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新的论断,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政治宣言书。“概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最能直接体现和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一门课程, “概论”课教学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要在学懂、弄通、做实三个方面下功夫, 学懂是前提, 弄通是手段, 做实是目标。在学懂上下功夫, 坚持学原文原著, 循历史轨迹, 重研究阐释;在弄通上下功夫, 领会理论实践主题, 抓住重点难点, 紧扣思想精神实质;在做实上下功夫, 把责任担起来, 促课堂活起来, 让学生动起来, 确保党的十九大精神在“概论”课教学中入耳、入脑、入心。
关键词:
党的十九大精神; “概论”课; 学懂; 弄通; 做实;
作者简介:彭恩胜, 江西中医药大学副教授、博士, 清华大学访问学者 (南昌330004)
基金: 2016年度江西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德育) 协同创新中心项目“新时代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研究” (编号XT161018); 江西中医药大学2016年度校级教改项目“翻转课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编号2016jzsz-4)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2017年12月, 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印发了《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教学建议》, 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实现十九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提出总体教学建议和具体课程教学建议。在高校所有思政课中,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 (以下简称“概论”课) 是分量最重, 最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一门课程, 是最能直接体现和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一门课程。因此, 在“概论”课教学中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九大精神, 在学懂、弄通、做实三个方面下功夫, 进而提升“概论”课教学的时效性、有效性, 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在学懂上下功夫
“概论”课教学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学懂是前提。一个政党要走在时代前列, 离不开理论创新;一个党的思想理论宣讲传播者做好本职工作, 离不开理论学习。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事有所成, 必是学有所成。为了能准确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 宣讲传播者就需要舍得付出、刻苦钻研, 学深一些、学透一些, 坚持学有所悟、用有所得, 为“概论”课教学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夯实基础。
“概论”课教学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必须坚持全面准确地学习, 坚持读原著、学原文, 做到学好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正在从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伟大而波澜壮阔的, 是前人没有做过的。因此, 我们的学习应该是全面的、系统的、富有探索精神的, 既要抓住学习重点, 也要注意拓展学习领域。”[1]也就是说, 一方面, 要做到原原本本学报告原文, 悟党章精髓。在学习时, 要逐字逐句通读党的十九大报告及党章全文, 从整体上把握“概论”课涉及的内容, 对“概论”课所涉及内容多思考, 每个字句都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多比照, 与以前党的报告及党章内容有什么相同点, 又有什么新的变化, 等。另一方面, 要联系党的重要文献原汁原味地学, 通读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重要文献。
如, 在时间的重要节点上, 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许多重要讲话, 如《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在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等, 这些讲话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反映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成果。同时, 在国际重要会议上, 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系列讲话, 如《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谋共同永续发展做合作共赢伙伴》《弘扬万隆精神推进合作共赢》等, 这些讲话内容, 反映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和发展的国际视野。此外, 要结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著作进行学习, 如《毛泽东文集》《邓小平文选》《江泽民文选》《胡锦涛文选》等, 这些经典文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发展的思想理论来源。
“概论”课教学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必须循着历史轨迹学习, 坚持悟历史逻辑、懂实践过程, 做到悟透党的十九大精神。恩格斯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 思想进程也应该从哪里开始, 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2]党的十八大以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极不平凡的伟大成就并非一帆风顺, 它凝聚了全体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的智慧, 体现了中华民族在追求卓越过程中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
学好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 就要把党的十九报告及党章内容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长河中加深理解。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每一个重要的观点、论断的提出, 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都有其提出和发展的历史。同时, 实践为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实践无止境, 理论发展也无止境。党的十八大以来,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进行的实践, 正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新时代的中国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在进行前无古人伟大的不平凡的实践。通过“温故”可以更好地“知新”, 更好地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蕴含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
“概论”课教学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必须注重通过研究阐述的方式学习, 坚持重研究、善阐释, 做到学深党的十九大精神。研究阐释是学懂党的十九大精神的一项基本功。要围绕党的十九大精神, 选定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一系列重要观点, 进行深入研究。一要运用历史纵向分析研究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为历史脉络、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等为主要内容, 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承性、时代性。
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就应该了解其形成和发展的理论基础、思想渊源, 了解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要在它们的历史的或逻辑的形成过程中来加以阐明”[3], 这样, 既注重对历史文本、历史经验的分析和研究, 又联系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实践经验进行深入研究。二要运用逻辑分析研究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十分丰富, 有其核心要义、基本方略, 认识和研究这一思想, 不应将个别思想理论观点隔裂开, 孤立、片面、抽象地看待, 造成思想理论人为地分离和对立, 而应坚持辩证统一的逻辑思维, 以联系、全面、发展、辩证的观点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内容的各个具体观点, 防止出现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理解的片面化、简单化, 从而增强学习的理论深度、实践力度、情感温度, 增进自己对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
二、在弄通上下功夫
“概论”课教学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弄通是手段。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同“概论”课教学内容贯通起来, 抓住主题、抓住重点、抓住要义, 将党的十九大报告具体精神落实到“概论”课程各个章节的教学中。
“概论”课教学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要善于领会理论实践主题。社会主义思想从提出算起, 至今有500多年的坎坷历史, 历经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发展的曲折历程。在中国,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确立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方向;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开辟了独具自己特点的、符合自己实际的社会主义道路;在世纪之交国内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之际,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根据变化着的时代特性, 把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以胡锦涛为代表的领导集体在新世纪新阶段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围绕着改革开放以来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性发展。
这个思想体系最重大的时代价值, 就是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 创造性地续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的精彩篇章, 以发展着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 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互动中不断深化这始终如一的主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4]而“概论”课程设计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重点的逻辑结构, 领会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理论和实践主题, 就是把握好了党的十九大报告与“概论”课的重要契合点。
“概论”课教学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要善于抓住重点难点。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新的观点, 极大丰富了“概论”课的教学内容, 有以下几个重点难点需要特别深入把握:
一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全局发展过程中所处方位的整体把握。这一重大判断, 是我们深刻把握当代中国发展的时代依据, 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两个百年目标提供了时代坐标。这里的新时代划分标准, 不是历史学上时代划分的概念, 是以社会整体发展为标准划分时代, 主要是从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变革, 社会发展的历史性成就, 在国际国内形势的历史性影响, 党所肩负的历史性任务这个角度使用的概念。新时代的起点, 不是以党的十九大召开为起点, 而是从党的十八大起, 我国社会发展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了新时代。
二是新指南。党的十九大报告最大的亮点就是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其基本内容包括“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八个明确”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的或任务, “十四个坚持”即基本方略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 辩证统一的。
三是新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是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历史性变化的一次重要转变, 也是我党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理论创新。“美好生活需要”包括“物质文化需要”, 但人们对其需要呈现出升级态势, 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好的待遇、更好的医疗等;呈现出多层次宽领域的特点, 从政治诉求到精神需求, 从现实生活到获得感、幸福感等方面都提出相应要求。“发展不平衡”主要是指区域不平衡、领域不平衡、群体不平衡三大方面;“发展不充分”主要是指发展总量不够丰富, 发展程度不够富足, 发展态势不够牢固。党的十九大报告还提出许多其他新的论断, 必须把这些新观点贯通于“概论”课的教学中去。
“概论”课教学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要善于紧扣思想精神实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 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5]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十九大报告, 科学地回答了我们党从哪里来、现在何处、将走向何方三个基本问题;报告纵观历史、展望未来, 提出了一系列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新的思想、新的目标、新的论断、新的举措、新的部署;回答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这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重大问题;总结了极不平凡的五年辉煌成就, 制定出从现在开始至本世纪中叶发展的宏伟计划。这个报告顺应时代潮流、集中全党智慧、凝聚各方共识、反映民心民意,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纲领性文献。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