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绿色教育理论视角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创业教育路径研究(附论文PDF版下载)

发布时间:2018-08-01 17:40:1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探索基于绿色主题的“双创”教育新路径, 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题中之意。目前, 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创”教育缺乏“绿意”, 应立足村镇绿色发展, 引领学生在基层创业立业;构建村镇绿色发展学院, 搭建绿色创业服务平台;开展村镇绿色教学实践活动, 促进学生创业能力的培育与孵化。

关键词:
绿色教育理论; 应用型本科高校; 创业教育;

\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 高校毕业生人数迭创新高, 根据全国两会的权威发布, 201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820万, 达到历史新高。[1]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 一面是严峻的就业形势, 一面是学校“所供”与社会“所需”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 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高素质人才严重短缺, 已造成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短板。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地方人才培养的摇篮, 作为绿色教育理念的践行者, 应以绿色发展为契机, 投身绿色创业行动。如何借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之力助推乡村振兴, 是一个历史性话题。党中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 探索基于绿色主题的“双创”教育新路径, 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供给侧改革转型期亟须解决的难题之一。绿色教育理论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绿色创业提供了新的行动指南。本研究倡导的绿色教育理论的要义是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各个要素和过程中, 用绿色理念引领“双创”教育转型升级。

二、理论基础:绿色教育理论

当今世界, 多国政府把绿色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战略方向, 关注绿色的价值与内涵。美国威斯康星大学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in USA) 校长查理斯·R.范海斯 (Charles R.Vanhise) 于1904年提出了著名的威斯康星精神:高等学校要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服务, 体现绿色发展使命。[2]1998年, 清华大学前校长王大中首次提出“绿色大学”的概念, 并对绿色教育进行了阐释。[3]随着研究的深入, 绿色教育从最初关注的“绿色校园、绿色环境、绿色课堂、绿色师资”教育, 发展到如今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可持续发展教育。

绿色创业教育伴随“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应运而生, 是针对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创业教育“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现象和创业教育异化的现实困境而提出的一种新教育理念。绿色创业教育是将学生创业素质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融入创业教育全过程的一种可持续发展教育。绿色创业教育旨在改变当下异化的大学生创业教育, 回归创业教育本质, 实现创业教育绿色发展。学生通过创业教育的学习与实践, 在提升自身创业素质的同时, 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本领, 最终实现创业教育就业、服务社会、育人功能, 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绿色教育理念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创业教育不足之处分析

第一, 应用型本科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理念缺失“绿色”。与研究型和高职类院校比较, 应用型本科高校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己任。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改变传统创业教育仅停留于学生就业、创业技能培养的一贯做法。创业教育要敢于摆脱传统创业教育的思维定势, 凸显绿色发展主题, 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培养具有绿色创业意识、创业本领的创造型人才。纵观应用型本科高校创业教育现状, 绿色创业认识不足、绿色发展理念缺失。创业教育理念、价值及活动准则没有回应社会和教育自身发展困境。创业教育没有从乡村振兴战略的高度, 立足地方、融入地方、根植地方、服务地方, 在人才链、创新链、价值链中找寻自己的定位[4], 偏离教育绿色发展方向。教学理念没有发挥绿色引领作用, 没有把绿色发展融入人才培养方案, 没有重点关注和审视学生绿色就业、绿色创业的现实, 违背“教育为人”的创业教育价值初衷。在创业政策制定、创业课程设计、创业师资培养、创业科研服务平台打造等方面没有融入绿色元素, 造成创业教育内容缺乏绿色产业集群支撑、创业教育与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和孵化脱节, 最终导致大学生绿色创业现状不尽如人意。

第二, 应用型本科高校创业教育实践缺乏“绿意”。绿色创业实践是架起学校———地方合作的桥梁和纽带,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绿色创业实践活动是绿色教育题中之义。当前, 应用型本科高校创业教育、创业实践缺乏“绿意”:一方面, 创新创业实践流于形式。近年来如火如荼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不少赢得评委专家一致好评或获得奖项的优秀项目“只开花不结果”现象较为普遍, 对接社会现实不足, 导致创业比赛不接地气、创业计划作品为了比赛而比赛的情况, 落地实施的项目少之又少。[5]另一方面, 实践教学与绿色产业脱节现象严重。当前大学生创业实践没有让学生投身到农村绿色生产、管理、销售等领域中, 创业实践缺乏“做中学, 学中做”教学模式, 学生没机会参与村镇企业创办与经营过程。这充分说明创业实践闭门造车、缺乏“绿意”, 没有立足地方产业, 没有与农村绿色创业生态系统有效互嵌、深度对接, 缺乏生命力。

四、应用型本科高校绿色创业教育新路径构想

(一) 立足村镇绿色发展———引领大学生走基层创业之路
绿色发展引领教育风尚已成为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的新方向。应用型本科高校立足地方实际, 践行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核心的创业教育是实现高校服务地方、促进学生基层创业立业、实现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必由之路。2016年11月5日, 三明学院刘健校长在首届中美绿色教育产教融合国际论坛做了《理念、行动与畅想———绿色教育在三明学院》主题报告, 首次提出将绿色学科专业群、绿色专业发展方向与村镇绿色发展对接融合的构想, 为高校服务地方吹响了集结号, 为大学生基层创业就业找到了新方向。

第一, 立足村镇绿色发展, 培育“绿色”人才。乡村振兴, 扶贫攻坚, 建设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新农村急需大量有知识、理念新、懂技术的年轻大学生。[6]在互联网创新创业背景下, 农村绿色产业聚集, 绿色农业、绿色旅游、绿色养生等绿色产品开发市场潜力巨大, 但具有互联网创业思维的新型人才严重短缺。为此, 应用型本科高校要站在乡村振兴的战略高度, 抓住乡村绿色发展契机, 组织大学生利用暑期社会实践、科技创新大赛、大学生科研训练、学生毕业设计等创业实践活动, 参与乡村绿色体验、绿色调研, 把互联网思维融入创业实践活动中, 为乡村振兴培养懂农业有技术的年轻大学生。另外, 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敢于加强创业教育探索, 采用有效措施推动绿色教育理念、绿色课程、绿色师资与绿色产业无缝对接, 让绿色发展进课堂、进头脑、进项目、进团队、进市场。通过绿色主题创业教育活动增强学生服务基层本领, 为基层培育更多的“绿色”人才。

第二, 引领广大学生到基层创业立业。创业教育要肩负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的重任, 改变大多数人只想在城市就业创业的观念, 加大乡村就业创业的政策宣传, 并在学生创业领域与方向选择上给予正确指引。通过组织学生亲身参加乡村绿色发展调研捕捉创业商机, 使他们运用所学创业知识把商机转化为创业项目;通过有意识组织“创业路在何方”“农村有何创业商机及优势”等主题讨论, 让学生认识到在乡村振兴战略政策扶持下, 农村产业市场潜力巨大, 竞争力度、准入门槛不高, 具有创业成本与创业风险相对较低的优势。一面是严峻的就业形势, 一面是农村的“空心化”, 村镇“绿色”发展走基层创业立业之路有“一石二鸟”之功效, 两个问题迎刃而解。

(二) 构建村镇绿色发展学院———搭建大学生基层创业发展平台
“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创业教育面临转型发展期, 妥善处理“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地方产业与创业项目对接、创业教育与学生就业引领”三对关系是创业教育落深落实的重大课题。通过多年的艰辛探索和实践, 三明学院初步提出构建村镇绿色发展学院, 搭建产教融合的创业教育服务新平台构想。

其一, 构建村镇绿色发展工作平台。应用型本科高校可以联合所属地政府建立区域村镇绿色发展学院总院, 负责区域绿色发展组织、领导、规划、协调工作。在县各合作乡镇设立村镇绿色发展学院分院, 具体负责校———地合作, 构建人才、项目服务平台。村镇分院由高校和县 (市、区) 共同建设, 领导班子由乡 (镇) 长、二级学院院长、创业教育学院院长和对口专业学科带头人构成, 所需办公场地和设备等硬件由设点乡镇提供, 二级学院具体承担相关分院的日常管理和事务协调工作。分院实行定期沟通机制, 由乡 (镇) 长代表地方政府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介绍近年来乡镇经济社会发展构想与发展困境, 提出项目“订单”, 由高校相关专业提供人力与智力支持;二级学院院长代表高校, 根据合作乡镇需求及所设专业情况, 制订合作规划方案;创业教育学院院长按照绿色教育产教融合的理念制定规划实施细则, 以“发现、设计、营销”主题促进学生创业活动的开展;专业学科带头人根据合作规划实施细则设置专业创业和创业实务教育教学内容, 组建团队, 并负责项目的组织与实施。村镇绿色发展学院以地方项目为依托, 实现高校服务地方常态化、创业教育项目化、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化, 化解当前高校创业教育形式单一、内容空洞, 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就业教育“两张皮”怪象。

其二, 探索村镇绿色发展学院有效合作模式。创业教育产教融合是绿色教育的题中之义。为实现合作机制常态化, 应用型本科高校可从创业导师中选配一名专业的村镇绿色发展顾问, 负责校———地合作信息收集与联络工作, 及时了解区域经济或行业的发展趋势, 为创业教育对接地方产业提供源头活水。

村镇绿色发展分院探索“1+1+N”合作模式, 即一个专业+一个乡镇+N种服务, 村镇绿色发展学院在校内以服务地方产业为核心开展产业群建设, 以产业学院为依托与地方支柱产业开展产学研合作, 将村镇绿色发展的需求和学校相关专业或专业群的教学、大学生创新创业有机结合, 把合作村镇建设成高校———地方服务平台, 高校在农村产业发展、产品开发、市场策划、市场营销等方面提供所需要的人力、智力服务。在基层以村镇绿色发展学院建设为核心, 把大学生科技园、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建设成大学生接触社会的窗口和创业实训孵化基地, 让大学生直接面向基层开展创新创业实训和项目孵化, 实现绿色产业、绿色科研、绿色课程、绿色创业的有机融合, 解决创业教育与产业脱节问题。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2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