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文基于本科生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认识和教学反馈调查,从需求的视角,分析了在计量经济学授课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影响教学效果的需求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应提出了提高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对策,认为在教学方式上要增加与学生的互动,在教学设计上要补充必要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知识的回顾,在教学案例中要嵌入统计软件的操作并注重理论内容的应用性。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需求分析;教学改革;问卷调查
本文引用格式:赵海涛.本科生需求视角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9,6(08):170-173.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Econometrics Based on the Demand of Undergraduates
ZHAO Hai-tao
(School of Social Science,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Shanghai)
Abstract:Based on the undergraduate students’understanding of econometrics and the survey of teaching feedback,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Econometr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mand,and makes an empirical test on the demand factors affecting the teaching results.On this basis,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undergraduate econometrics.The interaction with students should be increased in teaching methods,the necessary review of probability theory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knowledge should be supplemented in teaching design,and the operation of statistical software should be added into teaching case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eoretical content should be emphasized.
Key words:Econometrics;Demand analysis;Teaching reform;Questionnaire survey
一 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将计量经济学统一纳入到了经济管理类课程体系的建设当中,计量经济学已成为我国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1]。目前,随着信息化和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企业、行政机构和科研院校都十分重视职员数据处理和经济建模的能力,因而高校经管类教师也普遍认同计量经济学对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重要性,这大大促进了该课程在高校的普及[2]。然而,在《计量经济学》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安排和设计不合理、课程实用性差等诸多问题,这不仅影响了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也不利于培养本科生定量分析经济问题和数据处理的能力[3]。
在以往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和创新的实践过程中,尽管采用了诸如实践教学、启发式教学、翻转课堂、经典案例教学、课程论文等手段,但教学效果却差强人意[4]。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实践过于强调课程内容的供给,却忽视了学生这一授课对象的课程需求[5]。由于教师的授课方式和目的可能与学生对这门课的需求是不一致的,因此,不论在授课过程中采用何种教学方式、手段,并不一定会产生理想的教学效果[6]。
为了更好的认识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需求,在2017年下半学期,我们对参与计量经济学授课的一个自然班级进行了问卷调查,得到了一组关于教学改革的实验数据。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数据分析,梳理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从学生需求的视角探讨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策略。
二 课程绩效反馈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5份,回收问卷61份。本次问卷调查问题主要侧重于学习效果、教学内容和学生对课程的需求。
关于教学问题的反馈前提是要确保学生对教师是认可的,否则,诸多教学问题可能很大程度是由教师自身的原因所导致的,因而相应的调研数据也不能够客观反映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在学生对授课老师是否认可这一问题上,数据显示学生的满意度为92.1%,即绝大多数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态度、内容、方式和方法是认可的。
计量经济学教学最为核心的两个目的一个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内容和方法,另一个是让学生熟练掌握一门统计软件的操作。关于第一个目的,图1刻画了学生对计量经济学内容掌握的情况。从图1可以看出,完全掌握计量经济学内容的学生仅占2%,而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自己掌握了计量经济学的少部分内容,还有8%的学生完全不懂课程内容。当然,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是由多种因素所影响的,单纯就学生的反馈来看,表明相对于其他课程,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相对较难的课程。关于第二个目的,问卷调查了学生对课程指定软件STATA的使用情况,除了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讲授软件操作之外,图2显示,仅有64%的同学课下会操作使用统计软件,还有22位学生在课下基本不使用STATA软件。这表明,学生对软件的学习是不够的,由于计量经济学软件应用过程都是安排在实验课或者课后作业中的,更多是依靠学生自主去学习,这说明很多同学对软件操作缺乏足够的兴趣。除了对课程内容掌握和软件操作两个反馈之外,表1统计了学生在课程考勤、课题听讲、作业完成三个方面的教学效果情况。首先,关于考勤,有98.4%的学生是全勤来上课,出勤率很高;其次,关于听讲,绝大多数同学有一半以上的时间在听讲,但基本全听的概率不足一半,这表明学生在课程参与上是非常不足的;第三,关于作业的完成情况,有6.6%的同学是抄袭的,有接近七成的学生是通过与同学讨论完成的,总体情况较好。
表2统计了学生对课程难度和课程收获的总体评价,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同学都认为计量经济学是相对难的一门课程,而且有83.6%的学生认为通过学习,能有一定的收获,但仅有二成同学认为很有收获,有超过六成的同学认为收获一般。
以上通过课程绩效的分析可以发现以下几个问题:(1)大多数同学能够参与课程学习并获得一定的学习效果,但其中学习效果很好的比重较低,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成效一般;(2)不考虑教师授课的供给质量,学生主动学习以及参与课程的主动性较差,对计量经济学的兴趣不高;(3)相对于课程教学内容,学生在统计软件的操作方面表现较差。
三 学生需求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到底是哪些原因导致了以上授课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本文从学生需求的视角探讨可能的影响因素。表3列出了相关课程需求的一些指标统计,可以看出:(1)有超过六成的同学认为计量经济学对他们就业和能力提升有作用,但仍有26%的同学认为作用不大;(2)有七成同学缺乏学习的兴趣,表示对计量经济学不感兴趣;(3)有接近64%的学生不会在课后及时复习,缺乏主动性;(4)关于是否应该增加课时,有将近一半的同时表示应该增加课时;(5)关于课堂互动交流,有将近七成同时认为有必要增加互动和讨论;(6)绝大多数同学认为应该增加软件讲解的时间;(7)有八成同时认为应该增设上机实验课程;(8)近九成同学认为应该增加案例教学部分;(9)近七成同学认为计量经济学应该注重理论与应用的结合。
对计量经济学授课效果的影响。这一部分分析的主要目的在于检验除了课程供给之外,由学生禀赋相关的需求因素是否会影响课程学习的效果。表4列出了可能与课程需求相关的学生个体特征。表4的数据显示,调研样本以女生、汉族、非党员、上海生源和课程绩点较高的学生为主;另外,七成左右学生先修过高数或数理统计等基础课程,这表明仍有30%的同学未先修高数等课程,由于计量经济学是以数理统计知识为基础的,这势必会影响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
以理论为主 13 21.3% 其中,X代表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个体特征变课程定位的理解 理论与应用结合 40 65.6% 量,包括性别、年龄、政治面貌、生源地、上学期以应用为主 8 13.1% 的平均绩点、是否先修高等数学等;服从极值分布。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首先,学生对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的认识是比较正确的,比如对课程应用性和课程定位的理解上;其次,学生普遍表现出对课程学习缺乏主动性和趣味性;第三,从需求的角度,可以发现,学生认为应该在授课时间上增加一定的课时,另外,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应该注重提高对统计软件讲解和操作的时间,而不应该将软件操作都放在课下自学,而且在授课方式上要增加课题互动与讨论,增加案例教学部分,以提高课堂参与的趣味性。
四 影响因素分析
这一部分,我们将更进一步探讨学生自身禀赋表5列出了模型估计的结果。可以看出,相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汉族学生的学习效果要更好,可能的原因在于汉族学生在语言以及基础教育方面的优势;另外,上学期绩点较高以及先修过高等数学或数理统计等课程的学生在学习效果方面的表现较好,这一点表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数学基础是影响计量经济学课程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影响因素分析表明,与学生个体禀赋相关的需求特征会影响计量经济学的学习效果。
总之,基于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得出学生的需求因素会显著影响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果,这一结论体现了本文从需求视角考察教学改革的价值。当然,在上述回归实验中,并未将计量经济学的授课供给特征考虑进来,由于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果是供给因素和需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在模型的设计中应该加入供给因素,但考虑到供给因素和需求因素可能存在着强烈的相关性,同时加入容易引起估计模型产生共线性,因而这一部分的模型设定是具有一定的参考性的。
五结论
文本以学生对课程教学需求的视角分析了当前在计量经济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学生普遍感到计量经济学课程内容较难,对该课程的学习缺乏充足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2)学生在计量软件操作上表现较差。为了进一步提高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基于学生的需求分析和影响因素检验,当前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应该注重:首先,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尽可能增加与学生的互动环节,当然,互动要以满足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为目的,而不是单纯以互动式教学的使用为目标;其次,在讲授理论内容的同时,要辅助以应用为目的的案例教学,尤其要注重软件实验的嵌入;第三,为了提高课程讲授的效率,在课程设计中加入必要的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知识回顾。
整体而言,当前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实践改革一直是以授课教师单方教学供给为主,严重忽视了改革对象本科生这一主体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认知、感受、兴趣和态度,因而从需求视角考察计量经济学的改革思路是十分必要的。当然,需要强调的是,最终的课程教学效果是授课教师的供给和学生主动需求综合作用的结果,因而,任何教学改革的建议都不能直接割裂供给和需求双方的影响。所以,在所有的教学改革实践中,授课老师这一供给主体都必须从授课的培养目标、方案设计、授课内容、授课方式、方法和技巧等方面持续改进,不断与学生的需求相匹配,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课程的认可度和接受度,改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田翠杰.本科计量经济学“任务驱动型”实验教学体系设计[J].教育教学论坛,2017(10):279-280.
[2]刘发跃,王娅.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研究——兼论探索性实验教学方法的运用[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2,15(03):15-18.
[3]齐亚伟,安锦.本科计量经济学案例库建设研究[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5,18(01):15-17.
[4]王少平,司书耀.论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能力培养[J].教育研究,2012,33(07):110-114.
[5]王锋,陈权宝,吴从新,刘娟,王德鲁.本科与研究生课程的教学衔接问题探讨——以计量经济学为例[J].教学研究,2016,39(01):66-70.
[6]李晓宁,石红溶,徐梅.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比较[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2,15(02):11-1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