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中美《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差异与启示论文

发布时间:2021-08-28 11:46:0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通过在美国某高校的实地学习,比较了《微观经济学》在中美高校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教材、教学过程、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对我们以后的教学得到了一定的启示。应根据我国经济学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微观经济学》的课程特点,革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调整考核方式,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学人才。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教学差异;教学启示

本文引用格式:李娜 , 尹碧波 . 中美《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差异与启示 [J]. 教育现代化 ,2021,8(32):175-178.

The Teaching difference and enlightenment of “Microeconomic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LI na, YIn Bibo
(Economic and Trade School,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Changsha hunan)

Abstract: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guiding ideology, teaching book, teaching process,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test of microeconomics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universities, it has some enlightenment to our later teaching. According to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of our country’s economic talents and the course features of microeconomics, we should reform the teaching contents, enrich the teaching methods and adjust the examination methods,so as to train the economic talents who can adapt to our country’s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Keywords: microeconomics; teaching differences; teaching enlightenment

一 引言

经济学是理解现实经济现象、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重要方法和手段,而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个体经济单位如何配置稀缺资源。《微观经济学》是经管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之一,理论性强,应用性广, 图形多、公式多、计算多,学习难度大,但是学好《微观经济学》,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有效思考和分析经济问题,对相关课程的学习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为了加强《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能力,提升教学效果,笔者借赴美国弗罗斯特堡州立大学访学的机会,深入《微观经济学》的课堂, 近距离观摩美国高校的教学过程,学习并总结其教学方法。通过对比中美高校间《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差异,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启示。

\
                                  
二 中美《微观经济学》教学的差异


(一) 指导思想差异

我国对微观经济学研究总的方向是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指导思想,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为背景,对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经济问题加以解释和解决。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商品价值体现的是人类劳动本身,是一般人类劳动的耗费”[1],而市场的供求关系会使得价格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 , 并进一步“通过供给需求研究揭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2]。

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引导学生比较分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主流微观经济学之间的差异性,对我国商品价格波动的解释应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不应本末倒置,单纯考虑市场供求关系,而忽视了商品价值。

美国的微观经济学是以资本主义真实的经济发展为背景,以“新古典综合派”为主流经济学,解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重点是论证市场机制的有效性。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相比,其差异“不体现在研究思路、方法上,主要体现在研究的出发点、研究的结论上。[3]”主流微观经济学以供求如何决定价格为中心,用效用最大化原理解释消费者的需求, 用利润最大化原理解释生产者的供给,忽视了商品价值和价格的区别。

(二) 教材差异

我国高校的教材一般在开学前由学校统一采购并发放给学生。《微观经济学》统一使用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和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西方经济学(上)》,该教材是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它最大的特点是在介绍主流经济学理论的同时,在每个章节的最后部分对其进行评析,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思想对现代西方经济学进行反思,指出其中存在的缺陷和可资借鉴的部分,引起读者们的思考,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该教材立足于教师讲课的立场,按照中国人的阅读理解习惯编写,框架清晰、层次分明、文字简约。考虑到学生课后学习和阅读的需求,以中国的现实经济材料为基础,出版了配套的案例集和习题集。

美国高校的教材一般由教师给出指导书目, 学生个人自行准备,通过购买或租借等方式解决教材问题。经济学大师们(如萨缪尔森、斯蒂格利茨、曼昆、克鲁格曼、范里安等)都会结合自己的最新研究撰写的经济学教材,虽然理论框架有差异,但是其重点都是说明市场机制如何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发挥作用,说明为什么自由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一种好方法。“美国经济学家在写作教材时,都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导向’”[4],运用大量的新闻摘要、商务案例、经济政策等现实经济问题来说明经济学原理。

(三) 教学过程差异

我国高校的教学过程一般按照“理论讲授 - 案例分析 - 课后阅读 - 课后作业”的模块进行,以教师的传授为主,“教学方式主要局限在课堂,从课程开始到结束”[5]。教学内容上,注重在课堂上讲授基本的经济理论,因为经济理论是分析经济问题的基本方法,只有理解了基本的经济理论才能分析具体的经济问题,所以先讲授理论,再运用理论对现实经济现象进行分析。由于许多经济理论是运用各种数学语言来描述的,有公式的表达、图形的推导等,学习过程会比较枯燥,甚至晦涩难懂,导致部分学生一开始就降低了学习的兴趣,后面的学习过程就是一种应付式的学习了,前面的理论没学好,后面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就事倍功半了。案例分析是对前面理论讲授的一种补充说明,占比相对偏小,案例类型相对偏少,较少涉及到我国经济发展现实和经济政策,导致学生对理论的运用能力相对偏低。教师会给出相关的阅读指导,但是不做硬性规定,而习惯了应试教育的学生们往往忽视了这一重要环节,阅读量达不到基本要求。课后作业是对前面学习过程的温故,加强对经济理论的理解,但很多时候学生们完成作业是为了期末考试。整个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主体,教师灌输式讲授,学生被动式学习。

美国高校的教学过程一般按照“课前阅读 - 理论讲解 - 课堂讨论(经济资讯、政府政策等专题研讨, 在线游戏等)- 课后作业(课后实践)”的模块进行。教师在正式上课前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参考教材和文献资料,学生提前完成相关的阅读任务。课堂上教师只是集中讲授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其他知识点简单带过或者不讲。针对具体的知识点介绍相关的经济资讯或引用政府的经济政策进行课堂讨论,或者穿插游戏环节,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感。课后作业是课堂学习的延续,是学生自学的重要手段,并不仅仅是完成老师布置的各种作业,还包括课后到企业参观学习。整个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发挥引导作用,教学模块多样化,侧重于培养学生分析、理解、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
                                         
(四) 教学手段差异

我国高校《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手段相对单一, 但多样化趋势明显,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越来越紧密。传统的教学手段是教师制作课件,课堂上用课件讲解基本的经济理论。现在通过教学竞赛、教学培训、学习观摩等方式提高教师教学水平,课件制作更加精良,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学过程更加完整、合理。学习通、智慧树等第三方教学平台的发展使得线上教学趋势明显,通过线上教学平台,教师可以分享参考书目、课件、最新经济咨询等教学资源, 布置课后作业,随时进行课堂测验,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等,学生可以通过教学平台与教师互动学习, 提出疑问、发表讨论等,线上教学日益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为提高学生对实体经济的参与感, 出现了经济学沙盘模拟,也是一款经济学游戏,由学生分组进行,通过不同角色的扮演,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但是不像国外游戏资源由学生个人购买, 一般由学校统一购买,所以并没有在我国高校普遍使用。

美国高校《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多样。由于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是自主自学, 所以教师主要发挥从课堂引导到课后引导的作用。课堂上,教师对经济理论的重点内容进行讲解,然后运用小组讨论、课堂游戏、课堂演讲等多种方式, 引导学生加深对经济理论的理解。课后,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共享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参考教材等各种教学资源,布置课后阅读材料和课后作业,与学生进行线上交流与答疑。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完成教师指定的书籍、论文等资料的阅读,完成课后习题、课程论文写作等。

(五) 考核方式差异

我国高校课程考核方式相对单一,轻过程,重结果,大多以考试为主、平时表现为辅的考核方式。考试一般有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试卷知识覆盖面比较大,客观题与主观题结合,题型多样,能够反映学生对微观经济学基本内容的掌握情况。平时表现包括学生的到课率、课堂讨论参与率、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等。这种考核方式可能会造成学生忽视平时的学习过程,考试前囫囵吞枣式的突击学习,无法理解经济理论与经济现实之间的关系,书本知识和实践过程脱节,对经济理论知识的遗忘速度快, 经济学素养的养成缓慢。

美国高校课程考核方式多样,轻结果,重过程,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所有参与和表现都计入考核成绩。由于学习过程以学生为主,考核就穿插于整个学习过程中。课堂内的考核主要是到课情况、课堂讨论参与度、课堂游戏表现等,注重考核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和理论运用实践的能力。课堂外的考核主要是课后作业、在线游戏、小组合作论文等,注重考核学生课后的学习能力,论文写作能力。考试包括随堂测验、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注重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多维度的考核方式,使学生有连续时间内的学习参与感,全面考核学生的经济学素养。

三 对我国《微观经济学》教学的启示

通过对中美高校《微观经济学》教学在指导思想、使用教材、教学过程、教学手段、考核方式五个方面的比较,可以看出我国高校与美国高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我们应扬长避短,从经济学人才培养的目的和要求出发,对《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进行调整与优化。

(一) 明确教学目标,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首先,从国家对经济学人才的需求角度出发, 培养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念的人才。“学习西方经济学,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为我国社会注意现代化建设服务”[6],经济学是西方国家自由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理论和政策依据,而我国与西方国家在社会属性、经济体制、经济发展阶段等方面都不同,所以从西方国家引进的经济学要适应我国国情的不同。教学过程中,在理论分析方面,注重比较微观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差异性,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方面,注重与西方国家实践的差异性,要用不断发展的眼光看待经济运行的不同和变化。其次, 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培养具有经济学思维能力的人才。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学习的整体规划者、环节设计者和过程协助者,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7], 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经济学方法论的同时,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 革新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经济学是一门内容丰富、流派众多、不断演化的社会科学,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把全部知识都传授给学生,从“注重体系、讲求方法、总结比较”这三个方面来革新教学内容。首先,教学内容不求面面俱到,重点在于对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介绍。课堂教学在于帮助学生建立经济学的理论大厦框架, 注重对重点难点的讲解,省略细枝末节,使学生观察到某一经济现象时,能够明白它属于经济体系中的哪个范畴,引导学生课后时间不断添砖加瓦,丰富自己的经济学知识。其次,加强方法论教学,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独立思考能力。课堂教学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方式, 而讲求方法是学好经济学的关键法门。任何经济理论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出现的, 所以教师讲解基本概念和理论时,应介绍理论出现的时代背景和来龙去脉,使学生遇到经济学问题时,能够明白从经济学角度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再次,及时引导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比较、归纳、总结。经济学的内容广、难度深, 用图形、公式、表格等各种方法表示的知识点容易混肴,要引导学生找出其中的规律,各个知识点之间进行比较,找出共性和差异,通过比较分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加深理解,减轻记忆负担。

(三) 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综合运用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课外分享等多种教学手段,使枯燥的经济学披上多彩的外衣,活跃课堂气氛。首先,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得最多的是多媒体教学,最基础的就是 PPT,PPT 的制作要精良。从 PPT 内容上来看, 要根据每一章每一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来制作 PPT, 反映其内在的逻辑性, 经济理论与经济资料要适当搭配组合,引入最新的统计资料、经济数据、经济政策等, 佐证所讲的经济理论。从 PPT 画面设计上来看,可以运用图片、动画、视频、新闻链接等方式,加强画面的直观性和生动性。其次,结合所学理论与现实经济, 适当引入案例分析或进行小组讨论。经济学案例都是从现实经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问题,任何一种经济现象都是复杂的多因素影响的综合结果。“案例教学法可以将经济理论与现实经济问题联系起来,使理论问题生活化”[8],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课堂讨论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现实经济现象的分析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再次, 依托强大的网络资源提升教学广度,引导学生进行课后的拓展学习。教师可通过各种网络平台,与学生分享经济网站、经济文献、经济资讯、经济热点等,引导学生运用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分析我国经济运行中有代表性的热点经济问题,形成从课堂到课后的连续性学习,从理论到现实的运用性学习。最后, 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与调研,并积极申报大学生研究型学习的课题。通过实地了解现实经济状态,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找到经济现象产生的原因,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

(四) 调整考核方式,全面衡量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教学手段的改变,相应的考核方式也要改变。课程考核作为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手段,应体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认知度和掌握度,尽量体现考核的完整性和客观性。首先,应增加考核的构成要素,增加考核环节。在课堂出勤、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课后作业、平时测验、期末考试等环节,设置相应的考核内容,并根据各项构成要素的重要程度设置相应的权重,体现考核的连续性和全面性,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和管理。其次, 应突出学生的能力考核。适当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 将课堂答问、小组讨论等环节中的表现作为学生能力的考核,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期末闭卷考试适当增加与现实经济相关的主观题,考核学生经济理论运用于经济现实的分析能力。

四 结论

《微观经济学》作为一种西方国家的“舶来品”,要适应我国不断发展变化的国情,在教学上也要不断做出相应的调整。通过明确教学目标,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等方面的不断优化,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学优秀人才,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马克思 . 资本论 [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2004:57.
[2]任红梅 . 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供给需求理论的比较研究 [J].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16,6(29):10-15.
[3]夏庆宇,许振洲 . 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 [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262):68-80.
[4]徐秋慧 . 中美大学经济学教材比较 [J]. 高等财经教育研究 ,2011,1(14):29-33.
[5]刘越 . 提高西方经济学本科课程教学效果的路径 [J]. 高等财经教育研究 ,2012,3(15):19-25.
[6]《西方经济学》编写组 . 西方经济学(上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2014:34.
[7]臧日宏,陶益清 . 价值观引领的经济学课堂教学实践探讨 [J]. 教育现代化 ,2020,7(46):159-161,168.
[8]周振鹏 . 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 [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23(29):296-29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266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