁,“新工科”教育若能让学生也了解一点类似的观念乃至引发学生思考一点工程与技术的“形而上”问题无疑是有很大好处的,这将“有利于增强工科学生的价值感与使命感;有利于他们兴趣的形成;有利于他们将来能够在更高的层次和境界上进行创造性的工作”。

         因此,工程人才培养改革的方向需要对标新工科人才的培养目标要素,构建新工科学生人文素养、工程伦理等核心能力矩阵结构。主要包括对工科学生加强有效沟通、人际交往、团体协作、理解他人、领导能力的培养;对持续学习能力、拼搏精神与意志力、接受不确定性、冒险精神、创新思维的塑造;对当代问题、全球性思维、可持续发展、共享愿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塑造;总之,高等工程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是一个国家的劳动者和建设者,更是国际社会的建设者和人类和平发展的推动者,要培养学生实现从单向“持械从业者”到具有人文情怀和伦理关照的工程人员。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来临,“新工科”建设要立足中国特色工程教育传统、工程教育现实状况和国际工程教育未来发展,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为建设工程教育强国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吴爱华,侯永峰,杨秋波,等.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1):1-9.
[2]林健.引领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工科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7(Z2):40-43.
[3]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3):1-6.
[4]林健,面向未来的中国新工科建设[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2)26-27.
[5]林健.引领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工科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7(Z2):40-43.
[6]顾佩华.新工科与新范式:概念、框架和实施路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6):1-13.
[7]胡波,冯辉,韩伟力,徐雷.加快新工科建设,推进工程教育改革创新——“综合性高校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综述[J].复旦教育论坛,2017,15(02):20-27+2.
[8]张大良.因时而动返本开新建设发展新工科——在工科优势高校新工科建设研讨会上的讲话[J].中国大学教学,2017(04):4-9.
[9]李培根.工科何以而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4):1-4+1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62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