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高等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是培养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师资队伍的重要途径。本文分析我国目前高职院校教师企业实践的现状,研究教师企业实践的开展模式,提出教师企业实践的组织与管理方式、激励与保障措施,提高了高职院校教师企业实践的可操作性。分析我国目前高职院校教师企业实践的现状。
关键词:企业实践;模式;组织与管理;保障
本文引用格式:胡青,杨玉军.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现状分析与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06):62-64.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较高职业道德素养的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其中师资队伍的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能否培养出具有较高职业道德素养学生的重点。教师需要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技能应用水平,所以学校应将培养较高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作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如何建立高职院校的“双师型”专业教师师资队伍,如何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是目前高等职业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作为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要始终站在学科理念发展的前沿,在企业当中积极探索,进行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新课程改革作为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的新风向,为一线教师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有效借鉴,同时也能够让教师在理念的引导上更具针对性,在企业实践中更具方向性。但是在现今的企业实践实际当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严重的影响着教育方式的更新,教师能力的提升,对于知识的传播,也表现出一定的阻碍作用。教师要始终围绕着“学与用的关系,进行着积极的探索,结合从教以来的经验,要切身的感受到高职院教育改革改革的紧迫性与重要性。因此,在企业实践教学中,要结合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与现象,进行积极的探索,探寻提升自身实践能力的有效路径。
一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的现状分析
2005年,国务院发文《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决定中指出“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2006年,教育部发文《教育部关于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意见》,意见中提出了各相关主体的明确职责,对教师企业实践提出了要求,但均为一般性要求,未进行系统设计和全面安排;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也明确提出鼓励企业接收高职院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2016年,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规定对内容和形式,组织与管理,保障措施,考核与奖惩等做了具体的要求。高职院校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已经从政策层面的导向逐渐过渡到精准落实,有了政策的导向和制度的保障,高职院校教师企业顶岗实施的难度逐渐在缩小。
虽然有了制度层面的保障,可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企业和学校之间尚未建立起配套机制,校企合作较为薄弱。高职院校教师的固有知识往往跟不上企业在新知识、新技术上的进步,企业考虑经济效益,接收教师实践的自主性与热情度较差。另外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到企业实践缺少计划性。很多学校并没有和企业对接,在教师实践的形式、模式、时间、津贴等都没有系统的安排。另外,由于企业与校企双方分工不明确、又没有系统的规划与对口的归属部门,因此阻碍了教师企业实践工作的长期运行。教师企业实践的目的是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和行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并且将实践所学知识应用到教学改革中。但是由于教师到企业实践的考评机制不健全,考评中对企业实践的实效性缺乏监控,导致实践流于形式,企业实践教师也是为了任务而完成任务,缺少主观能动性。
二 教师到企业实践的模式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形式需要根据教师的专业特点、个人定位与发展、专业与教学需求、企业的需求度等综合考虑,主要有: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岗位兼职或任职、企业考察观摩、接受企业组织的技能培训、参与企业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四种实践模式。
(一)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岗位兼职或任职
此种模式是学校人事部门提前和企业人事部门沟通,确定双方需求后,再根据具体情况选派各专业教师到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岗位实践。进行专职的实践锻炼,了解企业工作的内容和岗位工作的要求。时间不少于3个月,应集中安排,青年教师入职或者职称晋升时可采用此种培训方式。
(二)企业考察观摩
此种模式是指各专业教师在教学工作之余,进入企业学习技术和管理的先进理念和方式方法,这种模式用时较少,一般可以和学校的教研活动相结合,适合教师的群体参观活动。
(三)参与企业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
此种模式是教师在企业兼职,主要是参与企业的一些技术研发,可以提高自身的教研与科研能力,促进教师在该专业的技能提升,研究成果还会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企业和教师本人可以达到双赢。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专业知识比较丰富,研究能力较强的优秀教师。
(四)接受企业组织的技能培训
此种模式是教师参与企业组织的技能培训,这种培训可以让教师吸收企业的文化精髓,及时把握行业或企业发展的最新理念和技术,主要适用于新技术、新标准的学习和掌握。
三 教师到企业实践的组织与管理
(一)教师到企业实践的组织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应将教师到企业实践作为校企合作、师资力量提升的重要事项进行统筹管理,成立由校领导、人事处、教务处、系部的主管领导小组,保证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可操作性。从学校层面,出台针对教师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参与企业实践的相关规定。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发挥主体作用,积极承担教师企业实践任务。承担教师企业实践任务的企业,将该任务列入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工作职责,完善教师企业实践工作管理制度和保障机制。
教师参加企业实践,要提高主动性,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教师的选派应兼顾教师的专业特长、意愿、企业和学校发展的需求,实行个人申报、系部推荐、教务处审核、人事处批准。在每学年期初制定教师企业实践计划,对学校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做出统筹安排,并进行任务分解。
(二)教师到企业实践的管理
全过程管理是提高教师企业实践质量的重要保障。企业与学校都是教师企业实践的管理主体,要分工明确,相互协调。全过程管理应具体到企业实践的各个阶段,应做到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事前控制阶段,管理的重点在于教师顶岗锻炼方案的设计和任务书编制;事中控制阶段,管理的重点是考勤、岗位工作的实践任务完成情况,在检查的基础上分析问题并给教师以指导;事后控制阶段,管理的重点是依据各考核指标对企业实践的成绩与效果进行综合考评。
(三)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创新
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需要不断探索创新,寻求有效的教育创新路径,通过构建现代企业实践创新体系,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在企业中的实践得到充分的锻炼,进而提升教学与指导能力,切实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出发点,将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需求有机结合起来,提升综合指导能力,满足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在创新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教育过程中,要想让教师脱离教学主体地位的误区,真正实现锻炼教师的目标,也就是教师常说的发挥主体作用的理论。为此,教师需要将创新学习的意识进行有效的贯彻。教师到企业实践所谓的有效并不是在有限时间内完成实践学习的流程,而是设计出经得起推敲的科学性合作课程。
(四)教师到企业实践的优化
教师需要做到如下三方面:第一,制定企业实践学习的考核方式,具体来说需要考核知识的掌握学习效果的高低。业务能力强的教师需要设计出具体的考核量表,用数据来支撑考核的结果,做到有理有据,才能进一步提企业实践的效果。第二,在企业实践中进行有效的监控,在克拉申的输入法假说中就提到要重视学习过程的监控,这既是知识理论的监控,同时也是对于到企业实践学习学习这种行为本身的监控,良好的企业实践学习必须达到科学的监控与及时的纠正,因此,教师的作用就是对学习与思考的有效指引。第三,在企业实践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教学重难点的突破,还要关注学习实践方式的合理性,学生在企业实践中的表现也是教师的注意点。学生的直观反应能够投射出企业实践学习的合理与否,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五)提升企业实践组织活动效果
大教育家杜威认为“活动”是提升教师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对于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教学而言,更是如此,教师在进行活动的时候,学校要充分考虑到教师到企业实践知识掌握的程度与能力,而这种活动不仅是体现在实践之中,同时也体现在教师到企业实践教学之外,所以在此,笔者将活动分为教师到企业实践课堂教学活动和课余的教师到企业实践学科运动。在课堂教师到企业实践教学活动当中,教师重视的是提高互动性。
(六)将企业实践融入高职教育体系
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趋势下,作为高职院校管理者,在进行这样的教师到企业实践教学活动的时候,学校就应该重视教师在企业实践活动当中的表现,让企业实践活动成为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实践教学的一部分。而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学科活动则体现在教学之外,也就是说,需要教师以学科为阵地,就某一教师到企业实践项目进行充分的实践。学科活动可以持续一个星期,甚至几个月,可以是单一的活动,也可以是成为系统的活动。在这样的活动当中,教师可以选择门类加入,做好准备和选拔,并在活动的过程中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到企业实践知识,进行企业实践竞赛,也能在活动中验证自身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加深对教师到企业实践知识的掌握。在今后的活动当中,教师需要进一步的发挥创新的作用,最为关键的是让教师通过这样的活动,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培养自身的能力,让教师到企业实践活动成为一种积极有效的方式。
四 教师到企业实践的保障
(一)经费保障
建立政府、学校、企业和社会力量等多方式筹措资金的机制,鼓励引导社会各方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捐资赞助等方式支持教师企业实践。学校应设立教师赴企业实践的专项经费,明确相关待遇,经学校批准到企业实践的教师,实践期间享受学校在岗人员同等的工资福利待遇,培训费、差旅费,并发放短期外出学习补助等。教师参加企业实践应根据企业工作性质办理意外伤害保险。
(二)激励保障
为了促进校企合作,构建更好的校企合作平台,对于成功引进校企合作项目,并取得突出成绩、重大成果的教师给予表彰奖励,另外学校应结合校情及专业特点将教师到企业实践考核、职称晋升、荣誉评选等重要参考指标。
(三)评价考核
教师到企业实践的评价方式应具有导向性和实效性。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有利于把控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全过程,提升教师到企业实践的成效。评价考核的主控方为院校与企业,评价的重点是实践的成效,即对教师职业教学能力提升的成效,总结报告、成果展示、经验交流、专题汇报等多种形式都可以作为评价的载体。引导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对参加实践的教师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四)自身激励
在进行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时候,不仅仅要从学生身上下功夫,还要对教师锻炼提升加以重视,要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进而在课堂上将知识有效传统给学生,提升教师综合教学水平。在教学实践中,很高教师都拥有深厚的理论水平,但是由于没有实践经验,所以实践指导能力存在一定的短板,学校要鼓励教师走出课堂,融入到企业工作体系中,提升自身实践教学综合水平,利用实践机会检验自身理论体系,并且不断对自身的理论体系进行丰富和完善,提升综合实践教学水平,不断调整自身理论体系,更适应现代工作实践的需求,满足现代实践教育发展需求。要充分鼓励教师积极探索,不能固守在传统的学习和锻炼体系中,要敢于突破传统,用于学习新的实践知识与理论体系,提升综合效果,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五)科学原则
在鼓励高职院校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一定的原则,其中科学性原则最为重要。在很多学校中,学校单纯为教师设置实践锻炼环节,但是缺乏科学的优化设计,导致整体锻炼体系存在问题,也制约了锻炼效果的提升。在发展实践中,学校要根据人才培养需求,不断调整教师锻炼发展的模式,既要突出针对性,更要突出实效性,引导教师真正融入到企业实践体系中去,提升自身综合锻炼效果,满足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需求。在设计企业实践锻炼体系中,要充分了解一线工作、一线教学的需求,充分利用企业实践整个有效平台,提升参与度和实效性,满足企业实践教育发展需求,提升综合发展水平。
五 结语
完善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制度,需要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和完善。应结合学校具体情况,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统筹规划,积极推动教师到企业实践活动的开展,将约束与激励措施相结合,加强动态管理与考核。当然,在教师去企业实践的问题上也应考虑到企业是追求利益的单位,如果职业院校在与企业的合作中不能够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企业的积极性自然不高,所以企业的利益诉求也应该在教师顶岗实践的问题上予以考虑,尽量让教师顶岗实践的施行做到企业、教师、学校三方共同赢利。
参考文献
[1]杨虹.高职专业教师企业实践制度研究[J].职教论坛,2013(13):65-67.
[2]庞世.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制度的内容分析[D].沈阳师范大学,2016.
[3]朱文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构建[J].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16
[4]周济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1):5-10
[5]颜炼钢.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的问题及对策新探[J].教育与职业,2014(15).
[6]戴汉冬,石伟平.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职教论坛,2015,36(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