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混合学习模式在计算机科学概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19-11-27 12:33:0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混合学习把传统课堂教学和信息化教学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有效手段。文章通过分析“计算机科学概论”课程的现状和不足,提出构建该课程的混合学习模式并提出实施策略,以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混合学习;计算机科学概论;教学模式

本文引用格式:林璇,等.混合学习模式在计算机科学概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10):87-90.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Blended Learning Mode in the Course of Introduction to Computer Science
LIN Xuan,FENG Jian-wen

(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Chaozhou Guangdong)

Abstract:Blended learning,which combines traditional classroom teaching with information-based teaching,gives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teacher-led and student-centered,is an effective means of deep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By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shortcomings of the course“introduction to computer science”,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lended learning mode of the course and puts forward the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in order to achieve good teaching results.

Key words:Blended learning;Introduction to computer science;Teaching model

一 引言

        《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1]中提出,要融合网络学习空间,创新教学模式、学习模式、教研模式和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模式;要依托信息技术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促进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改革。混合学习是在反思传统教学和E-learning各自存在的合理性和局限性之后,首先在企业培训领域兴起的一种新的培训模式,后来被国际教育技术界所认可和推广。混合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旨在将在线学习和课堂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有利于突破有限的课堂时间,培养更加积极、自主的学生。在2016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技术展望、2017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2017中国高等教育技术展望三份报告中,都把“混合式学习”列为短期首要趋势[2]。
《计算机科学概论》是计算机及相关专业全程教学内容的导引课程,是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本文以该课程为例,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基于混合学习视野下信息化教学改革研究。

二 混合学习概念解析

        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3]指对所有的教学要素进行优化选择和组合,将传统学习和网络学习两者的优势互补起来,实现“教”与“学”多方面的融合,如教师作为课堂主导性、监督性,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参与性的融合;如在线教学与课堂教学不同环境的融合;如不同教学模式的融合等。混合学习是一种基于网络环境不断更新迭代的教育理念,它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策略,基于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微课、慕课、优课、开放教育资源、翻转课堂等都作为混合学习的有效手段而被引入其中。根据学习需要与学习内容自主、灵活地选择传递与交流方式,是混合学习模式的根本特点。混合学习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改善学习效率、提高学习质量。基于调查,美国教育部2009网站上发布一项结果:混合学习的效率最高,接下来是在线学习,面对面的教学则最低效[4]。
\

 
三《计算机科学概论》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计算机科学概论》[5]是计算机各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先导基础课程,是所有计算机专业基础课及专台上,方便不同学生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设备访问。已建设的网络课程、适合的场所及设备如表1所示。

\


       业课的基础,是“面向21世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列课程中的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一般在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4学分,64学时。

(二)课程目标

      课程构建在计算学科认知模型的基础上,以计算机科学的内容为背景,系统地讲解一些入门的基本概念、计算机基本知识、计算机科学的全貌,介绍一些主要领域的当前热点以及学习计算机科学的主要方法,从学科思想与方法层面对计算学科进行导引,着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思想和兴趣,介绍正确认知计算学科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和准备。同时,还需要通过实验操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脑手并用的能力[6]。

(三)课程现状

      在全国各所高校,《计算机科学概论》课程以不同的课程名称出现,有的称为计算机导论,有的称为大学计算机基础,有的作为专业学科基础课开设,而在哈工大、北理工等理工类学校则扩展为全校性的公共课。它在传授科学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思维、计算机科学素质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要教好这门课,却面临着不少的挑战。由于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刚入学,他们对计算机的了解和熟悉程度参差不齐,该课程教学内容多,学时数不足,知识点分散难懂,理论性强,既要保证大多数学生能掌握基本知识,又希望有一定基础的学生能有更进一步的提高,想要在短短一个学期内将囊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整个学科的知识体系进行完整的介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及实际操作技能,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四)现有课程资源

        “计算机科学概论”课程现有的学习资源主要包括教材和网络课程。网络课程建设在多个网络教学平台上,方便不同学生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设备访问。已建设的网络课程、适合的场所及设备如表 1 所示。


\

 

       网络课程平台上的具体栏目及介绍如表 2 所示。

\


四 基于混合学习的计算机科学概论课程模式的创建

        基于系统性、社会性和主动性原则,在综合研究国内外基于混合学习模式的基础上,结合计算机科学概论课程的特点,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质量,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根据课程的培养目标和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将传统教学模式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机结合后再恰当融合网络课程资源,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践与研究,设计如图1的计算机科学概论课程混合学习模式。

(一)预习导学(这部分由学生在课前线上完成)

        在课前,教师通过认真钻研教材,针对核心知识点和疑难点精心编写导学案,录制微课视频,并根据实际情况上传到合适的学习平台,学生认真自学,完成基础知识储备。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导学案的编制要改变面面俱到,要重视学生思维的状况,以问题为导向,启迪学生思维。教师和学生均要重视预习导学这个环节,要做到先学后教,不学不教,不做不教,不批不教,以学定教。

(二)预习检测(这部分可在课前线上完成,也可在课内利用前10分钟完成)

          预习检测内容的选择应立足教学内容的核心知识,有助于学生检测学习成果,发现学习中的问题等要求设置。检测题的难度应立足于教学大纲的要求,题量不能太多,以学生能在10分钟左右完成为宜。不出难题、怪题、偏题,保证大部分学生在认真依据导学案内容学习的基础上能独立完成。

(三)疑难突破(这部分是课内翻转的重点)

         这个环节是整堂课最重要的部分,也是课内翻转的重点。学生通过导学案的学习、预习检测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向同学、老师寻求解决方法。疑难突破是课内学习的核心步骤,可分为四个环节,即学生提问,小组讨论,展示交流,师生互动四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主要是课堂促学,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协作探究,完成知识的内化。

(四)知识检测(课内,线下或线上)

        在完成疑难突破后,要当堂进行知识检测,可以通过现场发放检测题、提交作品或利用网络平台实施。教师要精心选题,题目要能覆盖重点难点,围绕核心知识点拓展延伸,难度比预习检测题稍高,要强化变式训练,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习题要精炼,能在课内完成。

(五)互动小结(课内,线下)

         激励学生归纳知识,形成知识网络雏形,教师在学生总结归纳的基础上,完善知识网络。总结应注意三个方面,一是对知识的总结,引导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归纳重难点,用思维导图等工具形象地描述出来;二是对学习方法的总结,学生通过发言和讨论,分享本堂课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共同进步;三是教师的总结,教师要注重形成知识体系,总结规律性的知识技能,并根据前几个环节学生的情况及时完善后续课程的教学。

(六)巩固提升(这部分由学生课后线上完成,教师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获得学生数据)

         这个环节是混合学习模式的课外延伸,主要是习题检测,检测题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层设置,可分为基本、进阶、高阶三个层次。所有的学生均需完成基本作业,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自愿完成进阶和高阶作业,教师予以一定的鼓励。这样可保证上层生吃得饱,下层生吃得了,人人有事做,人人得到发展。

五计算机科学概论课程混合学习模式实施策略

         通过对教学内容、学生学情等因素的综合考虑,将传统教学模式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混合学习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一)课前:布置学生的课外预习

         给学生布置预习内容并预设问题,提前告知哪些内容是讲授,哪些内容进行翻转教学。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课前预习,通过教材、教学视频、课件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二)课上:组织学生讨论并总结

         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已对所学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思考,来到课堂上,教师不做新课讲解,而是由学生代表上台对知识点进行阐述,或者开展小组活动,或者教师边讲、边提示再结合讨论,方式多种多样,学生学习变得更为主动。

(三)课后:任务布置

         课后的任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课前导学、课上讨论总结的知识,在课后需要复习巩固;二是总结上一次混合学习实施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完善下一次的教学方案并布置学生的预习和检测等。

六 结语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7]中提出要坚持融合创新,变革传统模式,推进新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要坚持育人为本,以信息化引领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全新教育生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本文将混合学习模式应用于课程教学中,采用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手段,开展课程重构和课堂教学实践。希望通过本轮教学改革,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对本学科、本专业的知识体系和后续课程有更深入的了解,有助于树立专业责任感和自豪感,提升学习的信心,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606/t20160622_269367.html
[2]高媛,张琰,蔡沁知,等.发展教育信息化推进“双一流”建设——“第二届中美智慧教育大会”综述[J].电化教育研究,2017(10):12-17.
[3]王国华,俞树煜,黄慧芳,等.国内混合式学习研究现状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5(2):25-31.
[4]詹泽慧,李晓华.混合学习:定义、策略、现状与发展趋势——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柯蒂斯·邦克教授的对话[J].中国电化教育,2009(12):1-5.
[5]刘金岭,宗慧,肖绍章.计算机导论[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
[6](美)Behrouz A.Forouzan,(美)Firouz Mosharraf.刘艺.计算机科学导论(原书第2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7]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92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