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绿色文化是绿色发展的灵魂, 绿色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汲取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绿色思想。经过历任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生态实践, 新时代绿色文化日臻完善。只有不断吸取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理念,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多途径践行绿色文化的生态理念, 充分发挥学校教育教学的引领作用, 让学生成为新时代绿色文化的继承者和接班人, 才能更好地实现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
绿色文化; 历史溯源; 当代意蕴;
随着人们对绿色环保的关注不断加强, 绿色已经成为一种发展理念和文化追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1]“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2]绿色文化作为绿色发展的灵魂, 浸润、支撑着人们的生态思想, 我们应该“将绿色文化所包含的意识观念和价值取向渗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 以绿色文化涵养绿色发展, 使崇尚绿色、崇尚自然、崇尚环保成为社会主流价值、主流文化”[3]方能更好地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一、绿色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绿色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是与生态意识、环保意识、生命意识等理念共同体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 共进共荣共发展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 (行为规范) 以及价值观念等文化现象的总和。[4]它主要具备以下特征。
第一, 绿色文化的形成具有传承性。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稳定状态, 任何一种文化都不能脱离原有社会文化条件独立发展。绿色文化作为人类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表达, 也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影响。绿色文化通过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理念, 推陈出新, 形成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新文化。
第二, 绿色文化的内容具有时代性。文化具有社会历史性, 不同时代的文化呈现出不同风貌。虽然绿色文化最基本的生态属性具有稳定性, 但文化的社会历史性又使绿色文化的内容带有鲜明的时代性。古代社会生产力落后, 没有发生恶劣的生态危机, 人类的生态意识只是为了维护人类基本生存需要。随着生产力发展, 近代社会以来生态危机频现, 人们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 绿色文化内容也愈加全面, 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第三, 绿色文化的存在具有价值性。价值是文化最基本的属性。绿色文化“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5], 引领社会生态文明新风尚, 号召人类社会关注可持续发展理念, 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绿色文化的价值性预示着我们应当坚守生态理念的价值追求、精神支持。伴随生态意识增强, 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大力推进, 许多学者对绿色文化进行了研究, 但大部分侧重对绿色文化的内涵、作用、措施等方面, 对绿色文化历史渊源的研究较少。鉴于此, 本文拟就绿色文化的历史溯源展开研究, 并揭示其当代意蕴。
二、绿色文化的历史溯源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 任何一种文化都不是凭空产生的, 而是有一个历史传承过程。绿色文化也不例外。
(一) 传统文化中的绿色文化理念
绿色文化源远流长,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朴素的绿色文化理念。中国传统文化在物质生产领域要求耕作不违农时, 不能过度围猎, 更不能过多损害树木和生物。在法制方面, 我国历史上许多朝代实行护林制度。在思想观念方面, 古代先贤主张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道德经》中, 老子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认为任何事物内部矛盾的两方面总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在使用自然时, 必须考虑自然的使用限度。在个体生活方面, 中国历来有主张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传统美德。
(二) 马克思主义中的绿色文化论述
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后, 李大钊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大部分。毛泽东在《实践论》中阐述了生产方式对人的认识的决定性作用, “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人的认识, 主要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6], 逐渐地了解自然以及“天人”关系。他在阐明人的认识对实践的依赖性时, 已经看到了人类处于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关系之中, 而这些关系都是人类在谋取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中产生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为了把人和动物相区别, 强调了物质生产活动, 而正是人们在进行物质生产劳动时, 产生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并且两对矛盾相互制约。后来, 马克思根据这一原理在《资本论》里批判了资本主义工业化及其对生态的破坏, 主张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因此, 在考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时, 既要看到红色文化, 又要看到红色文化中所蕴含的绿色文化。
(三) 治国理政中的绿色文化导向
邓小平的人与自然不平衡思想。在分析国情时, 邓小平运用人与自然关系原理分析中国的人口状况、经济状况和资源情况, 指出中国人口多、底子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这些国情决定了我们只能搞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 要控制人口, 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 使人与自然关系保持平衡。
江泽民与可持续发展思想。江泽民主持党和国家的领导工作后, 坚持可持续发展观, 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我国应当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奠定了理论基础。
胡锦涛与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六大以后, 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 强调在经济发展中必须兼顾政治、文化、生态乃至社会发展, 强调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新时期我们党通过改革开放和快速发展, 创造了辉煌业绩,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7];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必须“建设生态文明, 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持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8];“循环经济”应着眼于“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9]。
习近平与生态文明思想。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但生态系统退化、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为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习近平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10]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就生态文明发表系列讲话, 要求全党同志真抓实干, 整体推进“五位一体”建设, 并专门针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系列实施意见。如, 在经济建设中要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毫不折扣地实施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实行最严格的制度和法律, 使资源的使用和保护达到应有标准;加强环境治理, 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 使生产、生活和生态在空间上有所区分, 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保护型社会;倡导生态价值观, 尊重、顺应自然, 且实施节约适度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 让全社会自觉参与生态环境的整治和保护。
三、绿色文化的当代意蕴
党的十九大对我国发展做出新的历史性论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1]站在新时代的起点, 绿色文化与时俱进, 正迸发出勃勃生机, 为持续强化环境治理、健全生态建设、满足人民需求提供新的绿色指引, 并不断丰富其自身内涵。
(一) 新时代绿色文化的时代意蕴
绿色文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应有之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具体阐述, 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要求, 在坚定不移地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的基础上, 努力“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12]。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1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和发展了新时代的绿色文化, 对绿色文化的进一步阐释使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为丰满、全面, 为指导生态文明建设、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供了更为现实的依据。
绿色文化是我国环境资源状况的现实需求。一方面, 我国人口众多而人均资源有限, 尤其是耕地面积、淡水资源、森林资源、煤炭资源、铁矿资源等人均占有量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4]另一方面, 我国在发展初期时, 生产方式较为粗放, 导致大量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因此, 只有坚持绿色发展, 以绿色文化为引领, 才能尽快达到“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峰值拐点, 实现可持续发展。
绿色文化是新时代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升级的绿色引领。生态环境问题, 从一定层面上说也是经济发展模式的问题。要实现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齐头并进, 一方面要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深刻认识自然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内在联系和转化渠道, 认识到“保护生态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的过程,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的过程”, [15]将绿色文化践行于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 以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绿色金融产品等取代传统的发展模式, 从而实现转型升级, 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另一方面, 要借助新兴绿色产业反哺生态环境, 将绿色产业的经济优势转化为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环境优势, 让金山银山持续性地打造绿水青山。
绿色文化是美丽中国发展的要求。进入新时代,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的生活离不开山青水绿, 离不开天朗气清, 离不开优美的生态环境,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从过去的“盼温饱”“求生存”发展为“盼环保”“求生态”。[16]环境优美才能带来生活美好, 新时代的绿色文化反映了人们对生态环境的新诉求, 有利于我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严把生态环境质量关,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
(二) 新时代绿色文化的教育启示
习近平强调, 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 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17]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绿色文化需要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才能实现大众化, 进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卓有成效地展开。学校教育作为个人受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决定着个体社会化的水平和性质, 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基地, 更是弘扬绿色文化的主课堂、主渠道和主阵地。因此, 如何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引领作用, 让学生成为新时代绿色文化的继承者和接班人, 是摆在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